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1)

其实高野山并非什么好玩的去处,奥之院是弘法大师空海的御庙所在地。想去御庙朝圣,需要在千年古杉之间通过逶迤的参道。道旁大约有220,000个墓所灵塔。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无论在世拼得多么死去活来,天皇贵胄与市井平民无论在世时地位有多么悬殊,甚至基督教的信仰者……最终都平等地和空海一同长眠于此。这么条小路竟有旅游参观属性,或许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但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确实表情温柔平和、无有恐怖。后来才得知,走在这条路上需要理解,“向死而生,放下自在。”这让我想起了成都文殊院大殿前的那副对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2)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3)

傍晚时分到达这里,颇冷,从御庙出来,冷不丁地下了一场霰,水汽凝成松散的白色小颗粒突然从天而降,仿佛我们就是发酵好的布里欧修而佛祖在烤前撒上珍珠糖。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4)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5)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6)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7)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8)

走过石塔墓所层叠的参道,需要过一座石桥,桥的名字叫做御庙桥,桥头有个名为“生身供”的仪式,每天6:00与10:30进行两次,1200年来从未间断,这里的人坚信:公元835年,空海在御庙奥之院后的洞窟中冥想入定,即是入定,则该按大师还在冥想一般去考虑,于是每天为大师准备一饭一汤三小菜的传统精进料理组合,偶尔也加入一些西洋风的混搭,量少而精致的食物放进食盒,在尝试地蔵前行出发礼,两位僧人将食盒放入木箱担着,越过御庙桥将膳食送往灯笼堂。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9)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10)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11)

一个送饭的仪式,说起来它平凡,操作简单,路途短,动作路线,也早就形成流程规范,然,僧人们的行动,作法显得庄重、标准、不浮夸,最可畏是,这真的被一日两次地重复执行了1200多年。这天清晨6点,听了一刻钟同样传唱了千年的晨课,盘坐在灯笼堂,我想,为什么日本人做事情看起来仪式感比较强?或许,就是因为:首先他们懂得制定并严守规矩,规矩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在工作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动作,避免意外发生。其次这些规矩是可以在长久的反复的流程琢磨中升级的。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12)

有了规矩,必然就需要传承,古典型的传承曾经是一种实现人的完满的非常重要的方式,在具体的规矩中获得力量和成长。但这是非常理想的意境化的状态,真实置身于规矩反复的传承之中,未必能有这样的感悟,规矩带来的另一种不适,会让人渴望一种无序的放松。反思自己,或许已经在这种无序的放松中浸泡了太久。

很多人对现存世界的不满,总想象一个更好的世界,将无序的放松美化伪装成所谓的“自由”,实际的自由并不如想象那般,但自由的特征的确存在。规则是人为制定的,显示了人类的理性和创造力,同时,规则永远是不完满的。而人对自由的向往又仿佛与生俱来,自由仿佛一个永恒的归宿。所以尽管实际没有真正的自由,但自由必须存在,因为规则是不完满的,“自由”提供了一个完满的想象。瞧我这个破烂逻辑,把自己都绕晕了过去。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13)

也罢,说回仪式感,真正的仪式感绝不是空穴来风、稀松平常、走个过场,它是沙中淘金,百千次看似无味的淘洗,就得下那么一丁点闪光得东西。真正的职人给自己定好规矩,这是首要的。正如老子曰过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14)

我们平常在后厨工作,有个朋友说你们每次滚圆的小面团全部按照滚好的顺序和均等的间隔摆在转运箱里,看起来好治愈好有仪式感。确实这给不知道理由的人看去了,怕是觉得是仪式感,实际上是为了保证让每个面团得到一致的松弛时间并不在松弛过程中互相粘连;香槟酒为什么喝前要放进冰桶,是因为大部分香槟酒在7℃至12℃左右会更好喝;雪茄要用强悍些的打火机旋转点燃 ,是为了避免燃烧不匀;勒芒赛车的发车区摄影师炎夏也得穿连体防火服拍摄,是因为勒芒赛事的发车区有加油装置容易发生剧烈起火事故威胁人身安全;普洱茶第一道不喝,是为了洗掉茶叶上的灰尘杂质……凡此种种,大众未理解,未熟悉的所谓“仪式感”,其实都是有理由,有必要的操作。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15)

习俗仪式感(巫说仪式感)(16)

村上春树曾经提出过一个「金平牛蒡音乐」的说法,说是做金平牛蒡这道菜切牛蒡时時,適合的背景音是Neil Young。而切圆白菜时应该听Prince,煮香菇拉面得听Eric Clapton,炸肉餅听Marvin Gaye比较合适。听上去是个颇具仪式感的趣谈,但要完成这种仪式感,它也得建立在大量地听音乐,经常做这几样料理的基础上,最终,理解这些“仪式”背后的意义和内容都是需要付出一些成本的,比起简单地用“仪式感”概括并赞叹,困难多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