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1)

微信聊天记录内存数据表明,我所有的朋友都“数字化死亡”了,除了每天和我一起说废话的朋友。

我和最好的朋友的微信聊天记录内存有14.5G,其次是和两个好朋友的废话群4.1G,紧随其后的是另一个好朋友3.8G。

剩下所有好友的聊天记录加起来,都不到和最好的朋友聊天记录的一半,他们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但又好像没在。

在20G内存支撑的友谊背后,是全年无休地“说的都是废话,就连这句也是”废话的输出。

是躁狂发作般毫无逻辑地胡说八道,也是好笑段子的投喂,有趣表情包的共享,细微情绪的倾诉。

但更多的是,倾倒一切“大脑废料”和日常琐碎的轻松和快乐,以及不回复也不觉得尴尬的自在。

如果所有的朋友都让你实现了废话自由,那么恭喜你成为当代快乐首富。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2)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说的话 90% 以上是废话的人,他就有快乐。低过 50% 废话的人,快乐感便不足。

“废话挚友”的存在,让我们在这个多说一句废话就是在烧钱的信息爆炸时代,免费榨取难得的快乐。

那么,说废话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快乐?看似无意义的废话,有什么意义?

01

舒服的关系

生长在无关痛痒的废话里

电影《完美陌生人》有一段值得刻进我匮乏的爱情基因的对话:

“如果你每天要和她说上30分钟的话,那就是爱上她了。”

“要是60分钟呢?”

“那就是爱死她了。”

这也是著名话唠片“爱在三部曲”,男女主的爱情写照。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3)

在一列即将抵达维也纳的列车上,陌生男女杰西与席琳一见如故,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

列车到站,意犹未尽的俩人毅然跳下车,在这座陌生城市漫无目的地游荡。

从夜幕降临到黎明破晓,从唱片店的眼神试探,到摩天轮的亲密拥吻,在这个两人的专属夜晚:

他们聊生死、聊情欲、聊时间、聊女权,聊一切能聊的“废话”,把人生所有能说的话都说给了对方听。

在连绵不断的话题中,暧昧如一场瘟疫蔓延,时空的宽度和广度被无限延伸。

在这场注定发生的邂逅中,杰西与席琳如同两个刚坠地的婴孩,将最本真的自我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对方。

这不是求偶式的献媚讨好,而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自我解放,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

正如这场邂逅是命中注定,他们爱情也是宿命式的。黎明破晓,二人心照不宣地吻别在宁静的车站。

再度相逢,已是九年后。

跻身畅销书作家行列的杰西成为人夫,无爱的婚姻生活在他眉间刻下一道宛如刀疤的皱纹。

九年前被勾走爱情灵魂的席琳,在恋爱中像一具空壳,一段又一段无疾而终的恋爱让她神伤不已。

在巴黎重逢的俩人仍旧有聊不完的天,这场延误九年的爱情终于修成正果。

1、亲密关系中的“投标”:废话是释放期待的“触角”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曾提出人际关系中的“投标(bids)”概念:

指的是以建立链接为目的的小要求,例如一个微笑或一次主动发起的对话。

说废话其实就是一种“投标”。

由于受不了邻座夫妻的激烈争吵,席琳换座到杰西身旁。

不经意间眼神触碰后,杰西主动问席琳那对夫妻在吵什么。

他真正感兴趣的并非夫妻,而是席琳,只是借话题向席琳发起“投标”罢了。

心领神会的席琳给出积极回应后,俩人成功建立链接,才埋下爱情的种子。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4)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5)

戈特曼在一项时间跨度为6年的跟踪研究中发现,在亲密关系中,越常向对方发出和回应“投标”,两个人的感情越深厚。

如果经常对对方的“投标”视而不见,关系则可能破裂。

而且,重要的不是聊天过程有多么亲密,而在于双方是否关注彼此。

杰西与席琳携手步入婚姻九年,见识过彼此所有丑态,历经过所有矛盾。

即使从爱情神话堕入沉重现实,也会在争吵时忽然说出:“我爱你,我真的很爱你”,另一方带着怒气作出回应:“我知道,我也爱你”,然后接着吵下去。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6)

在一段关系中,很多看似无意义的“废话”背后,其实是微妙的小期待,如同昆虫伸出的小触角。

毕竟,直接和对方说:“喂!请听我说话吧!我要和你建立链接!”显得很卑微。

能让我们卸下自我防御机制倾吐废话的人,都是能够为我们带来充足安全感的人;

而那些愿意回应我们“投标”,无条件接收我们废话的人,也往往是那些足够在意我们的人。

对于我们,只要一个想说,另一个在听,只要我需要你,你恰好在,就足够了。

就像“爱在三部曲”中我最爱的一幕:

就算浪漫被现实消磨殆尽,就算太阳垂垂落下,它依然会照常升起,和那个陪伴自己絮絮不休的人,依旧在。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7)

