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的特点(如何在小学几何与图形)

模型思想通常也叫做“数学模型”或者“数学建模”,它是用数学语言和工具,对现实世界的一些信息进行适当的简化,经过推理和运算,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如果检验的结果正确,就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的特点?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的特点(如何在小学几何与图形)

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的特点

模型思想通常也叫做“数学模型”或者“数学建模”,它是用数学语言和工具,对现实世界的一些信息进行适当的简化,经过推理和运算,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如果检验的结果正确,就可以用来指导实践。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十大核心概念,指出在数学课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是新课标新增的核心理念之一,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提出了“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并具体阐述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那么,在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如何渗透模型思想。

一、在研读教材中领悟模型思想

由于“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实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结构,所以从广义上讲,数学的一切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图形都可以看做数学模型。

所以教师应结合这些内容的教学,注重小学生的建模能力的培养。通过我对四至六年级的教材梳理,发现“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教材编写主要从两个方面的突出模型建立,一个是概念教学,揭示图形特征;一个是图形计算公式推导,运用符号语言的简练,解决生活中问题。

于是我将“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重点模型思想归为两大类:概念模型与公式模型。通过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每个年级的各部分内容在本册教材或本单元的位置和作用,弄清重点,把握意图。细读教师教学用书,通过这一暗线的思想指导,理清模型思想方法,为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打下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模型思想

学生的思想方法具有活动性特点,学生思想方法也是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必须有他们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从自己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

基于这一特点,我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建教学活动,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揭示概念,建立概念模型,我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画一画----体验活动

师:“你能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哪些部分组成吗?”

(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本子上画不同的三角形,稍后交流)

生:“从我画的三角形观察,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组成。”

师:“你能在黑板上的三角形上标出它的名称吗?”

(生到黑板上标字、符号分别标出各部分名称)

我设计这个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依据低年级学生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初步在大脑中形成三角形的轮廓,为揭示概念做铺垫。

2.围一围-----动手活动

(师在展台上出示三根长短不一的小棒):“这三根小棒,分别可以看做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几何图形?”

生:“二年级学过的线段图形。”

师:“谁能用这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指名到展台围三角形,以便学生观察,由于三根小棒长短不一,第一名学生短的和长的没能连接在一起,以失败告终)

师:“他怎么围错了?”

生:“短的和长的没有连接在一起。”

师:“你认为三角形要连接在一起。”教师顺手在黑板上板书“连接”二字。

师:“你能上来重新围一下吗?”

(接着另一位学生尝试着围,在众多学生的建议下,终于围好了一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他对了吗?为什么?”

生:“对了,因为他把三条线段的这一头头和那一头都互相连接在一起。”生用手指着小棒的两头,边比划边说。

教师就此动作,解释说:“我们可以把小棒的这一头和那一头称作小棒的首和尾。”说着在“连接”的前面板书“首尾”二字。

师:“那你能结合黑板上的字和这位同学的动作,完整地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

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揭示出了三角形的概念。

以上两个活动,老师都为学生创建不同目的的活动,第一次活动让学生通过画三角形,在头脑中对三角形有个形象的概念;第二次给学生创建围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经历的过程中逐渐、依次、完整的揭示概念,理解三角形概念的意义,感受三角形的特征,而学生在这两次揭示概念的活动中,感悟到了概念模型的思想。

三、在数学公式推导中理解模型思想

学生的思想方法具有过程性的特点,它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数学概念和公式的推导的过程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载体,没有“过程”就没有“思想”。

因此,我在公式推导教学中,我会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过程中理解模型思想。如:《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直显数学思想

检查预习。(学生用PPT展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面积推导过程设计目的:通过旧知的回顾,再现公式推导方法,悄然默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建模思想穿针引线。)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1.猜想:圆可以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展示:将猜想结果展示(图1 、图2、图3 、图4);

3.观察:提问:“观察这几个图形,你认为选哪个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最简便?”(长方形);

4.再现:课件再现圆转化成长方形剪拼变化,经历模型形成过程:教师课件演示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的切拼过程,出示对比图(四个对比图):

师:“是什么原因让第四幅图变直了?”

生:“每一块分得越来越小”

师:“如果每一份再小,它拼成什么图形?”(师演示64份,128)

生:“圆分的份数越小越接近长方形”

师:“如果我无限地分下去,它直接就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刚才我在剪拼的过程中,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想一想,推一推。(1)出示填空。(2)出示小组合作探究要求,推导圆面积公式。

(三)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数学思想与方法都是寓于数学知识之中,而且许多数学思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思想渗透与数学知识的教学融为一体,教学中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让学生走在知识形成的路上,一路欣赏并发现无限风光。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更是如此。

四、在多媒体教学中呈现模型思想

如:《圆的面积》教学,应用多媒体手段,能很好地展示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为了让学生感悟“化曲为直”和“极性”的数学知识,老师用电脑演示圆的切开、拼成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到规则的长方形课件,让学生观察、感悟数学思想。

再如,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教师利用白板功能,先将三角形的两条边移去,剩下一个顶点和一条对边,学生一眼就看出,画三角形的高,实际是运用过直线外一点做这条直线的垂线,一下降低了画高的难度。

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模型思想

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建立了数学模型,探究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应该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思想的价值。

采取有效练习也是巩固思想方法的一条途径,所以设计习题形式时要设计一些蕴含数学思想的题目,采取有效的方式,即巩固知识技能,又有机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能悟出数学规律和数学思想。

数学模型在当今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在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教师关注模型的建构过程,注重模型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应用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能提高数学学习效率,让学生学起数学来更加轻松,游刃有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