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好吃的炒菜馆 莱阳派

明代中期,随着莱阳经济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莱阳的教育和文化也逐渐兴盛起来。嘉靖、隆庆年间,莱阳的张凫、赵文燿、张梦鲤、咸怀良等一批著名文士相继考取了进士。而后在万历年间,孙旬、左之宜、张嗣诚、宋继登、孙必大、赵鹏程等12人又考取了进士。张、赵、左、宋、孙、迟、姜、董等家族都出现一些善于教学的有名塾师,如宋孟清、赵铉、宋肖、宋兆祥、姜良士、张嗣谟、左英、张泽、孙豸、黄极、董献策、董应雷等。天启、崇祯年间,莱阳的科举文化迅速达到鼎盛。天启五年(1625),莱阳人一榜考取了6名进士。紧接着崇祯在位的17年间,莱阳人在6次春闱中共考取19名进士,其中崇祯十年(1637)又一次考取了6名进士。

在莱阳科甲联翩的启祯年间,莱阳长清宋氏异军突起,成为莱阳科甲群体最杰出的代表。宋兆祥、宋继登、宋继发、宋继澄、宋琮、宋玫、宋瑚、宋琏一家三代产生了四名进士、四名举人,盛极一时。他们的经学造诣和时文(八股文)成就不同凡响,在全国引领风骚,被当时的文坛称为“莱阳派”。“莱阳派”与江苏金坛的“金沙派”、江西临川的“豫章派”,鼎足而三,闻名海内,因此有人称赞“莱阳文字遂为山东之冠”。

其先,长清宋氏家族的宋兆祥(1552~1629)在万历十三年(1585)中举人,官至两淮盐运使司副使。其祖上宋经、宋时懦、宋肖三世业儒,家学高深渊博。宋兆祥继承家族传统,一生最爱教育后辈,广开学门,邑内学者多半为其门生,以数百计,多有功成名就者。其长子宋继登、次子宋继发皆中进士,三子宋继澄成举人。宋继登官至鸿胪寺正卿,中年在家赋闲近20年,辅助父亲在柏园书塾教学,弟子满室,最多时达50余人。宋继澄早年组织海滨复社和山左大社,在崇祯中后期接替父兄主持家塾,终身教学,弟子众多。宋继澄在清初,三征不仕,继续讲学,重树文风,被称为东海大儒。

宋兆祥、宋继登父子以深厚的家学底蕴和对科举时风积习的洞察,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对经学义理的探究和传授,提倡以扎实的儒学功力,克服当时流行文风的轻巧、虚浮、萎靡之弊,要求为文要峭拔鸿肆,应时务实。其孙辈宋琮、宋玫、宋瑚、宋琏深得要领,均科举成名。宋琮、宋玫高中进士,文名卓著。同时,宋氏家塾中的门生,经宋继登父子指点迷津后,参加乡试、会试,大多一路高歌,取科第者先后相继。其中天启五年(1625)莱阳科举最见成效,董嗣谌、宋应亨、迟大成、宋果、张宏德、宋玫6人一起考取进士(只宋果一人不是出之宋氏之门),其中宋玫年仅20岁。莱阳的科举制艺水平名震海内。

崇祯元年(1628),宋氏家族再度报捷,宋继登长子宋琮(31岁)和叔父宋继发(44岁)一起考中进士。而此前的天启七年(1627),宋兆祥的三子宋继澄(34岁)也中举人,稍后在崇祯十二年(1639),宋继澄之子宋瑚、宋琏兄弟同榜中举。至此,宋兆祥一门三代四进士、四举人,“科第峥嵘,文名炳耀”,在全国名声鹊起,其中宋玫尤为杰出,令海内士人企慕。宋继登、宋琮、宋玫父子三人,被时人誉为“三苏”,宋琮、宋玫兄弟被人比作“二陆”。

