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的趣味识字方法 发现科学的眼睛

今天偷个懒,转贴我的良师益友李万中老师的文章。大家如果对“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有兴趣。欢迎关注他的公众号“认真想(Reason-Edu)”

数字的趣味识字方法 发现科学的眼睛(1)

2018年8月底,我给一群中小学老师讲各个学科的概览。那场演讲的名字叫《发现科学的眼睛》。结束后,在与其中一位校长简单交流时,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句超棒的介绍语,可惜没有放进去PPT里。

那1小时的演讲,内容大体上能这么概括:知识字典的查字法。

那场演讲,我本是以“生活中并不缺少科学,缺少的是发现科学的眼睛”为切入点,谈论该如何让孩子们拥有发现科学的眼睛。接下来就开始介绍学科树形图,它能把各个学科有机地串联起来。

数字的趣味识字方法 发现科学的眼睛(2)

但这个树形图究竟有什么用呢?当时我没有重点强调,到了台下才想起,它就是一本厚字典的最开头几十页。

字典最开头几十页,大多是拼音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它能教会人们怎么使用字典,怎么在只知道一个字的读音或写法的情况下,找到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细致、权威的界定与介绍。

假定所有的科学知识也组成了一本超厚的字典,那么这本字典最开头几十页或几百页,也是教人如何使用这本“科学知识字典”。不是教人如何记住整本字典,而是教人怎么使用这本字典最开头的查字法部分。

我们应该教孩子怎么将科学知识进行分类?每个大类别还可以分为什么小类别?这些类别分别叫什么名字?它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介绍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其实就是简单阐释其中的内容,介绍一些经典的研究成果,让孩子们对这个学科有个大致的印象。

这些内容要想掌握得比较透彻,严格来说,至少要上百个小时的学习和训练。但没关系,孩子们可以在阅读有趣的科普书时,顺便就完成了科学知识扫盲的任务。

换句话说,只要采用优质的教学材料,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激发孩子们天生的好奇心,那么这份科学知识的查字法,学起来就非常有趣,孩子们根本停不下来。有许多行文有趣且充满彩色插图的科普书,连我这个不可爱的大人都喜欢读,更不用提可爱的孩子们了。

孩子们的脑中有十万个为什么,其中的九万九千九百九十多个,都将随时间之风而飘散。我猜想,其中的多数是被父母和老师拆散的。当孩子们瞪大好奇的眼睛,喋喋不休地追问为什么时,大人们只是厌烦地遮住他们的眼睛和嘴。因为大人们自己没有能力回答那些问题,也没有胆量承认自己无法回答那些问题。

我现在还记得他们提出的那些古灵精怪的问题:世界上最长寿的鲨鱼是什么?有没有“胎生植物”?百慕大三角洲的神秘事件如何解释?病毒的衣壳有多少种类型?胃有多大?雾霾对人体有多大的危害?多重和平行宇宙是怎么一回事?还有某个我不记得名字的高射炮的活塞工作原理是什么?

在大人眼中,问题分三六九等。好问题值得回答,差问题不值得回答。但在孩子们眼中,所有的问题都是有趣的。当我听到这些问题时,不仅想要告诉他们答案,还想鼓励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而且,我还想告诉他们找到答案的方法,也就是科学知识的查字法。

以上思路在执行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师资是最大的问题。绝大部分老师只懂自己的那一个学科,自己也不会这套知识检索法,那自然是无法教会孩子的。

不过,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部分老师有着极强的自我挑战欲,只要有机会,他们很愿意自己学会这套查字法,并教给自己的学生们。

光是这样还不够,我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字典的使用者,还在于培养字典的撰写者。字典的使用者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我期待孩子们能成为优质信息的主动创作者。

所以,孩子们还得了解科学知识生产的流程,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做菜也有流程,去什么地方采购什么原材料,将原材料经过什么样的清洗和粗加工过程,再将其搭配一些调料,放入某种炊具中,经过特定的步骤,就能呈现最终的菜品。菜品的优劣又要经过专家的品鉴,满意才能通过,不满意又要经过改进,才能收工。

生产科学知识也有流程。去什么地方获取什么样的原始材料,将原始材料经过特定的粗加工和精加工,再搭配特定的思维调料,有时还需要特定的仪器和方法,最终和老师与同事们一同合作,经过反复讨论与修改,才能呈现出令人满意的科学知识。

做不同的菜,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流程。产出数学、物理学、心理学、历史学、医学、土木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流程。

其中有些方法和流程是共通的。归纳法、演绎法、实验法、调查法、统计学、逻辑学、非虚构类写作等等,它们就是通用性较强的方法。我建议从写作入手,将其他方法串联起来,效果很不错。

写作的前提就是阅读。为了写出值得被读者阅读的文字,我们必须学习大量的知识,如此才能确保写出来的东西有含金量。哪怕不是写知识类的文字,而是写虚构的故事,那也需要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吸引人不断阅读。

上述说法,并不新鲜。从柏拉图创办学园开始,学校里一直都是这么教学生的。教育这门技术,其实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大的改进。它无非就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着另一个人或一群人说话而已。今天最厉害的老师,也并不见得比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更厉害。

所以,教育之难,不在于形式上的改进,而在于内容上的取舍。网络直播课、录播课、炫酷的动画效果等等,都是装东西的瓶子。而最重要的不是瓶子,是瓶子里的内容。

什么样的内容最重要,最值得装在最好的瓶子里?

这个答案,因人而异。有人觉得艺术最重要,有人觉得道德规范最重要,有人觉得物质商品最重要,还有人觉得人的七情六欲最重要。

像我这样的人,会觉得科学最重要。科学给了我们求真的能力,它是量产知识的工厂,是破译宇宙源代码的方法,是人类理解自己和周遭世界的最佳渠道。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将教育分为三个层级:

1.记住科学知识字典中的许多字。

2.记住科学知识字典中的许多字;学会科学知识字典的查字法。

3.记住科学知识字典中的许多字;学会科学知识字典的查字法;学会编写科学字典的方法。

理论上,第一个层级是对所有人的要求,第二个层级是对普通大学生的要求,第三个层级是对博士和专业研究者的要求。

但在实践中,我们至少可以给所有的孩子都提供三个层级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有些孩子更擅长利用这些机会和资源,那就可以重点培养。有些孩子并没有这个能力和意愿,那掌握到第二层级也就够了。

————————————————分割线——————————

育人先正己,在家长群的讨论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回答。

“是,道理我都懂,但我们平民阶层最大程度上不得不接受公立的教育,现在现实条件摆在眼前,我们也没有办法。”

我很困惑的是,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有“终生学习”、“知识迭代”的必要,那么他的焦虑其实是自身过时的知识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担忧——他强烈地感受到了之前几十年学校学习的知识正在他目前工作上发挥功效的减弱,而面对孩子目前在学习他们以前学过的内容,但又不知道怎么改变的焦虑。何不从自身开始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