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临川四梦白话文 为何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压卷之作

文|鹤鸣甘棠

说起英国的莎士比亚,众所周知,他是世界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之一。

而在我国,与“莎翁”同时期、相媲美的也有这么一位,那就是明朝的汤显祖,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等四部作品,是我国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名作,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因梦而起,因醒而终,所以有“临川四梦”之说。

汤显祖临川四梦白话文 为何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压卷之作(1)

清朝文学家、理论家黄周星在《制曲枝语》认为:”’四梦之中,《邯郸》第一”。

从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邯郸记》也是汤显祖的压卷之作。

那么,作为“最后一梦”的《邯郸记》,它与其他“三梦”相比,究竟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01 剧中“卢生”之梦,是汤显祖之梦的寄托展示

弗洛伊德说:"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

在我国古代,是讲究“学而优则仕”的。博取功名,为国效力,才是科场举子的心力所在。

汤显祖也是如此。虽然出身富家书香门第,但是仕途之路一路波折。

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刚直秉性,不肯逢迎拍马,遭致当朝首相张居正的不满,以致科举连番失利。即便张居正去世之后,他考上了进士,但依然出淤泥而不染,不受当权者的笼络,甚至是位政坛上的“愣头青”,对当朝首相申时行呢,指指点点,直书政见,从而遭到了更严厉的贬谪打击。

汤显祖临川四梦白话文 为何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压卷之作(2)

1601年,他再次免职之后,写就了《邯郸记》,通过主人公卢生的梦想历程,寄托己志,以酬其愿。

且不说卢生以何方式获取状元之荣,我们重点关注一下卢生以后的为官历程,可谓是阻碍丛丛,而卢生呢,每一次都是绝处逢生。

  • 第一次,因权臣宇文融的嫉妒,卢生贬任陕州知府,立下开凿山河之功,反而受到皇帝欢喜。
  • 第二次,又因宇文融的阻挠,卢生再次处于悬崖峭壁,却又平息战乱,立下不世之功,仕途之路实现柳暗花明。
  • 第三次,也是宇文融的冷对,卢生面临生死之祸,最终剧情实现大逆转,卢生位极人臣,安享宰相之职,手握兵权,达到人生的权力极限。

这样的“卢生”,不也是汤显祖当时不得施展抱负的穿越之梦吗?

试问哪一个有志男儿没有这种想法呢?

汤显祖临川四梦白话文 为何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压卷之作(3)

然而,《牡丹亭》、《紫杈记》只是叙谈儿女情长,《南柯记》也是浅梦一场,且只有《邯郸记》才抒发了汤显祖的真实感想。

言为心声,更是志往,汤显祖所写所著难道只为卿卿我我的风尘苦肠?

显然不是,汤显祖用最后“一梦”,向当时的大明王朝发出了自己的怒吼,我不是不行,只是你们没有发现和使用罢了。

这也是《邯郸记》的独特之处,不言理想的空乏之作,也是没有存世价值和生命力的。

02 卢生的生存环境,也是大明王朝的现实反映

卢生之梦是曲折的,也是幸福的,更是艰险的。

可以说,《邯郸记》是“临川四梦”戏曲文本叙事的巅峰之作,它始终关注人生,把人生意义与人格理想作为探讨的重要问题。

汤显祖临川四梦白话文 为何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压卷之作(4)

算起《邯郸记》的写作渊源呢,要追溯到唐朝作家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但是汤显祖与大师莎士比亚一样,更喜欢在原创的剧本中融入了新时代的因素,添加自己主观感官的系统思考,从而,在原创的基础上实现了剧情丰满和内容主旨的跨越。

就这一点来说,《邯郸记》也是暗含了当时明朝上层政治的特点,尤其是万历一朝的腐败特性,具有很强的时政批判用意。

纵观剧本来说,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奸佞之臣宇文融与卢生之间的斗争,刻画了皇帝的昏庸和好色的本性,权贵之间的互相倾轧,趋炎附势的种种丑态,称得上是一部明朝的“官场现形记”。

正因为如此,《邯郸记》才具备了上佳的研究价值。

汤显祖曾经在《答吕玉绳》中说:

严、徐、高、张、陈死人也,以笔缀之,如以帚聚尘,不如因任人间,自有作者,弟感其占,不复厝意。

据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汤显祖对嘉靖、隆庆以来的历史产生了兴趣,不再是具体研究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而是超越具体的历史人物,放眼当时的万历一朝,乃至大明王朝的延续发展,从哲理的层面,对封建政治进行了整体的思考,这才是汤显祖的可贵之处。

汤显祖临川四梦白话文 为何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压卷之作(5)

据写作年代讲,《邯郸记》创作于明代万历年间,这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极为黑暗动荡的时期,清朝史学家赵翼认为“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我们再仔细梳理整部作品之后,也可以感觉得到,汤显祖对卢生“梦中之炎凉”、 “梦中之经济”、 “梦中之治乱”、 “梦中之轮回”入木三分的鲜活描写,毫无保留地剑锋直指晚明官场的现实生态与险诈人情的社会政治批判,淋漓尽致,毫不痛快。

由此而言,《邯郸记》也具备了其他“三梦”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03 至情至理的人性探讨,更是汤显祖之“梦”的完美句号

汤显祖一次次的官场失意,使他心灰意冷。他回到家乡,在临川城中购地建了玉茗堂,写完了《牡丹亭》。此剧第一出“标目”开场,是叙述剧作者的创作动机与感想的: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同时还写了著名的“牡丹亭记题词”,阐述了“情”与”理”的关系问题: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由上分析可知,《牡丹亭》只是汤显祖言“情”的出发点,只是属于人生经验处境的基础层面,对于“情”能不能取代或超越“理”呢?

汤显祖临川四梦白话文 为何是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压卷之作(6)

可以说,当时的汤显祖尚不确定。

为此,他又写作了《紫杈记》、《南柯记》,直到潜心撰著《邯郸记》时,才使他至情至理的人性探讨逐步定型且成熟。

说到底,汤显祖不是一个尊德性的理学家,在他眼里,自宋朝朱熹以来、以至明朝的理学家讲的“理”其实没有完全跃出“情”的范围。

汤显祖从《牡丹亭》所展现的“月中无树影无波”,直到《邯郸记》所演绎的“解到多情情尽处”,“情理融合”才有了心理认同和情感认知的归宿。

卢生的“黄粱一梦”,最后被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点醒”,一切过往“毕竟是游仙梦稳”,真的是“把人情世故都高谈尽”

就此意义而言,《邯郸记》不愧为汤显祖的压卷之作,更是汤显祖对乱世生存意义的“认知升华”。

结语

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才。汤显祖就是大明王朝日落西山时的一位志士俊杰。

他的“临川四梦”何尝不是那个年代的史实再现,更慨叹出有志者事不成的“精神逃脱”吗?

而《邯郸记》更是“临川四梦”的绝笔之作,邯郸自古是侠义之地,圆梦也需要洒脱的激情,我们现在学习研究《邯郸记》更要学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斗志,以梦为马,整装出发,收获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嘉年华”!

参考文献:

1、郑培凯《解到多情情尽处──从汤显祖到曹雪芹》

2、王 琦,刘松来《临川四梦戏曲文本叙事的巅峰之作》

3、由亚萍《"黄粱梦"看传奇梦幻故事的发展》

平民之宴用文字点亮生活,用文化解读时空!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