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人与人的差距(人与人之间差距会越来越大)

深度解析人与人的差距(人与人之间差距会越来越大)(1)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理想”,而且大部分理想都很宏大,不是是当航天员就是当英雄,或者这个家那个家。

无论家庭出身怎么样,每个少年都多愁善感像个诗人。

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同学们联系很多,还会经常聚会,有说不完的话。30岁以后,聚会越来越少,即便聚在一起也发现,除了回忆过去,找到能聊的话题好难。

这个时候,同学之间的差距已经开始了。

这种差距当然有家庭出身的原因,像周公子那样的跟我们本来就不是一个阶层。也跟个人的价值观、机遇、选择和方向、努力程度等有关。

那么,对于差不多的普通人之间,差距是怎么拉开的?

大部人的天性是都喜欢好的结果,如果说要免费给一个人大量的钱财、高官厚禄,估计拒绝的人少。但如果说这些都要付出相应成本,很多人就会去掂量这个付出是不是划得来。

普通人没有什么依靠,只能靠自己:那问题就转化为,如果你想得到好的东西,你是否愿意为你的成就付出相应的成本。这个成本不是指金钱,而是更多的是时间、精力和努力。

深度解析人与人的差距(人与人之间差距会越来越大)(2)

几年前,一个技术背景出来创业的朋友跟我讲他的疑惑。

由于公司扩张很快,所以他总是在招聘。这个过程中发现,许多工作八年、十年以上的人,描述自己曾经做过的项目和任务具体是怎么做,大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当问到为什么要那样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时,大部分人就语焉不详很难说明白,也能看出是这些人根本没有思考过。

说不明白的背后,是这些人只按照要求去干活完成任务,干活的同时真正去思考问题的少,能够做完后还深入研究的就更少。

结果就是,大部分人只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让这样的人去做些明确要求的具体工作没问题,但要让他们去自己谋划、设计和规划一摊子工作就很难。

这种状况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每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可核心还是应付为主。仅有少数人才真的下功夫去研究自己做的工作,并为了将这些工作做到极致去学习、思考。

任何领域和行业在开始的时候都是密密麻麻的人,这个时候因为有任务的要求、领导的期望、绩效考核等外在因素,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提升到可以完成任务的程度。

但等过了这个阶段后,大部分人就停止下来没有再进一步的长进。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大部分人工作一辈子只是到了胜任期,而无法更进一步成为高手和专家的原因:因为他欠缺了持续进步的动力。

这当然很残酷,因为仅仅胜任的能力会很快被超越甚至替代,个人在职场其实并没有多少的独特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中年危急”的原因。但如果你总是想搞清楚你所负责的事情,你会发现其实自己根本停不下来:知其然难,知其所以然更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需要研究交流思考再实践。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在研究自己工作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超越了很多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习惯,你很容易就满足自己的状态,也就无法更深入的进步了。

在我十几年做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其实也早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大部分做知识管理的人,是老板要求去做,为了应付老板的要求会去买几本书看看、找一个培训班听听,然后或主动或被动的买一些知识管理的软件、咨询服务,然后就告诉自己或者老板这就是知识管理。

这样的人最希望有人告诉他一个方法或者买一个什么东西就能实现知识管理,如果你告诉他这个东西需要自己去思考、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状况,他不愿意听更不愿意去做。

甚至许多所谓的知识管理“专家”,更喜欢的是包装自己忽悠大众,或者用这个新词更容易去申请项目,他们对知识管理本身根本不感兴趣,更喜欢说那些用户不懂自己也不清楚的名词概念,动辄显性隐性知识、知行合一、工匠精神、知识管理与大数据等时髦词汇,而对于真正的本质则没有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深度解析人与人的差距(人与人之间差距会越来越大)(3)

其实各个领域都有这样半吊子的专家,一抓一大把,但这样的许多却感觉良好!

真正有追求的人不要怕竞争的人多,你放心:不用你打败他们,大部分人都会自己放弃的!事实上,在成为专家的路上不是竞争的人太多,而是同行者太少。

刚开始的时候任何领域,都是乌泱乌泱的人,但你要往前走一点就会超过一大批人,如果你能够持续不断地去走,就发现你身边已经没有人了。

为什么?

对于那些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的人,是否就能够真正达成自己的目标呢?答案是大部分人仍然达不到。核心原因在于即便有了方向和目标,是否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去为这个目标尝试、努力,大部分人可能都做不到。

真正成为专家的过程一点也不精彩,甚至是无趣、无聊和无望交织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过程其实是不符合人性的,甚至是跟人的本性较劲的!

