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时期黄河发过大水吗(乾隆出巡必备御用之水)

清代的茶道艺术与饮茶文化,是清代饮食文化中,极富有特色的内涵之一。茶道艺术具体包括茶具艺术、验水与点茶艺术、煎水烹茶艺术等内容,它与饮茶品茗艺术一起,共同构成了饮茶文化。清代的茶道既讲究茶叶的品质,更讲究水的品质。水是茶的色、香、味的具体体现者,因此,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煎茶的成败与否。

清朝乾隆时期黄河发过大水吗(乾隆出巡必备御用之水)(1)

清代著名的美食家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中就说:“欲治好茶,先藏好水”。那么什么样的水才能成为是“好水”呢?清人对此有个定义,即“水轻”。清代饮茶最讲究以水的轻、重来辨别水质的优劣,并以此鉴别出各地水的品第,在这方面,乾隆皇帝便花费了不小心思。

乾隆一生多次东巡、南巡,塞外江南,无所不至。每次出巡他都会带着一个特制的银质小方斗,命侍从“精量各地泉水”,然后再以精确度很高的秤称其重量。结果得出结论,认为京师西山玉泉山泉水最轻,定为“天下第一泉”。

清朝乾隆时期黄河发过大水吗(乾隆出巡必备御用之水)(2)

史料记载,凡乾隆皇帝出巡“每载玉泉水以供御。”可见,玉泉水成了皇帝的御用之水。此外,在明清两代皇宫中,还有另一饮水来源,这就是紫禁城文华殿东传心殿院内的“大庖井”。至于京城中的百姓饮茶用水,据清人记载,“京师井水多苦,茗具三日不拭,则满积水碱。然井亦有佳者,安定门外较多,而已极西北者为美,其地名上龙。又若姚家井及东长安门内井,与东厂胡同西口外井,皆不苦而甜。”

又有记载称:“京师凡有井之所,谓之‘水屋子’,每日以车载之送人家,曰送甜水,以为所饮。若大内饮水,则专取之玉泉山也。”可见当时有专门供应甜水之处,而皇宫中用水,则有专人,每天插着宫中小黄旗的马拉水车,由西郊玉泉山运往宫内,供皇帝及皇室饮用。

清朝乾隆时期黄河发过大水吗(乾隆出巡必备御用之水)(3)

乾隆皇帝巡幸江南时,一方面亲验江南名泉泉水水质之轻重,另一方面,巡幸沿途,他都备有大量玉泉水供途中御用。不过这也有问题,从北京到江南花费时间过久,就难免会使泉水变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乾隆还使用“以水洗水”的办法。

其具体办法是,先以大容器储存玉泉水,然后在器物的刻上记号,记住分寸;再以他处泉水倾入其中,进行搅拌,其后污浊皆沉淀于下,“而上面之水清澈矣”。用乾隆的话说是:“盖他水质重则下沉,玉泉体轻故上浮,挹而盛之,不差锱铢。”这个办法很巧妙,而且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看来乾隆对水的研究可谓深刻。

清朝乾隆时期黄河发过大水吗(乾隆出巡必备御用之水)(4)

清人饮茶,除了讲究水之轻重外,还十分注重水的味道,即甘、冽。为此,许多清代文人喜欢用隔年的雪水煎茶。如清人吴我鸥便喜欢雪水茶,他认为“以雪水烹茶,俊味也。”袁枚更是喜欢将天泉水、雪水珍藏时日,使之甘冽,然后煎茶。他主张的就是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冷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因此,袁枚认为,以此水煎茶,口感最佳。

为了辨别水质的优劣高下,以便煎茶,清人至近代还采用化学剂“验水”的办法,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人主张“欲烹茶,须先验水”。验水的办法一是“贮水于杯,以酒精溶解肥皂,滴三四点。如为纯粹之水,则澄清如故,倘含有杂物,必生白泡。”另一个办法是仍然贮水于杯,再加硼砂少许,“水恶则浊,水泉则清”。

清朝乾隆时期黄河发过大水吗(乾隆出巡必备御用之水)(5)

看来清代时那些文人骚客,甚至是皇室贵族对饮茶之道都是极为精通的,他们对水的追求似乎也比我们现在要执着。或许正是前人对饮茶的不断探索和融会贯通,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文化,也告诉世人一个道理,要喝好茶就得讲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