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哪些是讲交朋友的句子(有情有义有人生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论语哪些是讲交朋友的句子?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论语哪些是讲交朋友的句子(有情有义有人生1-4)

论语哪些是讲交朋友的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在上位者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吗?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吗?对老师传授的道实践了吗?”

曾参(公元前505年至公元前432年),鲁国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子小46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在《论语》中只出现了15次,被尊称为“曾子”,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继承人。“宗圣”曾子和“复圣”颜回、“述圣”孔伋、“亚圣”孟轲一起被称为“四配”,和“至圣”孔子一起享受祭祀。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

我们来看经典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三”的本义是数目的名称,是二和四之间的整数,又表示序数第三,由此又引申表示多次或多数。《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三,天地人之道也。”“三”字在《论语》中出现很多次,如“三省”、“三思而后行”、“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君子有三戒”等等。

“省”的本义是察看。反省自己哪个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有点在思想深处闹革命的意思。

“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察看;三是多次察看。“三”在古文中,不是表示具体的三次。在这句话中,如果从曾子表述的意思来看,似乎从三个方面来审视自己更合理,也并不违背语法。但无论是三次,还是从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这些都不是重点,要点在曾子说他“三省”的内容。

成语“三省吾身”就是出自本章句《论语》,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吾身”的意思是自己的身体,意指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来都是有缺点的。一般情况下,看别人身上的毛病,一看一个准!但看自己的时候,就不那么准了。在人前的时候,甚至回避自己的缺点,害怕这样做,会让自己失去了面子,这恰符合了孔子的弟子子夏的话:“小人之过也必文。”用漂亮言辞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这样的人境界注定不高。子夏说,这样做的人就是“小人”,这里的“小人”不是骂人的意思,大家要清楚这一点的。

怎样才能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呢?大致上有两点:一是看到你工作、学习、生活中做得不好了或者做错了,你的领导,你身边的人,告诫你做错了或者提醒你不能这样做。这也发现自身的缺点,但别人不可能时时处处都在你身边啊?第二种方式,就是曾子的“省”。要做到自我反省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认识到错误不难,难的是改正自己!分享到这里,我才逐渐明白了袁了凡在《了凡四训》“改过之法”中的说法;小的过失,像尖刺戳在肉里,要赶紧挑掉拔掉,不这样的话,人就会难受;大的过失,像是被毒蛇咬到手指头一样的厉害,要赶紧切掉手指头,不可有丝毫的犹疑,否则,蛇毒在身中散开,人就会死。明明是被毒蛇咬到,可谁愿意剁掉自己的手指头啊?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在这里,曾子告诉我们;修行是自己的事儿,不是别人的事儿,这一点需要搞清楚。“内省”是自己修身养性的行法,都从哪些地方做起呢?我们下面接着看。

要想修行好,“内省”不可少!曾子“内省”的第一条是“为人谋而不忠乎?”

在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我们看下面的内容是给人“谋”。“谋”的本义是考虑;谋划的意思,侧重于商议出办法或盘算出主意。《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虑难曰谋。”

“忠”的本义是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南宋大儒朱熹给出的解释非常好:“尽己之所能”。所谓“忠”,对事、对人、对朋友、对家人、对公司等,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

结合“谋”和“忠”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在上位者,“谋”也不是简单的替人谋事,而是为国君谋划,办理政事。

“为人谋而不忠乎”,我这个人为国家,为国君办事是不是忠心,怎么检验呢?就看你是不是竭尽全力。这句话的关键在“忠”。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忠义的化身,他是刘备的把兄弟,对刘备是绝对的忠心。他曾经投降过曹操,虽然他投降曹操时也曾“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过在曹操麾下的时候他也是尽心尽力地替曹操办事。我们知道“岳母刺字”的故事,讲的是岳飞的母亲用针在岳飞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要他竭尽全力去抗击金兵,报效国家。对于一个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来说,就是要对上级负责,而不是敷衍了事,随便交差,这就是忠于职守!