当你初入职场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时,大部分人都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做不好捅出什么篓子。在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尽量将工作做好,以期在领导、同事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在开始工作的时候,大部分人有自己的师傅和领导,他们分配给你一些具体的活动让你去完成,这些活动通常属于一个具体项目的某一个部分。譬如一个市场专员,在某个大的市场活动方案确定后,你被分配去联系嘉宾或记者;程序员可能被要求去做某个功能或者函数的编码。在这个阶段,大部分人可能都搞不清楚整个任务和项目的全貌是什么,能够完成自己这一部分就很有成就感。

随着工作时间越长,积累的经验越多,新手成老手,这个时候有机会去负责整个任务和项目。

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去完成某项活动而是如何去设计任务和项目实现的方式、方法和方案。从去完成具体的活动到负责项目和任务,再进一步到确定去做或者不做什么任务和项目(譬如市场部的会说我们要做一个市场活动,但某个VP说这个活动其实没有必要然后取消掉),这是一个职场人工作发展的轨迹。

大部分职场人的前期都是被动的,被各种活动、任务和项目追着走

为了完成KPI,为了不掉链子,为了让领导看到自己的能力而奋斗。在这个被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得以发展。

从新手期到胜任期,基本上是这个过程:大部分的人如果工作时间足够长,都会主动或被动地达到能适应自己工作环境的要求,成为一位能够完成核心工作的人。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机构里,胜任期所对应的能力差距也很大。在某家机构能胜任的能力,在另一个机构可能连入门也不到。

同样,在一家机构里胜任的能力,可能在另一家机构已经算得上内部的专家了,不同机构之间对于胜任的要求天壤之别!

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

在整个职场上,大部分人穷其一生都只达到了胜任的层次,无论这个人是三十五岁还是五十五岁。

这跟我们“听话”的文化有关:贯穿大部分人成长的其实是一种“听话”文化:听话的孩子会受到家长、老师、社会的赞赏和激励,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则被孤立、批评。从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听话的孩子由于严格遵守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学习成绩也相对较好。

大部分人其实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也不一定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只不过是被外界环境“逼迫”,要完成KPI要升职挣更多薪水,要成为大家眼中的好员工、好老公、好同事,所以通过不断地锤炼,慢慢地也就胜任了。

深度解析人与人的差距(人与人之间差距会越来越大)(4)

但当胜任以后,通常就没有了动力,这个时候年龄一般也都三十多岁了:反正任务总能完成、干好干坏别人也看不出来,老板也不给涨工资,那差不多就行了!

这个时候就开始想岁月静好,想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想没事带孩子看看电影喝喝咖啡,想人生苦短好好享受。这当然也没错,价值观不同而已。

即便那些过了胜任期仍然想提升的人,大部分也没有坚持下来,因为从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胜任期到成为专家这个过程路还很长,而且愈发艰难。

这个时候当你想去学习,会发现相应的学习资源都很难找,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难。并且即便你学了也没有人知道,短期内也没有明显的效果。换个说法是,缺乏反馈,别说即时反馈,甚至长期的反馈都很少。

这时候要求你不仅仅能解决问题,还要去探讨问题背后的原因。要求你主动去找那些更复杂、更困难的任务和项目,做这样的活动一定很不容易,许多时候你会一筹莫展根本没有思路和方法,但要硬着头皮上。干好了也没有奖励和鼓励,干不好了可能会有许多批评、讽刺甚至要承担责任。

这个时候要求你思考更抽象、更本质和深刻的内容,要挑战你原来的认知和习惯,甚至会对你的心智模式和价值观产生挑战,你会感觉被冒犯并且深度思考的艰难和压迫会让大部分人拒绝去做这些。

查理·芒格曾经说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如果你仅仅想成为一个普通的工作者,解决普通的问题,那你只需要付出一般的努力就可以做到。

但如果你想真正在一个领域和专业上成为高手甚或专家,那就必须付出相应的成本:

在没有人要求和鼓励的时候仍然坚持学习、实践和思考;在别人去喝咖啡看电影与闺蜜逛街的时候,你还在学习、实践和思考;当你已经被人认可为专家到处是溢美之词和粉丝的崇拜眼神时,你清醒地评估自己,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东西不知道,仍然坚持持续的学习、实践和思考。

这一点也不符合普通人的人性,这不是自然的选择,甚至是逆着大部分的人性去选择。

除了没有明确的方向外,欠缺持续学习、实践和思考的动力是大部分人成不了专家的另一个核心原因。到了胜任期后,大部分人虽然也想成为高手和专家,但动力大都不足所以就放弃了,只有一小部分人仍能够坚持下去。(本文内容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该书在京东、当当和淘宝都有销售)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