对朝花夕拾的质疑(朝花夕拾中的造假内容你知道多少)

“世上有许多话,大抵都不是我说的,说的人多了,皆当是我说的。”

——鲁迅

道友们,别被骗了!网上那些“网友鲁迅”说的都是假的,可你一定想破脑袋也想不到,鲁迅自己说的也是假的!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当中的内容究竟是记忆疏忽还是“故意造假“!

本篇内容来自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的论文《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隐含的两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这篇文章的详细内容。

--------------------------------------------------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里说: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鲁迅早年学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承认记忆可能不真实,只是主观认为是真实的。鲁迅的这个说法堵上了以后许多人(包括周作人在内)对《朝花夕拾》细节不真实的挑剔。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鲁迅意识到他的记忆存在不真实,那么这种不真实究竟是记忆差错还是有意虚构呢?如果是前者,那《朝花夕拾》便是一本在事实方面有偏差的自传,如果是后者,那么它便是自传体的文学创作。

学术界的主流认为是前者,但陈思和教授提出了新的观点。

这本书的细节“错误”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一.写作地点:

鲁迅在小引中详细交代了十篇散文的写作地点,这第三篇到第五篇的写作时间,是1926年5月到6月,距离写作小引不过一年时间,46岁的鲁迅应该是不会忘记具体的写作场景的。鲁迅日记中记载他说的“流离”先后包括三次外出避难,第一次是1926年3月,最后一次是5月2日,因此这三篇是在流离结束后创作的。

鲁迅先生真的记错了吗,或者又为何不直接写成:前五篇写于北京寓所,后五篇,一篇写于厦门大学陈列室,另外四篇写于图书馆楼上。

你品,你仔细品品。鲁迅写的地点不仅仅是地点,还是一种意境和基调。

二.事件:

1.《父亲的病》衍太太的出场,根据周作人回忆,衍太太辈分高,在鲁迅父亲弥留之际不可能出现在这种场合,而且当时周作人是在场的。鲁迅写作时为了渲染衍太太的添乱,不仅安排她出场,还弄出一堆旧式习俗,使病人不能平静离世,让作者内心留下创伤。(而鲁迅在1919年发表的《自言自语》中提到相似场景,让作者在父亲临终大喊大叫的人是老乳母长妈妈,而不是衍太太。)

2.《藤野先生》当中细节很多与事实不符,日本学界甚至有提出《藤野先生》究竟是不是“创作小说”的疑问。

日暮里车站: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根据日本学者考证,日暮里车站建于1905年,鲁迅是1904年9月去仙台读书,当时还没有这个车站。或许此后鲁迅经常去那个车站,可他又为什么非要强调“到现在还记得”呢?

但日暮里三个字很符合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灰暗心情,有着比其他名称更好的艺术效果。

施霖的缺席: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日本学者发现,当时与鲁迅一起来仙台的还有一个中国留学生施霖,两人一度住一个寝室,当地报纸还对两个中国留学生做过报道。但《藤野先生》当中只字未提,甚至给人以“鲁迅是唯一一位留学生”之感。

藤野先生出场:

鲁迅到了仙台,有一位先生三番五次让鲁迅搬离包办囚人饭食的客店。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这个帮了倒忙的一位先生其实就是藤野严九郎,可是鲁迅却没有直接写明,而是一笔带过,仿佛与藤野先生无关。

主人公初到仙台带着孤独者的偏见看待仙台的人与物,后来,慢慢从藤野先生身上看到了“别样的人们”的存在,发现了平等之爱、互帮互助、自我牺牲的精神。鲁迅如果从换宿舍写起藤野先生,尽管依然能体现对藤野先生的正面描写,却稍显婆婆妈妈,其艺术效果自然没有从进讲堂上课、严格批改作业开始那样有力。

鲁迅在1936年5月8日给李霁野的信中说: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鲁迅对《朝花夕拾》各篇散文之间的关系是做过整体规划的,他竭力去描写他所爱的人物:长妈妈,藤野先生等,使其成为现代文学长廊里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典型。《朝花夕拾》不是一本随意散漫的回忆散文,而是一部以教育成长为主题,以回忆散文为形式,加之以细节虚构的自传体文学艺术作品

看到这里,不禁感叹一句:大家,果然是大家!

对朝花夕拾的质疑(朝花夕拾中的造假内容你知道多少)(1)

说学逗唱,与你分享,我是步遥,想看更多有趣的内容,麻烦给个关注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