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

在古代,流传着许多的俗语,影响着老百姓日常的生活与看法,其中有一句是“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何科学道理?,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为啥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为啥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

为啥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

在古代,流传着许多的俗语,影响着老百姓日常的生活与看法,其中有一句是“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何科学道理?

人怕腊月生

生老病死这种事情,基本是很难人为控制的,一年十二个月,为何大家单单怕在腊月出现这种事情呢?腊月出生究竟有何危害,以至于会存在着这么一句俗语?

实际上,之所以会有这么一句俗语的存在,主要还是跟以前的社会环境有关。在古时候,大多数老百姓生活得都比较贫苦,一年奔波下来其实也没有多少结余,辛辛苦苦一辈子也就是混个温饱而已。在农耕社会,大家基本是靠种粮食度日,在寒冬腊月,地里基本长不出庄稼,很多地方一年其实就靠秋季的那点收获,而按照历来的规矩,在收取粮食后,需要向国家上缴黄粮国税,这就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粮食更少,增加了他们过冬的困难。

阴冷的寒冬,就算是成年人都不一定能有足够的粮食维持生命,更何况是生下孩子的孕妇?一般来说,生了孩子后,都需要坐月子,需要大补,一方面女人在生孩子期间耗费了很大的精力,需要及时补充。一方面刚出生的婴儿也需要母乳喂养。而冬天的物资本来就不是非常充足,这无形中就给产妇和婴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并不利于他们良好的恢复和成长。

除了物资不足,寒冷的天气对于大家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非常耗费精力的过程,所以需要良好修养。而腊月期间太过于寒冷,并不利于产妇的恢复。古代可不像现在有空调,有没有足够的柴火取暖,相信出生于农村的老一辈人对此是深有感触的,农村虽然有很多树木,但是冬天取暖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北方的冬天,那种温度下,一旦缺少足够的取暖措施,最终的结局将会是非常悲惨。

成年人在腊月期间取暖都这么困难,更何况是小婴儿呢?小婴儿的抵抗能力相比于大人弱得多,在天气寒冷的冬天,小婴儿的夭折率其实相比于其他时候是更高的。

综合来看,之所以有“人怕腊月生”的俗语存在,其实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存在的。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条件太差,在食物和取暖措施方面都面临较大的危机,此时如果婴儿出生,将使得原本就不乐观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不过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各项物质保障的提升,这句俗语已经是失去了意义,大家再也不用有此担忧了。

又怕腊月死

上面说到人怕腊月生,为何又说人怕腊月死呢?其实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腊月期间,本来临近过年了,大家都开开心心的,但是家里人突然去世,必将引起大家心情上的变化。而且在古时候,冬季本来食物的存储就不是非常的充足,一旦家人去世,势必要举办葬礼,而邀请亲朋好友参加葬礼,将会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很有可能自此以后,家庭的粮食储备将会捉襟见肘,不利于熬过这个冬天。

二、由于天气寒冷,土地不好挖掘。古代中国,讲究的是一个入土为安,一旦家人去世,势必需要为家人修建墓地,在平时修建墓地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在冬季,这就非常麻烦了。南方的冬季,可能对此感触不深,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土地还是可以挖掘的,但是北方就不一样了。北方的冬天,那是真的要人命啊,仅仅挖土修建陵墓,这就非常困难,需要耗费很多精力。所以很多人才会说,千万别死在腊月啊,因为确实是太费时费力了。

三、迷信思想。古代的中国还是有很多迷信思想的,大家认为老人的下葬可以影响到后代的发展,这就是福荫后人的说法来源。而在冬季腊月下葬的老人,被很多人认为即便是风水再好,都无福庇荫后人,所以大家并不愿老人死在腊月。当然了,这是一种迷信思想,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结语

综合来看,之所以会出现“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这句俗语,其实主要是因为古代老百姓的家庭并不富裕,冬季的物资并不充足,而生死之事,需要耗费不少的粮食。除此之外,腊月的寒冷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有可能威胁到新生儿和产妇的生命安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