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错题同类型的题怎么找 遇到不会的数学题

本期编辑:张翠琴

数学错题同类型的题怎么找 遇到不会的数学题(1)

如何一步步把疑难问题搞透彻?

有不少家长都有这种阐述。

孩子遇到不会的地方,就让他重新看一遍视频讲解,或者给孩子讲一遍思路,最后问他听懂了么?孩子说听懂了,这题就此结束。

事实上,如果针对一个疑难问题,仅仅做到这一步,估计连30%的工作量都没完成。孩子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甚至是原题,仍然错得一塌糊涂,也就是极为正常的事情了。

到底如何才能把疑难问题真的搞透彻呢?

我个人感觉,至少要把以下几步走完,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01

先定位问题

尽量让孩子自己先把问题精确定位出来,要说到具体是哪一句话、哪一个条件不理解,或者哪个概念不明白,求助的时候不能简单说“这题我不会”,而要能把具体不会的地方给指出来。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题来说,即便不会做,也不可能一句话、一个条件都看不懂,把能理解的先理解了,把能做的步骤先做了,这是提问的基本素养

如果孩子一开始没有这个意识,家长解答的时候(当然最好从低年级开始),就先带着他梳理条件,从简单的地方出发,一步步先问问题,直到把最终那个真正卡住的点找到,再提供真正的讲解帮助。

至于沿途的一些简单问题,尽量只提问,让孩子自己解决。这样时间长了,让孩子慢慢养成正确的做题意识,即:这题即便很难我做不出最终答案,但至少是可以理解一些、往后处理几步的。

别的不说,单是这种解题意识,就已经可以超越90%的小学生了。

02

要不要直接给讲解

实在疑难的地方,确实做不出来,这当然是情有可原的。随着学习的难度越来越高,比如以后到了高中,有些题别说你想自己做出来,拿出详细答案让你看估计都看不懂。

对于这种显然超过目前水平的题目,先不要求独立思考解答(毕竟做不到么,强行勉强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可以去阅读参考答案(最推荐),或者找人去提问(次推荐)。

之所以优先推荐阅读参考答案,因为这是一种主动的阅读揣摩过程。每个步骤虽然答案都写出来了,但你需要完全靠自己一点点揣摩,因为数学么,光看表面的算式是不够的,肯定要理解算式背后的意义。

如果直接去问别人,这个主动阅读揣摩的过程,就被替换为了被动地接受过程。别人把思路整理好了,带着你走,固然会走得轻松一些,但收获也少一些。

二者之差别,就好像前者是自己去走迷宫,后者是有人在前面牵着你走迷宫。大家都明白,走迷宫最难的地方不在于走,毕竟只要你不是个瘸子,基本的走路肯定是问题不大的。

走迷宫最难的地方,在于路口处的抉择。如果一直有人在前面牵着你,你看似走得轻松一些,却在最核心的“抉择”层次失去了诸多锻炼机会。这样,一旦今后自己独立走迷宫的时候,肯定依然会晕头转向。

同理,解题最困难的地方,不是有了一种思路后该怎么算,而是“别人究竟是怎么想到这个思路的?”“为什么我想的其他方法就不对?”类似的抉择问题

这种关键性的地方,光靠听别人讲题,尤其是那种直接讲给你正确解题过程的讲法,所无法获得的。

虽然阅读答案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会逼着你多主动思考一些东西,所以确实要比直接听别人讲好一些。

当然,更好的方法,肯定是有人根据你目前状态,因人制宜地、循序渐进地向你提一些问题,而不给明确的讲解。这样倒逼着你一步步自己解决问题,虽然看似吃力很多,但收获也更大。

总结一下,核心原则其实很简单:只要最终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过程中给予的辅助越少越好。他自己越用力,最终属于自己的收获也就越大

按照这个原则,按照最终收获排个序,肯定是:用问题引导倒逼>独立揣摩答案>直接给讲解。当然,如果按照过程的吃力程度,就要倒过来了。

当然,上述所有方式都是建议在有基本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基础上的。如果孩子从小在这方面缺失很大,比如给答案就只知道抄、遇到问题不给讲就生气哭,上述所有方法就都失去了前提。

数学错题同类型的题怎么找 遇到不会的数学题(2)

03

如何判定是不是真的会了?

“你听懂了么?”

“听懂了!”

这种对话,当然不能作为最终搞懂的依据。通常我在课堂上给大家讲题后,问大家有没有搞懂,他们点头后我都会补充一句,你们现在最多算搞懂了30%,后面70%的工作别忘了做的。

这么说,倒不是孩子有意骗我们。彼时彼刻的他们,确实感觉自己听懂了,他们说的是实话。但稍后只要一做题,就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更是血淋淋的现实。

归根结底,问题在于错误理解了“搞懂”的定义,它不能是指听懂,而应该指能动手做对。两者之间还有极大的差距。

看妈妈炒一个菜,你看起来很简单,自己一上手肯定忙瞎。

看教练倒一个车,你看起来也不难,自己练一个月也未必能行。

看老师画一个画,寥寥数笔就形态逼真,这更是要练几十年才能有的功力。

听和看的时候,有大量的核心的细节,是被隐藏起来的。这倒不是说老师故意不说,而是有些东西属于实践技能,且各种细节太多,是不可能在具体的演示过程中逐一讲解透彻的。

老师只可能带着大家把大致流程走一遍,讲解关键性的步骤,至于诸多的细节,需要自己一点点在实践中体会获得,最终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世间的所有事情,皆是如此。做题当然也不可能超脱其外。

所以听懂别人讲一题,绝不能作为会的依据,一定要以“能否独立输出”作为最终的判定依据。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看答案、听讲解,总之感觉自己搞懂了。然后你要拿出一张大白纸,拿出空白的题目,从头到尾自己独立输出一遍,写清所有的过程,说出所有过程代表的意思,并最终计算出正确答案,这才能算是初步搞懂。

如果真的是比较难的题,一遍肯定是做不到的。以我学生时期的经验,其实印象最深刻的做题体验,就是在“以为搞懂了-输出-出错-再研究-又以为搞懂了-输出-再出错......”的循环中前进。

详细来说,就是某个题,你看了答案感觉恍然大悟,觉得肯定没问题了。拿出一张纸从头到尾推一遍,怎么到了第三步就怎么也进行不下去了?再看答案,才发现刚才还有小细节没搞懂,这下终于又搞懂了。

再做一遍,这次推的很顺利,可以答案怎么就是不对?自己检查不出来,再去找答案一步步核对,发现又在第5步出了一个错误,确实之前没有注意到。

感觉懂了,再去推,再错,再核对,再纠正......

反正一个题这么搞个几次,是非常正常的。直到数次之后,才算真正能从头到尾搞透了一个问题。

类似的事情,几乎发生在高中的每一个晚自习中,所谓学习的过程,无非就是如此。很多时候,一节课只反反复复搞懂了一题,这也是毫不稀奇的。

现在大家做的题太多,但坚实的输出验证工作却做得太少。以至于好些同学,同一个题错了七八回、每错一次都在课堂上讲解,大家也都表示听懂了,但下次还错。

原因就在于,大家始终在听,从没有任何一次独立输出验证的经历,你当然就无法发现做这题过程中的诸多易错细节、诸多核心的思考点,你每次都只听个皮毛就结束了,这样重复再多次也不可能真正掌握有难度的问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