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五个策略(商鞅自我推销欲擒故纵)

商鞅入秦是秦国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商鞅的变法,秦国有了强盛起来的资格和基础,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商鞅也就没有后来的大秦帝国,他对秦国的作用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但商鞅入秦并不是一个必然事件,而是商鞅在受到魏国的排挤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商鞅五个策略(商鞅自我推销欲擒故纵)(1)

最开始商鞅是选择魏国的,毕竟那个时候的魏国,是整个中原地区最为强盛的国家,它拥有着最为丰富的资源,对于人才来说也意味着求职成功的概率大,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大有可为。魏国曾经进行过变法,有着变法改革的基础,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发展起点要高。

但事实并没有按照商鞅所想的那样发展,进入魏国的商鞅,并没有得到魏国君王的赏识,反而是受到了很深的排挤,哪怕商鞅得到了魏国丞相公叔痤的大力推荐,但魏惠王依旧没有给商鞅一展拳脚的机会,后来公叔痤去世,商鞅在景监的引导之下进入秦国面见秦孝公。

商鞅面试反客为主,欲擒故纵

当商鞅见到秦国最高统治者秦孝公时,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和盘托出自己真正的意图,而是欲擒故纵,与秦孝公进行了三次会谈后,先献下策,再献中策,最后才和盘托出自己的变法意图。

商鞅五个策略(商鞅自我推销欲擒故纵)(2)

那么在魏国遇冷而想要进入秦国以大展宏图的商鞅,为什么要反客为主,在三见秦孝公之后,才表明本意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商鞅这么做,究竟到底有什么目的?

窥探秦孝公是否与魏惠王一样

首先,因为商鞅需要了解秦孝公是不是与魏惠王一样的君主,如果是,那么商鞅在秦国同样是没有前途的;其实,我们站在后世人的角度上来看魏惠王,此人对于人才的任用能力是非常低的,但在当时的环境里,魏惠王所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尊贤重贤的面貌。

但魏惠王的尊贤重贤,有一套很高的标准:其一,进入魏国谋取前途的人,很少有布衣之士,当然,这一点本身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那个年代里没有统一的考验人才的标准,一个人是否有着真正的才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判别出来的,所以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要看此人的身份背景和师门。

商鞅五个策略(商鞅自我推销欲擒故纵)(3)

魏惠王过于看重人才的背景

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背景,单纯凭借着布衣之士的身份,很难让君主相信是有真才实学的,这一点不仅仅是魏国存在,其它的国家同样也或多或少的有这样的风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君主和部分臣子们的识人之能,当君主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时候,就很容易错失一些没有身份背景的人才。

所以,魏惠王任用过师出鬼谷一派的庞涓,也曾经想要拉拢与庞涓师出同门的孙膑,但是对于商鞅却连杀他的兴趣都没有;因此,如果秦孝公同样是魏惠王这类人,那么商鞅在秦国的前途也是堪忧的。

商鞅五个策略(商鞅自我推销欲擒故纵)(4)

  • 秦孝公是否与魏惠王一样看重权力

魏惠王此人对于权力非常的看重,在此基础上,魏惠王对于其他国家到来的人才非常的警惕,担忧自身的权力会被分散出去,这让很多臣子在协助君主治理国家时,不能大展拳脚,在变法的时候也会受到诸多的限制,并不能实现商鞅本身的蓝图。

所以,如果秦孝公同样是一位对权力异常看重的君主,导致自身疑心很重,那么他也不是商鞅要辅佐的君王,因为商鞅的改革,必须得到君主的最大放权,最大的支持,否则变法很容易半途而废,得不偿失。

  • 考量秦孝公是否真心求贤

商鞅需要确认秦孝公是否是真正的求贤,当初商鞅之所以选择进入魏国发展,是因为魏国所展现出来的面貌也是非常亲民的,这样的新气象仿佛更加适合人们大展拳脚,但是当商鞅真正进入魏国的时候才发现,真实的魏国并不像他想象的那般美好,政治清明的外衣之下是腐败不堪,甚至是固步自封。

