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窗望月原创望乡(客从何处来嘉陵江创作手记之)

嘉陵江从秦岭北坡代王山东峪沟发源,涓涓细流汇聚了沿途大大小小的河流,一路南下、奔腾不息。

今天,纪录片《嘉陵江》摄制组就沿着源头的河道向嘉陵江第一村——东河桥村方向一路拍摄。

倚窗望月原创望乡(客从何处来嘉陵江创作手记之)(1)

嘉陵江第一村 东河桥村

东河桥村距离嘉陵江源头十几公里,被称为“嘉陵江第一村”。历史上陈仓古道兴盛时期,这里是陕西通往四川的必经之路,名曰东河驿站。

倚窗望月原创望乡(客从何处来嘉陵江创作手记之)(2)

这驿站所处之地有许多南来北往的人们客居在此。有的人住了一晚就匆匆离开,有的人却住下来了一辈子。

高海拔山区气候变化无常,一会儿烈日当空、强烈的紫外线炙烤着大地,一会儿阴云密布、飘落起雨点。为此,我们的摄影师烦恼不已。

倚窗望月原创望乡(客从何处来嘉陵江创作手记之)(3)

由于不熟悉线路,我们请熟悉地形的林业局老职工马兴堂给我们带路。马先生是林场的工程师,在这里工作了多年。

河道里很多地方乱石林立、高低落差巨大,导致人无法一直在河道里行走,而河道两旁也不是一直有道路伴行。因此,拍摄河道,我们主要以无人机航拍为主。

倚窗望月原创望乡(客从何处来嘉陵江创作手记之)(4)

嘉陵江源头河道

当我们在村子里取景拍摄时,一位老人好奇地上前来和我聊天。老人得知我是从北京来的,便眼睛一亮拉着我的手说:

“我是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来这里支援建设的知青。我老家是山东泰安的,我老伴是上海人,我今年78岁,我老伴今年80了……”

这位“住客”老人名叫王明法,1942年出生于山东泰安。1958年,初中毕业的王明法作为一名“知青”被分派到宁夏银川一家磷肥化工企业工作。

在工厂里,他认识了来自上海的漂亮女知青陈慧玉,在艰苦的环境里,两人相互鼓励、彼此照顾,不久后,他们组成了家庭。

倚窗望月原创望乡(客从何处来嘉陵江创作手记之)(5)

王明法 陈慧玉夫妇支援三线建设证明书

1962年,他们被组织安排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嘉陵江源头的东河桥村安家落户,直到今天,时光过去了将近60年。当年的恰同学少年、青春风华,如今已是沧桑耄耋。

王大爷和老伴儿一生养育了四个女儿,最小的女儿也年近50了。有三个女儿回到了上海,一个嫁到了陕西扶风县。

王明法老人缓缓说着:我们老两口都是80岁的人了,余生已不多。我们的一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和三年自然灾害……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茅草房我们就住了40多年!

我给你说这些,别无他求。我也不需要你为我做任何事情。我只是希望有人记住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这一段蹉跎岁月,记住我们这一代人走过的并不平坦的路,记住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经历的这一段历史风云……

临别时,善良的陈奶奶用她那依然带有上海方言的吴侬口音问我:小张,你们住在哪里?如果没有地方住,就住到我家里,我们这是新盖的房子,有地方住。每年的9月份,我们都去上海的女儿家过冬,房子就空下来了,直到来年的6月份才回来……

倚窗望月原创望乡(客从何处来嘉陵江创作手记之)(6)

我竟无言以对,只能扭过头去,望向不远处秦岭绵延逶迤的苍茫群山……

他们如今还算是“客”吗?在他们心中,哪里才是他们的家乡?又或许,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与这里的水、这里的人、这里的山……相处尽欢,一生无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