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实践(文脉寻根知行合一)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素萍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6年来,围绕“今、古、人、文”四大研究主题,系统梳理浙江文脉,深入研究浙江文化基因,推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

本期活动敬请关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儒学正脉-王守仁传》(钱明 浙江人民出版社)、《传习录》《大学问》选注(董平 浙江大学)、《浙江儒学通史(明代卷)》(钱明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滕复等 浙江古籍出版社)。

王阳明心学实践(文脉寻根知行合一)(1)

余姚龙泉山

沿着石阶小径,登上位于余姚市中心的龙泉山,举目远眺,全城美景尽收眼底。我们的故事,从龙泉山北麓的一座建筑“瑞云楼”讲起。

五百余年前,王阳明就在此楼诞生。从这里出发,他走过了短暂却传奇的一生,在世仅57年,却创立“阳明心学”,终成一位旷世大儒,在哲学、政治、军事、教育、文学等方面都留给世人无穷财富。

时值仲秋,坐在龙泉山上绿树掩映的阳明亭中,清风拂面,片刻冥想间,王阳明仿佛不再是祠堂里的泥塑木偶,也不是史册和传说中被神话了的名字,他从历史烟云中走了出来,在身前落座,像一个久违的老友,和我们谈起他风云跌宕的一生。

王阳明心学实践(文脉寻根知行合一)(2)

年少立志

读书不为登第而为学圣贤

所谓奇人自有异相,王阳明传奇的一生从他未出世便开始了。

明朝哲学家钱德洪所编《阳明先生年谱》里记载,“祖母岑梦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送儿授岑,岑警窹,已闻啼声。”

相传公元1472年,岑姓奶奶做了个梦,梦中神人踩着彩色瑞云而来,仙乐齐鸣,将一个婴儿交到了她的手上。梦醒之后,怀胎已十四月的儿媳郑氏临盆,生下一孩子,就是王阳明。

年谱又说,“祖竹轩公异之,即以云名。乡人传其梦,指所生楼曰瑞云楼。” 即祖父王伦觉得孩子大有来历,取名“王云”,出生地被叫做“瑞云楼”。

谁知,“天选之子”王云5岁了还不会说话,家人很着急。有一天,一个路过的和尚端详很久,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王伦于是给孙子改名“王守仁”,取《论语》“知之及,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典故。

这里插一句,或许有同学会问,他不是叫“王阳明”吗?其实,王守仁、王阳明是一个人,因他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

言归正传,王阳明少年时随父亲王华迁居绍兴,11岁时其父考中了状元,入京为官,他便也入京上学。一日上课,王同学突然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答:“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很不以为然:“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小小年纪的王阳明,便把当圣人作为人生理想。他心中的圣人是北宋大儒张载所谓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了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少年王阳明迷上兵书战策,每日研习,15岁时还独自一人出居庸关、山海关,花了一个月考察边塞地形。

王阳明时常不按常理出牌。17岁在南昌成婚之夜,他闲逛到一个叫“铁柱宫”的地方,与里面一个打坐老道相谈甚欢,竟一夜未归,错过了洞房花烛夜。

奇奇怪怪的事干了不少,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做圣人。当时宋明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王阳明认为朱熹所说“格物致知”是成圣悟道的关键,于是有了著名的“阳明格竹”事件。他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七天,希望在竹子上参透万事万物的道理,直到体力不支晕了过去。

如今看来,这更像一场恶作剧,但却能看出,那时的他,在迷茫困顿中孜孜以求真理,并且遵从自己内心,对感兴趣的事,不遗余力、心无旁骛。

王阳明心学实践(文脉寻根知行合一)(3)

瑞云楼

贬官悟道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两次会师落榜之后,公元1499年,28岁的王阳明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后不久,即成为六品兵部主事。

当时的明朝官场,宦官当道,大太监刘瑾权势熏天,百官噤若寒蝉。王阳明仗义执言上书弹劾刘瑾,遭到打击报复,拖到午门廷杖四十,打得血肉横飞后,被投入大牢。

明代锦衣卫的诏狱恐怖得很,但王阳明扛下了。坐牢也没能停止他的思想探索,他在狱中推演《周易》,磨砺心性,坚持到了出狱。

大难不死的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做驿丞,相当于从现在的国防部被贬到了镇招待所当所长。经过一路跋涉,躲过路上截杀,他到了龙场驿。没有落脚之处,他就暂时住在山洞里,还起名叫“阳明小洞天”,山洞旁又搭建了一间茅屋,取名“何陋轩”。

在龙场,王阳明仍日夜思索成圣之道。苦心人天不负,一天半夜里,他忽然就有了顿悟。这个经过,《王阳明先生年谱》里有简单记载:“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龙场悟的这个道,是王阳明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后,悟出的自己的道:“心即理,心外无物。”

《传习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学生指着岩中花树问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悟道后,王阳明开始讲学,“粉丝”越来越多。再后来,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一直到今天,这个观点都在影响着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快50岁的时候,王阳明又提出“致良知”的学说。“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他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是可以感召感化的,而良知需要通过“致”实践出来。

阳明心学,初读不免觉得晦涩难懂,但通俗地讲,大概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努力亲身实践,通过自己的行动把真心落实到生活中,这样才能做到内外一致,发现真理。

王阳明心学实践(文脉寻根知行合一)(4)

剿匪平定

身为文臣却凭军功封爵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问答是这样的,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答:“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真知力行,王阳明用一生去践行“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被贬三年后,朝廷任命王阳明为庐陵县知县。在庐陵任上,大太监刘瑾倒台,王阳明被重新起用。细数王阳明的成就,绕不开他立下的三次赫赫军功:一是正德十二年(1517年)巡抚南赣,平定了江西南部、福建西南、湖南东南及广东北部一带的匪乱;二是正德十四年(1519年)平定了南昌宁王“宸濠之乱”;三是嘉靖六年﹙1527﹚平定广西思恩及田州的边乱。

王阳明的军事才能有多牛?几乎每一次出征,他都能巧用计谋,以少胜多。后来,王阳明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学生曾问王阳明:“用兵有术否?”王阳明答:“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人心坚如磐石虽寡亦可胜,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观念。

广西平乱后,王阳明已经病体缠身,几次上疏朝廷要求回乡养病,没等朝廷的批复,他就回去了。公元1529年1月29日早晨,王阳明在回乡途中溘然长逝。死前,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却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心学实践(文脉寻根知行合一)(5)

王阳明墓

食古而化

500年后依然活在热搜里

“震霆启寐,烈耀破谜,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孜孜以求精神的最高境界,一生教化四方、门人学子遍天下,一生智慧结晶,阳明心学烛照千秋。千古一人而已。”对于王阳明的一生,同为余姚人的明末清初五大家之一的黄宗羲给出了如此评价。

历史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近500年来,王阳明一直活在热搜里,活在人们的金句里。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副院长钱明参与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他表示,阳明心学具有积极的当代意义,“知行合一”可以净化人的思想世界和生活世界,当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每一分子都具备这般纯净时,整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得到质的提高。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上升期,通过普及阳明心学以“治心”,可帮助净化民众间因浮躁而生的“唯利是图”价值观。

王阳明心学实践(文脉寻根知行合一)(6)

王阳明故居遗址考古现场

王阳明知识图卡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在课本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其中有王阳明心学知识点。

他在浙江:浙江是王阳明出生和晚年讲学证道之地,从瑞云楼到阳明洞,最后归葬于兰亭,王阳明的足迹遍及全省,遗迹在余姚、绍兴等地最为集中。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