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十个月(一个被历史和世人低估的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十个月(一个被历史和世人低估的皇帝)(1)

明仁宗 朱高炽1424年即位,在位不足十个月 年号洪熙(1425)

朱高炽(1378-1425),明成祖长子。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册立朱高炽为燕世子。靖难之役爆发以后,朱高炽曾与母亲徐氏成功地阻挡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永乐二年(1404年)五月,立为皇太子。朱棣在位二十年,除了前六年是自己在主事理政,剩下十六年几乎就是身为太子的朱高炽在监国理政了。朱高炽基本上相当于常务副皇帝。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榆木川驾崩,大学士杨荣、少监海寿奉遗命驰讣太子。八月二十五日得知朱棣去世消息,同时皇帝的代表带着传位的遗诏到达北京,朱高炽恸哭昏绝,强起拜受,派遣皇太孙朱瞻基出居庸关,抵达开平迎梓宫。朱瞻基奉大行柩至郊,朱高炽及亲王以下文武群臣皆衰服哭迎。至大内,奉安於仁智殿,加敛奉纳梓宫。同时下令加强京城的治安,并派大太监王贵通去南京任镇守。次日,他释放了前户部尚书夏元吉,夏因反对第三次远征蒙古而在当年四月被朱棣囚禁。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基,为明仁宗,大赦天下,以次年为洪熙元年。同一天,他采纳夏元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安南)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他重新命夏元吉和另一名被贬的官员吴中分别任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改组内阁(内阁官员“兼职制度”),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即“三杨内阁”;完善监察机制,让御史每年巡按天下,查核吏治,即日后沿用数百年的“巡按制度”。同时赦免了建文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及朱元璋时期拟定的严酷刑罚,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车徭薄赋,鼓励生产,改善民生,宽行省狱,力行节俭,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这一系列的措施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十个月(一个被历史和世人低估的皇帝)(2)

1425年五月十一日仁宗病重,写下遗诏安排后事(由太子朱瞻基即位),并派太监海寿到南京接太子朱瞻基回京。二十九日宣布遗诏不久,仁宗病死于钦安殿,时年48岁。有五个妃嫔为他殉葬。谥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葬于献陵。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传位长子朱瞻基。

附:正统皇帝被立为太子时是四个月,成化皇帝两岁,弘治皇帝六岁,正德皇帝两岁,万历皇帝六岁。明太祖戎马倥偬间,才称“吴王”,便立十岁的长子朱标为“吴世子”;明成祖在确定了朱高炽为太子的人选之后,迫不及待地立十四岁的长孙即后来的宣德皇帝为皇太孙。成祖又于永乐九年(1411年)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还曾说朱瞻基是“他日太平天子也”。由此,朱瞻基成了大明王朝继建文帝朱允炆之后第二位有名有实的皇太孙

朱高炽监国,是指明朝永乐年间,皇太子朱高炽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或北行,留守南直隶应天府(或北京)并代行皇权、进行监国,一共有六次。朱高炽在监国时期面临其弟朱高煦、朱高燧的谗言以及夺嫡威胁,并在诸位大臣的力助下多次化险为夷。此监国为朱高炽在登基后积累了大量的治国经验,而协助辅佐其监国的大臣多成为洪熙、宣德年间的重臣,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同时,朱高煦、朱高燧因屡次篡权进谗不得,最终亦导致了此後的朱高煦叛乱等政治事件。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朱棣下诏称迁都北京,并将于次年去北京,而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冬十一月,命丘福、蹇义、金忠、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兼辅导皇长孙。次年春正月,敕令皇太子监国。除了文武除拜、四裔朝贡、边境调发的事情转上请行在(北京),其余其他常务都不必启奏,而由太子直接处理。命吏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辅导监国。而命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及户部尚书夏原吉等扈从明成祖北上。二月,朱棣离开南京;次月抵达北京。永乐八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朱高炽完成第一次监国。永乐十一年,朱棣北上北京,皇太孙朱瞻基跟随,命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及洗马杨溥等辅导太子监国。次年三月,朱棣开始北征瓦刺,六月班师,驻跸沙河,太子遣兵部尚书金忠等齎表往迎。永乐十三年秋九月,直隶盐城县有飓风,海水泛溢,伤民田二百一十五顷。太子命减少田租一千一百七十馀石。之後朱棣回朝,结束第二次监国。永乐十五年春三月,朱棣再次上巡北京,命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翰林学士兼谕德杨士奇、侍读兼赞善梁潜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同年七月,赐皇太子《务本之训》。太子监国时期,视朝之暇,手不释卷,被服宽博,如同儒者。永乐十八年秋九月己巳,北京宫殿修成,朱棣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召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在十二月终抵达北京。其在离开北京时,拜谒凤阳皇陵,并途径山东,恰遇饥荒,即令布政司发粮赈灾。十九年,朱棣回南京,第三次监国结束。永乐二十年春三月,朱棣再次亲征漠北,同年秋九月,返回京师,期间朱高炽再次负责监国(第四次监国)。永乐二十一年八月,朱棣再次北征,同年十一月返回京师,期间朱高炽再次负责监国(第五次监国)。永乐二十二年三月,朱棣朝议北征。同年四月,诏令太子朱高炽再次监国(第六次监国)。七月,朱棣去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在最后一次远征蒙古之役后回朝时去世,这标志着强有力的军事扩张的结束和一个内部改造的时代的开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