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历里怎么看农历(农历是怎么来的)

在日历里怎么看农历(农历是怎么来的)(1)

2019 年 10 月己亥年甲戊月的月相。

人类的历法都来自天文观测,反应某个天体的运行周期——除了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月亮的盈亏变化是最明显的循环,所以纯粹的阴历就只考虑这两个周期,比如伊斯兰历。

但这样的历法不能指导农业生产,因为月球的公转周期是 29.53 天,12 个朔望月只有 354.26 天,比地球的公转周期少 11 天,如果今年的 1 月份在春天,10 年后的 1 月份就在夏天,完全不能反应季节变化。若将 1 年定为 13 个朔望月,则一年要长达 383.90 天。

所以符合农业生产季节周期的「农历」不仅要有月份,还必须结合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补足阴历缺少的 11 天。

中国人的历法首先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确定朔望,大月 30 天,小月 29 天,但为了保证初一是朔日,大小月的次序并不固定,有可能连着几个月都是大月。

中国人又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定出 24 节气。为了让每个节气出现在固定的月份,再适时地增加一个「闰月」,即置闰,当月称作「闰某月」。西汉初曾将闰月固定的放在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不久又定为放在年尾。汉朝以后置闰的规则完全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廿四节气中「节气」、「中气」间隔分布,一年中有不含“中气”的朔望月即为当年的闰月。

历史上曾经采用过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十九年七闰。

一直以来,「农历」历法的编撰发布都由国家政权垄断,中国历史上曾颁布多个版本的历法,比如西汉《太初历》、唐代《大衍历》、元代《授时历》、清代《时宪历》。其中,《时宪历》是明末徐光启引用西方天文计算方法制定的历书,经过汤若望删改由清廷颁布施行,是传统农历中最为精确的版本。

目前中国的「农历」失去了国家法定历法的地位,但它仍由国家机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根据天文观测制定发布,不再用纸上计算的方法,也有人据此称它为「紫金历」。

图为 2019 年 10 月己亥年甲戊月的月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