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上藏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却让人怀念千年)

唐代有这么一个人,他长相奇特。又高又大的鹰钩鼻,眉毛不仅粗,还连成一条直线,手指又细又长,像极了《射雕英雄传》里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

他长得像鬼也就算了,他还特爱研究阴森森的鬼魅世界,甚至从小沉迷于幽暗的坟场中无法自拔,简直瘆人。而且还喜欢写诗,还都是“鬼火”、“鬼坟”、“女鬼”这种题材的。

这人不是别人,就是有着波涛诡谲诗风的诗鬼——李贺,人称“诗鬼”。

他对诗歌的影响很大,受到历代文人的好评很多——

杜牧称赞他是“骚之苗裔”,仿佛屈原转世。

南宋诗论家严羽将他看做可与李白相媲美的“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不过与盛唐诗仙不同,李白是自由浪漫的,他代表了那个强盛的大唐。

而李贺,在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枷锁下,在中唐走向晚唐的夕光中,他更加的接近死亡,更加的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与无力。

他的身上藏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却让人怀念千年)(1)

▲ 李贺画像

李贺生于唐贞元六年(790年),他出身于李唐宗室,其先祖为唐高祖李渊的叔父郑王李亮。可惜时光荏苒,到李贺这一代时早已没落。李贺的父亲李晋肃为其起字“长吉”,大概就是“长寿吉祥”这样的寓意吧。

李贺跟前辈骆宾王比较相似,两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神童,年少成名。骆宾王七岁创作《咏鹅》,李贺也在七岁那年,当着韩愈的面写出《高轩过》,从此名声大噪。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大文豪韩愈、皇甫缇等很早就听过李贺的大名,但是很怀疑这么一个七岁小孩,能有这么厉害,“好奇心害死猫”,这两只老猫抽了空闲,特意到他家中去令他当面赋诗。不料李贺是胸有一谭墨池,欣然执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

自此,李贺名动京师。

古人曾曰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估计上天这尺度没怎么把握好,李贺的这一考验,可是相当坎坷曲折。

他虽是皇室血脉,但到了父亲李晋肃这一代,家族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邻近洛阳到长安的大道,征调运输所必经之处)。父亲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大历三年(768)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贺出生的贞元六年(790),晋肃稍得升迁,任陕县令。

这家道中落,怎么形容呢?估计连富农都算不上,勉勉强强算个贫下中农吧。用李贺的话说:“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

虽然家中无天又无闲,生活苦无边,李贺倒是真的“苦并快乐着”

唐朝诗人最流行游山玩水、饮酒作乐之时,灵感涌现,赋诗一首。家人多劝他多去山林间游玩,既可以养病,也可以寻找灵感作诗。

可李贺依旧执拗,做一个苦吟诗人。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

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啊!你已经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呕心沥血”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李贺的故事。

李贺是个天生的诗人,贞元二十年(804),虚岁只有十四岁的他,就已名满京师,诗文独步天下,一般文人望尘莫及,与混迹文坛多年的李益不分伯仲。

元和四年(809),李贺十八岁时,还在当县令的李晋肃去世,这对本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李贺兄弟二人不得不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

也是这年,韩愈在洛阳为官,李贺久仰韩愈之大名,恨不得立马飞过去拜谒,于是带了一首诗作为见面礼,即赫赫有名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开篇两句大气磅礴,令人读后难以忘怀。同为浪漫主义诗人,李贺跟李白在风格上大相径庭,他偏向于辞采诡丽、变幻缤纷。

韩愈本来想入睡,却无意瞟到了开头两句,引起兴趣,看完仿佛已经置身于边关城池,看到了两军对垒,场面气势恢宏。“好诗!“

韩愈一跃而起,急召李贺。

韩愈问他:后生仔,你的梦想是什么?

李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七言绝句《南国》)。最恨我出生就是这般瘦小多病之身,无法上战场报效祖国。

韩愈说:要不你考取进士,同样可以为国贡献。

他的身上藏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却让人怀念千年)(2)

▲ 书法-立轴 李贺撰

满腹才华并且有韩愈大力举荐,李贺考取进士绝对没问题,事情一开始也颇为顺利,先是参加了河南府试,并取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

可是与其争名者却以其父李晋肃名与“进士”音近为由,阻止他参加科举。

韩愈听闻此事,大抱不平,作《讳辩》说:父亲名字有个“晋”字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如果有个“仁”字,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可惜他的呼声并未改变李贺的命运,李贺终究还是被礼部除名。

几经周折,李贺最终以恩荫得官,在长安任“奉礼郎”,在唐朝时期是一个从九品的“弟中弟”式的芝麻小官,主要执掌祭祀工作。

也就是这段时间,李贺写了那首惊天动地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加以临摹,而用大量笔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短短的几句诗句,浪漫无比,让人回味无穷。

奉礼郎这份工,李贺只做了三年,在这个期间,他亲眼目睹了贵族官僚的腐朽骄奢,宦官集团的乱政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

而他一腔热血,结果当了一个小官,根本无力改变任何现状,心灰意冷之下,在元和八年(813),李贺以病辞去奉礼郎之职。

在由京赴洛途中,写下《金铜仙人辞汉歌》,借神鬼的虚诞的方式,表达心里的迷茫,对贫苦百姓的同情,以及反映中唐时期朝廷的腐败。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此时的大唐是唐宪宗时期,早已不是李白笔下那个雄浑开阔、万国来贺的时代。

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王朝就像一位老者,凄风冷雨中步履蹒跚。

官场失意,预见“亡国”前兆的李贺,后来又在潞州张彻的举荐下,昭义军任三年幕僚,协助张彻办公。

潞州是四战之地,帝国和藩镇还有游牧民族的边防之所。对于志在报国的李贺来说,这是他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虽然不能上战场,但是可以为军队处理公文,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在这一军旅期间,他一边做军事参谋,一边潜心创作。

作品成就达到了顶峰,奠定了“长吉体”对唐朝后代诗歌的影响。

他的身上藏着一个时代的记忆(却让人怀念千年)(3)

▲ 《昌谷集》唐 · 李贺撰

但是由于李贺早年严重营养不足,加上频繁转移阵的军旅劳累,以至于他后来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所以很快便遭大病。

最后的一年,他也许是感觉大限已至,又辞去工作,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就病逝了。

李贺的这一生来得开,去得也快,一生不过才二十七个年头。

李贺擅长写神仙鬼魅,曾有人统计,李贺留诗二百三十首,其中涉及神仙鬼魅的共四十篇,而以鬼为主的就有二十七篇。

李贺被称为“诗鬼”,与他神奇瑰丽的幻想以及他所创作的这个光怪陆离的诗意世界有关。

他的诗中,充斥着大量关于人间与鬼蜮的结构,他不断的否则仙界,不断的探索鬼蜮,或许正是他对生命的终极思考。

来源:慢书房

作者:苏州慢书房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