2、无逻辑的“Baby Talk”:只有彼此懂得的密语

除了有一搭没一搭的“废话局”,互相说一些幼稚且无逻辑的“Baby Talk”,也是一段关系稳固而充满安全感的体现。

这并非是指婴儿之间的交流方式,而是类似于成年人与婴儿或宠物的交流方式,使用夸张的语调、俏皮的声音或叠词。

比如,我们有时会和对象或朋友发出“嘤嘤嘤”或“阿巴阿巴”之类的“胡言乱语”,看起来像没长大的孩子。

虽然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怪恶心的”:

比如电影《撒娇女人最好命》的名场面“怎么可以吃兔兔”。

但心理学认为,无意义字符堆砌的“Baby Talk”,有时是一种缓解外部社会压力的方式。

在这背后,与“母爱”相关的情绪记忆有关。

这种回到婴儿早期发育阶段的说话方式,会促进苯乙胺与催产素等物质的分泌,让人感到愉悦的同时,也让双方更加亲近。

通常两个人的对话越诡异“无厘头”,表明双方关系的信任基础越深厚,也越不会掩饰自己,感情也不会差。

一方面,这意味着我们并不害怕在对方面前表现出自己孩童般脆弱的一面,渴望获得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

另一方面,这种无逻辑的语言体系,其实形成了一种不与其他人共享的私密语言景观。

也就是说,只有我们自己才理解彼此在表达什么,我们用一种专属于彼此的语言,构造了一个只属于彼此的结界。

动画片《国王的排名》里,天生聋哑的波吉王子,只会像婴儿一样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被世人嘲笑。

他最重要的好朋友卡克,是唯一能听懂他内心想法的存在。

正如片尾曲歌词所写的那样:

“若你脆弱不堪,我会向你展现自己的弱点;若你假装坚强,我会将你的软弱轻拥怀中,绝不会让你独自一人。”

卡克在旅途中一路相伴波吉,不离不弃。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8)

3、“糊弄学”不糊弄:“你尽管说,我有在听”

除此之外,有些看似糊弄的废话,其实也是一种希望对方看破不说破的“小心机”。

有“糊弄学”十级学者参透“人的本质就是复读机”的真理,总结出“糊弄的究极奥义就是重复”:

重复对方说过的话,且正着、说反着说、概括地说、360°无死角地说。

比如:

对方说:“今天好热,有31℃”,可以回复对方“这么热的吗”

对方说“热得我穿短袖了”,可以回复对方“竟然要穿短袖”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9)

在重复的基础之上,简单加一些语气助词或副词,明面上向对方传达到自己深感讶异的情绪,暗地里也在向对方表示自己“很关注”对方。

这种看似是无意义废话输出的糊弄学套路,其实在心理学领域早就被“发扬光大”了。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会用“内容反映技术”和“情感反映技术”,重复反映来访者的陈述和情绪感受。

实际上,“重复反映”并不会让倾诉者觉得“有被冒犯到”,反而会觉得“有被安慰到”。

因为能“重复反映”的大前提是倾听,

当我们重复对方所说的话,其实是向对方释放“我有认真在听你说,我有在care你”的信号。

而且,从对方的视角来看,从别人口中听到自己的困扰,也有了重新整理思绪、深入思考的机会。当我们重现对方的情绪感受,也能够让对方产生被理解的感觉。

比起“抬杠式”质问、明显敷衍的“嗯嗯”或者表情包,这种方式让人舒服多了。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10)

说废话之所以让人感到幸福,其实并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那个具体的人。

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有时间和耐心听另一个人说无聊的废话,除非Ta在乎Ta。

废话,是检验一段关系好坏的标准之一。

舒服的关系,往往在连绵不断的废话里稳固发展,不舒服的关系,往往死亡在无疾而终的废话里。

就像“爱在三部曲”里浪漫至死爱情:

他们恰好遇到的是对方,恰好是那个能懂得自己,能让自己放下所有戒备,能倾听自己,又能接纳自己一切的人。

废话的背后,是夏目漱石的“今晚月色真美”,是笨拙的暧昧,是无法一语道破的情愫;是另类的长情告白,是我们被爱的证据。

02

得有点废话

人才活得有意思

难道废话只有遇到对的人,才能被赋予意义吗?

其实并非如此,废话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没有什么意义”之外的“意义”,一种无用之用的趣味,一种另类的幽默美学。

朱自清曾经在《论废话》中感慨过:“得有点废话,人才活得有意思。”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11)

如今,各种“废话梗”被盘出厚实的 “电子包浆”,“废话文学”出现人传人现象,也证实了废话确实有本身的趣味。

这种趣味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诡异的快乐”。

并且这种“诡异的快乐”能被科学解释。

1、精准地掐中幽默的心理节奏

在“废话文学”中,“重复型废话梗”是最广为传播的类型梗。

而“重复”也是喜剧中最常见的手法之一,比如脱口秀和相声中的埋梗和call back(脱口秀术语,对前面提到某事物的呼应,话题形成闭环):

它们本质上就是一种“重复”。

这种重复也并不简单,而是一种有差异的重复,能够造成一种“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落差感,算是一种粗暴版“欧·亨利式手法”。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12)