我们需要注意,曾子说;一个人既然出仕为官了,就必须对在上位者、对国家尽忠尽责,要时常反思自己,检点自己的行为,如果发现错误就及时纠正,这样才能少犯错误,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曾子“内省”的第二条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的本义是真心诚意。《说文》给出的解释是:“信,诚也。”

“信”字,“人”加上“言”,合到一起就是“信”,也就是说一个人说话算数,这就是“信”。从“信”字的字面来看,“信”特别与言论有关。“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自己守信用;再一个,你信任别人,别人也信任你。

《论语・里仁篇》记载,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我们看,古人很讲诚信的,由于害怕自己做不到承诺的话,失信于人,所以,对说话很是小心的。

关于“信”,曾子可以说是有心得的。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曾元闹着跟着妈妈一起去。于是,曾子的妻子便对儿子说;孩子,你快回去,等妈妈回来了,就杀猪给你吃。结果呢,曾元果然没跟着去。

曾子的妻子从市场回来后,发现曾子拿着刀要去杀猪。

曾子妻子拦住他说;我刚才只是哄孩子而已,你咋能当真呢?

曾子说;我们是不可以欺骗孩子的,孩子小,本来就不懂事,他什么都是跟着父母学的,你现在骗他,他将来也会骗我们,也会骗社会上的人。

于是,曾子便把猪给杀了。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别看杀了一头猪,眼前利益受损,但从教育子女的长远利益看,大有好处。

古语讲,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诚实守信,不要说在古代,在现代社会,以至于以后,都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现在的社会,一些人对自己的事儿,很是上心;对别人的事儿,说话跟放屁一样的,没有着落。特别在酒桌上,二两小酒一喝,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情仗着酒劲都敢打包票!但从不放在心上的。等三、五天过后,你再问他,他会随口回答,我说过这样的话吗?很是让人无语。

曾子“内省”的第三条是“传不习乎?”

“传”的本义为传递、传送。引申指传授,留传之意。以上义读作chuán。当读作zhuàn时,有驿站、驿舍,记载历史事件或个人事迹的文字,文学作品或解释经文的著作等义。

本章句的“传”是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大道。“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是演习、实践的意思。

我们仔细看看,曾子的话不是“学不习乎?”这里是“传”,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传”的是什么啊?我们看,是“道”!

曾子这话的意思,就是强调他从孔子老师那里学来的“道”,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一些技能或者死的知识。“习”就是自己实践了吗?懂得了“道”,还要按照“道”去做!

分享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传习录》这部哲学著作,“传习”一词就出自“传不习乎”这句话。“知行合一”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

其实,“传不习乎?”曾子的意思是说;老师传授给我的道,我得反省啊,我是不是经常实践了呢?我们看,这可能就是最早的知行合一。

曾子“传不习乎”这句话既强调“知”,也注重“行”,光讲大道理不行,讲了道理你还要去做,知行合一,这才好。比如;我们懂得了儒家文化的圣贤之道,在单位上班,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和家人关系是不是处理得很好啊?是不是还是三天一大吵,每天都小吵小闹,这叫什么呢?叫“传”而“不习”。

老师传授的道理,我们一定要去实践,这既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也是一种能力或者叫道德修养。儒家是很讲实践的,最注重的是在自己身上的落实,“古之学者为己”,道理就是如此。

当然了,单纯从这一句话来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曾子做了孔门的老师了,他也教了学生。“传不习乎”就可以理解为曾子在教化弟子时说的话,我传给你们的道理,我是实践过的,没有实践过的,我是不教你们的。这也是一说。

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和《论语》开篇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语气几乎一模一样,甚至从内容上讲,也是分为三个方面。说曾子是孔子的传道人,一点也不为过!

曾子一生谨慎,可以说是践行孔子之道的高手。对待孔子之道,他态度上谨慎,用他的话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实践的时候,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坚持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是如此,都已经养成习惯了。这样一生做下来,曾子的境界也基本上达到了孔子“不逾矩”的境界。

我们看,曾子不是要求别人应该如何如何?强调的是从我做起,不断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不是符合孔子之道,他让“三省吾身”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这就是曾子探索出来的儒家行法,这样做,就能够超凡入圣。

我们有些人学习传统文化之后,刚开始时也是信心满满的;坚持了几天,甚至觉得还很有收获的;再过几天,人就蔫了,坚持不下去了;甚至十天半个月之后,当初的信心也灰飞烟灭了,身子又钻进了名利场中了。人活着,应该向前看,去争取一些所谓的名利。但,人毕竟不是为了那点儿的名利才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的。做个好人,说起来似乎有点圣人蛋的味道,但每个人都会这样想的。再快的生活节奏,再多的名利,一些做人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如曾子所说的“忠”、“信”以及对“忠信”之“道”的“传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