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邾城街的由来(武汉市新洲区)

武汉市新洲区历史——千年古城“邾城”名称的由来,2370年城建史,270年黄州府府治中心

邾城的来历。邾城是邾子囯人迁来定居地。在周武王伐纣时,武王封上帝颛顼帝后裔(曹姓)安的儿子挟于邾,挟、由此创建邾国,垂今已三千多年。原邾囯在山东曲阜南陬村,至公元614年,邾国灭亡后,由楚宣王下诏,将灭后的邾国官兵南迁至黄冈所辖地、西北二十里(钱穆著[[史记地名考]])、和(刘佑平著[[中华姓氏通史]]、和(李森林著[[问津书院]]]均有记載,邾囯人在迁来的居地上定名"邾城"。后来邾姓人逐步把"阝"旁简化了就是现在"朱"姓。

新洲邾城街的由来(武汉市新洲区)(1)

建置沿革夏商乃荆州之域。周为邾国;后楚灭邾,名邾城;秦为邾邑,属南郡;汉为邾县(倒水河以西部分地区属西陵县),三国、两晋沿之。南北朝刘宋改称南安县,南齐改为齐安县,隶齐安郡,北齐沿之。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齐安改名黄冈县,隶黄州,县治、州治均在今新洲县城。唐中和五年(885年),将县治、州治移至今黄州镇,县、州名未变。

新洲邾城街的由来(武汉市新洲区)(2)

当时,为区别州治所在,将原州治称为旧州,后从俗呼为新洲。此后,历代沿之。

1951年,新中国又多了一个县级政权——新洲县。经呈请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将原黄冈县划分为黄冈、新洲两县,从而结束了新洲地方由唐中和五年(公元885年)县衙迁至黄州后,千余年无县治的历史,也从根本意义上由旧州变成新洲。

新洲历史上称邾城,因「楚宣王灭邾,俘其民、徙其君于此」而得名。秦置邾邑,汉设邾县,魏晋南北朝时先后易名西陵县、南安县、齐安郡、衡州。隋开皇初,改衡州为黄州,州治邾城,并于此地另建黄冈县。至唐中和末期,邾城一直为州、县治地,曾历经300多年

早在殷商时期长江流域举水一带就有人群聚居,迄今3000余年。位于长江之滨的阳逻香炉山遗址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是武汉出土最古老的文物,证明在4千年前,新洲地区已有人活动,而且已进入到文明社会。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王朝,曹侠因为武王「挟毂骖乘」有功,封国于邾,名邾国,为曹姓国,都城位于今山东邹城鲁南一带。

春秋初期,鲁国为东方强国,不断侵袭周边小国。邾国因为长期受到鲁国压迫,后来一度投靠晋国以求庇护。至鲁穆公在位时,邾国改称邹国,降为附庸。

战国末期,楚宣王灭邾,其地并入楚,迁其国君于此,名邾城。

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吴芮在此置衡山国。

公元前196年汉高帝以其长子刘长为衡山王,后来刘长叛乱被赐死,衡山国废除,改为邾县。

南北朝时废邾县,先后易名西陵县、南安县、齐安郡、衡州,辖境相当今湖北省麻城市、武汉市新洲区等地。其中齐安郡名流传甚广,唐代大诗人杜牧在任黄州刺史时曾写过《齐安郡后池绝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黄州建始 治所邾城

隋开皇开皇5年(公元585年),废齐安郡改为黄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南安县为黄冈县,县治黄州城(今武汉新洲区邾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黄州为永安郡,设黄冈县。

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年),改永安郡为黄州,置总管府,统黄、蕲、亭、南四州,仍设黄冈县,州、府、县并治于新洲。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黄州则为齐安郡(注①)。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旧制,又改为黄州。直到唐僖宗(862-888)中和时,黄州移今治所在的禹王城,为历代郡、府、州治所。“邾城八景(即旧州城,原注如此),城南烟树、四顾云台、龙潭夜月、化乐晓钟、崎山叠翠、义井清泉、凤台夕照、渔浦秋风。”

新洲邾城街的由来(武汉市新洲区)(3)

武汉的东大门,鄂东桥头堡:新洲区历史辉煌!新洲邾城曾为黄州府府首,旧(黄)州,辖黄冈、黄陂、麻城、木兰四县!——。3600年前殷商时期就有人居住新洲邾城,曾设县十二次,设郡六次,设州五次!

治所易地 新旧黄州

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以抵抗黄巢叛乱而功升为杭州镇将的董昌也反唐了,拒绝朝廷派去的杭州刺史路审中入邾城上任,路审中只好客居在黄州。后来,路审中听说鄂州(武昌)刺史崔绍病故,便在黄州地方招募三千兵马进据鄂州,自称鄂州刺史。

唐时鄂、岳、黄三州同属武昌军节度使,武昌牙将杜洪随之与路审中勾结,一同占领岳州,杜洪便自封岳州刺史。自此,路审中和杜洪占领了鄂、岳二州,并据有黄州,为了军事上的进退便捷,他们擅自迁黄州治所到今黄州区禹王城。

光启二年(886年),安陆豪强周通率农民军攻打鄂州,路审中弃城逃跑;杜洪乘虚而入,占据鄂州,(这时候杜洪占据了鄂岳二州)被唐僖宗拜为武昌军节度使。杜洪企图将鄂、岳、蕲、黄之地连城一片,谋求更大势力,但遭到四方军阀和各土团头领的猛烈攻击。

