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的艺术人生(李叔同的乐教思想与实践)

自幼接受儒家文化浸染的李叔同对儒家乐教理论自然不陌生,对于音乐在人的心灵启迪方面的作用也了然于胸。早在去日本之前,他对音乐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解和造诣,并亲身投入音乐教育活动之中。

1905年,曾志忞编写的《教育唱歌集》在东京出版,同年,沈心工的《学校唱歌初集》在上海出版,两部书在当时新兴学堂中风行一时。李叔同读到这两本书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此后,他应友人之邀编写《国学唱歌集》(初编)。

在序言中,他称道曾、沈二子“乐经云亡,诗教式微,道德沦丧,精力爨摧。三稔以还,沈子心工,曾子志忞,绍介西乐与我学界”的积极贡献,但对其中的歌词部分,谓“佥出近人撰著,古义微言,匪所加意,余心恫焉。”于是亲从《诗经》《楚词》与古诗词中选出十三篇,分为五类,一一配以西洋及日本曲调,连同两段昆曲译谱,合为一集,名曰《国学唱歌集》,出版于是年。

1905年秋,李叔同赴日本留学,他选择音乐、美术作为自己留日期间学习的主要内容。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致力于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引进西方新式教育体制,内中的一项具体措施,就是以培养新型合格国民为目的,进行音乐教育改革。政府发布法令,规定在小学校、中学校分别设置唱歌、奏乐,把音乐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提到议事日程。这样的做法很快产生了效果,为日本的日渐强盛提供了强劲推动力。当时留日的中国留学生们对此颇有感触。

1906年留日学生汤化龙为此发出感慨:自希腊开文明之幕,以音乐列教育之科,复经诸大家之发明,踵步后尘,遍及欧美。扶桑岛国,吸星宿之流而扬其波,音乐专科,永定学制。三尺童子,束发入塾,授之以律谱,教之以曲词,导活泼之神,而忠爱之义。浸淫输灌,养成能独立、能合群之国民,黑子弹丸,一跃而震全球之目。

日本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做法,及其对日本国民心智启迪、性情陶冶的作用让李叔同深受震憾。

他开始主动反思自己此前在音乐教育中的缺失,及时总结了教训。“去年余从友人之请,编《国学唱歌集》。迄今思之,实为第一疚心之事。前已函嘱友人,毋再发售,并毁板以谢吾过。”(《音乐小杂志·昨非录》)

留日第二年,他在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前,创办了《音乐小杂志》,这是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906年正月十五日,《音乐小杂志》(仅出版一期)在日本东京印刷,二十日运回上海发行。

书前有李叔同自撰的序言,文辞优美,意蕴深刻,体现了李叔同的音乐思想,其中有这样的表述:

翳夫音乐,肇自古初,史家所闻,实祖印度,埃及传之,稍事制作;逮及希腊,乃有定名,道以著矣。自是而降,代有作者,流派灼彰,新理泉达,瑰伟卓绝,突轶前贤。迄于今兹,发达益烈。云滃水涌,一泻千里。欧美风靡,亚东景从。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矣。

这里所说的“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矣”,即可看成是李叔同对音乐具社会功能与个体启迪功能的见解。

1913年,李叔同在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任教时编辑了学校美育刊物《白阳》,此时距离编写《音乐小杂志》已时隔8年,李叔同又一次手书这篇序言(有部分删节)发表在《白阳》上,足见他对这一见解的坚持。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叔同的艺术人生(李叔同的乐教思想与实践)(1)

李叔同的艺术人生(李叔同的乐教思想与实践)(2)

李叔同的艺术人生(李叔同的乐教思想与实践)(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