这背后其实可以用幽默加工理论中的“失谐-消解双加工理论”进行解释。

比如刷屏刷到眼睛生茧的“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

当我们看到“听君一席话”,根据既定思维,我们会产生下一句是“胜读十年书”的心理预期;

但“废话梗”实际给出的信息,却是“如听一席话”这样反逻辑的重复,造成了一种与心理预期上的“差异”。

这种“期待的落空”会引发“认知失协”。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认知失调论》中提出:“人的常规思维是追求认知的协调,一旦不一致,就会进行自我调试已达到新的认知平衡。”

于是我们会对这种反逻辑信息进行重构,试图去消化、理解这种“失协”,以寻求一种心理平衡。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13)

我们会认识到“听君一席话”和“如听一席话”的重复关系虽然无逻辑意义,但具有释义关系:

表示的都是“听了你一番话”,本质是对那些“听起来很正确,实际上毫无意义”的话进行嘲讽。

这就是“失协消解”的过程。然后我们会进行情绪加工,以获得幽默的愉悦感,这个过程也削弱了嘲讽的尖锐感。

除了精准地掐中幽默的心理节奏,既不用修辞包装,又不讲逻辑的“废话文学”,其实还带有反叛色彩。

2、一种反叛:用魔法打败魔法

比我们头发密集得多的信息,每天都在狂轰乱炸。

前几天,一位朋友给我听了他制作的一期播客节目。听完后,我像被人按在水里看完一篇万字论文,感到非常窒息。

虽然时长只有13分钟,和听一遍《情歌王》的时间差不多:

但超快的语速加上庞大的信息量令我难以思考,比单曲循环100遍《情歌王》更难受(没有说《情歌王》不好的意思)。

从文章到短视频,再到播客,产出者都在用薅秃脑袋的力气,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地塞各种信息点,制造刺激点,收割流量。

我们看一部经典电影,只要1分钟就能快速看完;

我们看一本名著,只要3分钟就能快速读懂;

我们看一条短视频,语速快到让人怀疑正常呼吸是错的;

我们读一篇文章,各种缩写让人怀疑好好说话是错的。

一切都在加速、加速再加速,一切都被蒙上一层功利主义色彩。

而“废话文学”作为一种低密度信息(即是单位信息量中传递的信息价值相对较少的信息):

在用一种“无用之用”进行反叛,用“荒诞”消解信息爆炸背后的虚无。尽管它诞生的本意并非如此。

比如短视频评论区出现频率较高的“段落型废话梗”:

“我觉得这个观点有点偏激了 ,因为派大星和海绵宝宝一起去抓水母了 ,而且打碎后加入蒜末爆香味道老人孩子都爱;

从而鲤鱼要跃龙门必须要雷雨天气 ,所以从食盐提纯的过程看来,解这个三元二次方程组我们得从秦始皇灭六国说起;

段落中的每个句子其实都有含义,句子之间使用了“因为”“而且”“所以”等关联词进行串联。

乍看上去有一套逻辑,但实际上结合起来是一段毫无逻辑的胡言乱语。

这其实是一种反讽,反讽信息时代下,很多内容看似说得很有道理,背后逻辑其实经不起推敲的现象。

这也是一种反叛,用“废话文学”本身的“荒诞”反叛信息爆炸背后的“虚无”。

03

请不要剥夺

我们说废话的权利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到虚无,似乎解释废话的意义这件事本身,是在说一种“正确的废话”。但,那又如何?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疗法叫“自由书写”:

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了解自我的方式,只需要一支笔和一张纸,诚实地写下自己自由联想到的任何内容。

这是一种让潜意识自由流动的方式。

“自由联想法”开山鼻祖弗洛伊德曾说过:“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品。”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每天写作20分钟,连续写四天,就可以显著改善情绪。

通过这种对自己完全坦诚的方式:

能够暴露被压抑的潜意识和深层情绪,能够在释放内心压力的同时,与自我建立连接,直面最真实的自己,发现问题的症结。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14)

即使没有说废话的人,和自己说废话,也是一种自我疗愈。说废话,是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的需要。

《奇葩说》曾经对辩题“正确的废话,还要说吗?”展开过激辩。

“正确的废话”,指听起来没有任何毛病,实际上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话。也就是“废话梗”中的“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当时观众一边倒支持反方“废话,说了等于没说,那你还是不要说了。”正方辩手杨奇函被认为必输无疑。

但他结辩时说的一番话让观众纷纷倒戈:

爱你的人很多而我独宠你一个(很多个我爱你)(15)

“正确的废话”或许是一个伪命题。

什么是废话,什么又不是废话,谁又能界定呢?

就像父母的唠叨,朋友的碎碎念,在他人眼里是废话,在我这里就是一种爱。废话不存在正确与否,废话就是一种形而上学,就像浪漫一样。

我们的话废不废,根本不重要。作家张大春曾经说过:“一个字长途跋涉来到我们面前,已经不是它出发时的模样。”

正因如此,那些长途跋涉的废话,为我们找到了对的人,那些能够还原废话最本真的模样、能够感应到废话背后的意义的人。

说废话,是一件多么浪漫的小事。

生活不易,请不要剥夺我们说废话的权利。

来源:壹点灵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