商鞅五个策略(商鞅自我推销欲擒故纵)(5)

所以,当商鞅因为秦孝公的求贤令而心动的时候,也会因为在魏国的遭遇而多一层考量,他需要确认秦国展现出来的这种新气象是否像魏国一样都是皮毛,如果是,那么进入秦国和进入魏国都是一样的结局。

因此,商鞅需要通过三次会见,首先表明秦孝公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适合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辅佐,或者说,合不合适自己将变法改革的目的和盘托出?这是商鞅出自于自身的考量,毕竟,弄清了秦孝公的为人和他的喜好,商鞅才好着力于变法的实施程度。

商鞅确认自己的理想是否与秦孝公不谋而合

其次,商鞅需要确认秦孝公的想法是否与自身一致,确认秦孝公能不能接受自己对于变法的规划,以便于秦孝公日后成为自己坚实的后盾。商鞅三见秦孝公说明了三种治国的理念,三种理念截然不同,一个是表面上的修修补补,一个讲究短期效果,一个讲究长期效果的彻底变法:

第一种是帝道,也就是尧舜禹时代所实行的治国方式,对于这种方式,秦孝公表现出来的是昏昏欲睡,没有任何兴趣。

商鞅五个策略(商鞅自我推销欲擒故纵)(6)

第二种是王道,也就是让君主通过仁义的方式来治理国家,类似于儒家学说,要求从百姓的养、生、丧、死等各个方面出发,建立一个比较和谐安定的国度,对于此,秦孝公同样没有表现出很深的兴趣。

第三种则是霸道或者说是强道,也就是商鞅自身的变法,是一种通过法治的形式让国家强盛起来的政策,致力于统一,对于这一点,秦孝公与商鞅不谋而合。

至此,商鞅能够确认秦孝公自身对于秦国的目标和理想,是与自己变法的目标相一致的,这样的君主能够与自身站在一条战线上,对于变法当中所遇到的困难,也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式。

  • 战国时代,固守传统是一种本能的依赖

而事实也是如此,商鞅作为一个提出了新的治国理念的人,他在变法最开始的时候受到的压力和打击是非常大的,毕竟作为人都有一种守旧的观念,尤其是在战国时代的人,他们对于祖宗流传下来的治国政策,有一种本能的依赖。

商鞅五个策略(商鞅自我推销欲擒故纵)(7)

认为政策和方式,之所以能够流传几百年之久,自有它的道理,既然有道理那就不应该被改变,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在这种情况下,商鞅必须拥有君主的坚定支持,才能够将变法顺利地进行下去,否则单凭商鞅一个人的能力,不可能支撑整个变法改革。

  • 商鞅变法触及秦国根本,需要借助君主力量对抗传统势力

而且商鞅的变法要触及到秦国国内贵族的利益,本身贵族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拥有着比较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这对于势单力薄的商鞅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危险,所以商鞅必须寻找一个,能够与贵族抗衡的力量,来保障自身的安全,而这种力量当然是君王的力量最为合适,否则商鞅不可能与贵族进行直接对抗。

这一点我们通过商鞅最终的结局也能够看得出来,秦孝公去世之后,商鞅失去了最大的支持,在贵族复辟的风险当中身首异处,那时的秦惠文王还没有稳定执政根基,不能与贵族的力量硬碰硬。

商鞅五个策略(商鞅自我推销欲擒故纵)(8)

所以为了暂时安抚贵族,为了能够真正的将商鞅的变法继续推行下去,秦惠文王不得不杀死商鞅,以获得短暂的和平和收揽权力的机会,失去了君主支持的商鞅在贵族面前不堪一击,一个为秦国的利益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人,最终倒在了秦国的贵族面前。

由此可以看到,君主的支持对于商鞅来讲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商鞅需要确定秦孝公与自身的理想是否一致,以便于达到,得到秦孝公支持的目的。