当时(湖南)永兴人吴讨率土团军攻打杜洪,占据了黄州,为了有别于杜洪所据的黄州(禹王城),于是打出了新黄州的旗号,时达八年之久。《资治通鉴》载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3月,黄州刺史吴讨举州降杨行密」,由此可见,吴讨的黄州刺史也是得到朝廷认可的。于是,出现了杜洪所据的黄州(今黄州禹王城)、吴讨所据的黄州(今新洲邾城)两个黄州。

杜洪欲攻吴讨,吴讨畏惧,便向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投降。于是,吴讨所据的黄州城(今新洲邾城)即废,州、府、县衙迁至禹王城,并沿用了黄州之名,因此才有了今黄州、黄冈之名,而废弃的黄州故城则被称之为「旧州」。王太守在题名《月波楼咏怀》诗中云「齐安古郡废,移此清江头。筑城随山势,屈曲复环周……近从唐末来…此地控咽喉」。

新洲复县 名副其实

历经唐末五代十国纷争、宋元长期战乱、元末农民战争,老百姓受尽煎熬,民间约定俗成称「旧州」为「新州」,一个「新」字期盼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明弘治《黄州府志·古迹》称「邾城,今名旧州城,俗又呼新州」。《湖北通志》载「旧州,俗改名新州,在县北一百二十里,即齐安郡旧治」。

以上所说的新州的「州」字,都是「州」行政区划的专用词,而今新洲区所写的「洲」字是专指水中陆地的洲,音同义不同。这个行政区划专用「州」字在新洲的历史上,从唐末废州开始沿用了几百年。

明初江西移民到湖北,古举洲由于河道的变迁,长江主流向南移,宋渡一带逐渐形成为举水河下游的一个大岛。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因为古举洲一线的治水问题,黄冈知县茅瑞徵在一章治水的《上御史台条议》文中,首次出现用水中陆地的「洲」字写「新洲」。顾名思义,州改为洲,在当时与新洲的地形地貌相合,与举洲相应。

后来,新洲作为地名,它既指城镇,又涵盖举水下游沿岸地区,直至成为黄冈县西乡的代名称,所以1951年将原黄冈县割地设县时,定名为新洲县,驻邾城街。

1951年6月21日,从黄冈县析出徐古、旧街、新洲、三店、李集、汪集、仓埠、阳逻等8个区和淋山河区的一部,建立新洲县。改新洲镇为城关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新洲县隶属湖北省黄冈专署。1983年8月19日,划属武汉市。

新洲邾城街的由来(武汉市新洲区)(4)

1998年9月,撤销新洲县设立武汉市新洲区。以原新洲县的行政区域为新洲区的行政区域。

新洲邾城街的由来(武汉市新洲区)(5)

项羽曾经分封天下,派吴芮在邾城建立衡山国。衡山国的首都就是现在的邾城。也就是说邾城几千年历史中也就是在秦汉交际时达到了巅峰。大家应该缅怀霸王,这都是他的政绩

新洲邾城街的由来(武汉市新洲区)(6)

汪集 陈墩——朱元璋陈友谅大战之地张@: 陈墩.是陈友谅的总部。原来有城墙的.4边环水.什么打鼓墩.其干湾....好多以战场命名的湾名!张@: 那时的陈墩与邾城.是交战的双方总部!

新洲邾城街的由来(武汉市新洲区)(7)

历史上的新洲无论文化,还是其它方面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还是很多的。也可以这么说,历史上新洲就是黄州,黄州就是新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新洲邾城街的由来(武汉市新洲区)(8)

1、历史上的黄冈治所(行政中心)就是新洲邾城,从唐末治所被迁到今天的黄州以后,新洲以“旧洲”的名称存在至1949年解放前。2、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江苏和山东交界之处的邾城,还是后来的衡州国(武汉展览馆二楼用了半个展室介绍古衡州国),新洲的历史是很雄厚的。

新洲邾城街的由来(武汉市新洲区)(9)

3、今天的江夏中的“夏”在古代汉语中指水的北边或山的南边,同“阳”。向对应的“阴”是指水的南边或者山的北边,比如江阴市。江夏最早的居民本来就是江北阳逻居民避难逃过去的,这个在20世纪80、90年代编写的《新洲县志》里面有记载。

新洲邾城街的由来(武汉市新洲区)(10)

4、湖北沿江岸边只有阳逻这一带有红色的大石头,红色在古代汉语里面是“赤”,结合汉水汇入长江的走向,三国赤壁之战在哪里就很清楚。

5、由于新洲(黄冈)这块地势很重要,所以自春秋战国起到明朝初年,这块土地至少有3、4波居民定居生活过,然后由于战争被杀戮和迁徙,等社会安定了,又来一拨人定居。

新洲邾城街的由来(武汉市新洲区)(11)

6、1949年解放后,黄冈最西边的国土是包含今天黄陂鲁台以南区域,也就是今天武湖全部,后来新洲和当时还是孝感的黄陂居民经常发生械斗,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省政府裁定,新洲最西边的土地界线以武湖湖面中间为界,湖面左侧是属于黄陂,湖面右侧属于新洲。

新洲邾城街的由来(武汉市新洲区)(12)

武汉的东大门,鄂东桥头堡:新洲区历史辉煌!新洲邾城曾为黄州府府首,旧(黄)州,辖黄冈、黄陂、麻城、木兰四县!——。3600年前殷商时期就有人居住新洲邾城,曾设县十二次,设郡六次,设州五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