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双语(文字讨好症括号文学)

最近网络上流行着一个新词——“文字讨好症”。

顾名思义,所谓的“文字讨好症”,就是人们在网络上聊天的时候,会字斟句酌地修改部分词汇,增加语气助词,让文字看起来不那么生硬。

例如,线下同意别人的说法是“嗯”,线上一定得是“嗯嗯”“嗯呢”;线下打招呼是“你好”,线上就得加个表情包说“你好啊”“你好哇”,总会有一种故作可爱的感觉。

关于“文字讨好症”这个说法,起源于一名叫杨蒙恩的脱口秀演员的微博动态,他在9月7日发微博表示“你们有没有’微信文字讨好症’,比如说我会把’来了’改成’来啦’,好给阅读者一种我欢快积极蹦蹦跳跳地回答他的错觉”。

讨好型人格双语(文字讨好症括号文学)(1)

微博截图

而在他的评论区,排第一的回答是“没有呀”。

可能会有人反驳说,回答的人也是一名脱口秀演员,有明星效应buff。

那好,我们往下看,排名第二的是“好的×好嘞 好哒”,排名第三的是“甚至还会加上

讨好型人格双语(文字讨好症括号文学)(2)

来表现我的阳光!”

讨好型人格双语(文字讨好症括号文学)(3)

有人针对这种现象解释称,文字原本确实是严肃的正式的,但是当下网络文字更多的场景是用来聊天了,使用“啦”、“呢”、“哇”这些语气助词,也只是想让人觉得对面是在有感情的说话,而不是在冷冰冰的传递信息。

其实转念一想,这也算是聊天时为了脱离文字的正式感做的一些应对吧,就像口语和书面语有差距一样。

以前的文字很正式,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多的是口语。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的便捷进行即时交流,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用到文字,但文字是没有语气和情绪的,想让阅读者通过文字感知到我们的情绪,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就不得不加上语气助词或者表情符号。

有些话,面对面的表达,可以通过表情、语气及肢体动作辅助,一旦换了文字,即使一字不差,也会给人一种不近人情、公事公办的感觉。

这也是相较于“文字讨好症”这个词,更多人更愿意称之为社交礼仪的原因吧。讨好一词,总会给人一种交流的双方是不平等的感觉,而社交礼仪,只是在必要的时候,通过一些小的举动,让苍白无力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令对方和自己都感觉舒服一些,又何乐而不为呢?

要真的有“文字讨好症”的话,更应该说的是“括号文学”。

百度搜索“括号文学”,你会知道这是一种把重点放在括号里的说话艺术,最初指的,是把想炫耀的内容放在正文后面的括号中,以此来表达表面上不在乎,实际上在炫耀关键信息的目的。例如,网友留言称自己成绩马马虎虎(毕业于全国TOP5高校),英语成绩一般(勉强过了雅思),这和清华学子常常说自己毕业于五道口职业技术学校的感觉是一样的。

而现在,括号文学不仅仅用于炫耀,还被网友玩出了新的花样。

在吗?(我知道你在)

不在(有事说事)

睡不着(快点陪我说说话)

哦(没啥好说的)

……

诸如上面的这些,在生活中已是随处可见了。

讨好型人格双语(文字讨好症括号文学)(4)

网络图片

越来越多的人用括号文学的方式来玩梗和缓解尴尬,也有更多的人把括号文学当做救命稻草,在括号里写满解释说明的文字,如同话中有话一般,将弦外之音简单直接的写在括号里,一目了然。

不可否认,用括号这样一种玩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避免别人误解自己的意思,这比起“文字讨好症”来,更像讨好。

但是眼见的一定为真吗?

人们总是希望自己在为人处世上面给人留点面子,但又担心说得太过含蓄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担心别人误解自己。这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只是因为搭上了网络文学的快车,在很多人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强制接受,才导致了反感。

“文字讨好症”和“括号文学”,无一不是。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不仅人与人的交流从线下普遍转到网上,新型社交礼仪也需要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发展壮大起来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