通过对话对秦国整体变法环境进行考量

再次,商鞅需要通过与秦孝公的对话;来对秦国的整体环境进行考量。变法不仅要受国家发展的限制,要受到君主自身因素的限制,同时也要受整个国家基础政策和制度的限制,有的国家因为自身政策发展的影响,并不适合进行变法。

比如说楚国,楚国在立国时,就实施分治政策,整个国家四分五裂,绝大部分权力掌握在贵族手中,这样的情况其实很难进行变法,因为君主已经不能够对国家的发展起太大的决定性影响,想要进行加固君权的变法是难上加难的,也正因如此,曾经提出过变法的吴起和屈原都以惨烈的结局而告终。

商鞅五个策略(商鞅自我推销欲擒故纵)(9)

所以,商鞅也需要确定秦国是否有这样的制度阻拦,毕竟商鞅并不是秦国人,对于秦国的发展不会太过于了解,但是通过与君主的谈话,则可以发现比较多重要的信息,以确保后期变法能够顺利进行。毕竟再有能力的人如果没有环境因素的加持,最终的结果可能也不会尽如人意。只有对多方面因素都加以了解,才能够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也才能够保证最终的成功。

循序渐进,博取君王的信任

最后,因为商鞅需要因此来获得秦孝公的信任;商鞅如果一开始就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未必能够引起秦孝公的兴趣,但是商鞅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诉说反而让秦孝公深刻地了解到,商鞅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握,这对商鞅展示个人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他向秦孝公表明,自身的计划和变法并不与过去的任何方式相同,既不等同于尧舜禹的治国之道,也不类似于儒家学说所提倡的仁义之道,同时也与齐桓公时代所提倡的尊王攘夷等学说有所不同,这样能够很好的解决秦孝公心中的疑惑,毕竟商鞅的变法和提倡的方式,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人们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有疑惑感或者恐惧感。

商鞅五个策略(商鞅自我推销欲擒故纵)(10)

如果商鞅最开始就将自身的想法公开,那么秦孝公很可能会将商鞅变法,与之前霸主或君主的做法进行比较或者相提并论,但是商鞅先将秦孝公内心的疑惑进行叙述,先解决疑惑再提出根本理念,反而让秦孝公的内心变得更加踏实,也对商鞅更加信任。

小结

商鞅之所以三见秦孝公才将变法的蓝图和盘托出,也是在为变法的成功打基础的;毕竟君主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的,首先要了解君主的喜好,了解君主的为人,以方便在必要的时候得到君主的支持。

其次,要了解君主是否真心求贤,了解君主是否以国家的强盛作为根本目标;这样有利于君主对于变法大力支持,也有利于变法的推广,毕竟只有君臣一心,目标一致,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再者,要通过商讨的细节来收获有效的信息,了解秦国目前发展的状况,了解秦国领导阶级目前的状况,以便为后来的变法做准备。由此可见,商鞅的内心是十分细腻的,他对于变法的规划和准备几乎达到了万无一失,也正因如此,商鞅变法才能够成功。

商鞅五个策略(商鞅自我推销欲擒故纵)(11)

后记

我们把孔子和老子或者李白与杜甫的相遇,称之为是人间佳话,也称之为是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会面,但商鞅与秦孝公的见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鞅为秦国带去了改变历史的变法蓝图,秦孝公为商鞅提供实现蓝图的基体。

秦国的强大正是源于一场反客为主的面试,秦孝公与商鞅君臣二人的齐心合力,成为君臣珠联璧合的典范,而秦国才能够在变法的过程中逐步强盛起来,才能革除国家发展道路上的许多障碍。

当然,我们以现代人的目光来看,商鞅变法并不是完美的,同时,他所提倡的法治也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法治有所区别,那时的法治更多是君主统驭臣民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但是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是商鞅将以法治国的理念传递出来,不能否认商鞅为大秦帝国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还是那句话,如果没有商鞅也就没有秦国后来的强盛,也就没有大秦帝国的统一,或许中原地区的局势还会分裂几百年,华夏文明的发展也会因此而滞缓,所以对待商鞅变法,我们还需要正确理性的看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