“莱阳派”的产生,与当时明朝末年的文坛风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启前后,江南各地的学子们组织文社之风已经大盛。受南方文社之风的影响,万历三十八年(1610),宋继登指导宋继澄和宋琮、赵士骥等在莱阳成立了柏园社,几年后印行有《柏园社宦稿》。后又扩大成立了莱阳邑社、海滨复社、山左大社,又印行有《宋氏一家言》流行全国,其中的文章主要是宋琮、宋玫、宋继澄、宋瑚、宋琏的文章,也有宋兆祥和宋继登、宋继发、宋应亨等人的文章。海滨复社、山左大社的成员多次参加了南方复社的集会。莱阳文社的成员众多,经学扎实,文章高妙,英才辈出,在江南颇为有名,山左大社领袖宋继澄在江南复社里更是座上宾,受到了复社领袖张溥、张采和周钟等人的礼遇。

宋玫、宋琮考中进士后,兄弟二人的文章遂传扬天下,令海内学子仰慕不已,纷纷效仿。当时江南的钱塘县有翁鸿业、翁骏业兄弟以文章骏肆超拔而闻名江南。宋玫和翁鸿业是同一榜的进士,因此文坛上便有了“南翁北宋”的称号,为时人所津津乐道。宋玫年龄虽少,却早登要津,文名岳岳,很快成为政坛明星和文坛名流,为复社领袖们所倚重。当时复社内艾南英和张溥、张采、周钟等名宿论争不断,大家均反复致信宋玫赖其评判是非,居中调停。宋琮虽然中进士稍晚,但也年轻才俊,文名远扬。他在江西金坛县任县令,与钟惺、倪元璐、张溥、周钟等文坛名家多有交往,并编著有《明文续古》(文章选本)印行,为文坛所瞩目。崇祯十年(1637),宋琮升授翰林院编修,文坛对其期待颇高,可惜他竟猝然去世,年仅40岁。

由于宋氏一门在科举上引领风气,尤其是宋玫少年成名,莱阳的其他家族都很受激励,从此涌现出了一大批发奋读书、学有所成的士人。随后在崇祯的17年间,莱阳在6次进士考试中考取了19名进士,分别是崇祯元年3名:宋琮、宋继发、孙谦;崇祯四年3名:左懋第、姜、沈迅;崇祯七年2名:张允抡、左懋泰;崇祯十年6名:赵士骥、李岩、左其人、张允捷、迟矿、周伯达;崇祯十三年4名:姜、孙凤毛、王丕修、宋璜;崇祯十五年1名:孙茂槐。这19人中七成为宋氏门生。

明末“莱阳派”的蔚起,也直接影响了莱阳清代的科举。清顺治18年间,莱阳考取进士14名。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130余年,又考取进士44人,清中期出现了赵午彤、赵未彤兄弟“五子登科”的盛景,清末又出现了王父子“一门三翰林”的奇迹。据2005年山东省史志部门统计,明清两代莱阳共考取进士122名,在全省县级市中居济宁(144名)、诸城(128名)之后位列第三。民国年间辑录的《莱阳世家科名录》将莱阳、莱西分县前的科举名人合并统计,明清两代共有进士178名,为齐鲁之首。莱阳宋氏及“莱阳派”在明末清初的科举史上,赫赫有名。

“莱阳派”取得的巨大成功、对莱阳的政治经济、社会风尚、家族家风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莱阳派”的影响下,莱阳涌现出了以左懋第、姜埰、沈迅、宋玫、赵士骥、张允 抡、宋继澄、董樵为代表的一批铮铮有声的民族英雄或气节之士;又涌现出了以宋琬、宋玫、崔子忠、董樵、姜实节为代表的 一批杰出诗人和书画家;到清代初期,莱阳形成了24家科举世家,其中的张、赵、左、宋四大世家闻名胶东;由于莱阳的科甲如林,莱阳城内的“七十二牌坊”名扬山东,北方称冠;在乡下,莱阳有几十个秀才村,其中张家灌、视稼楼、果佳圈三大秀才村特别有名,学风浓厚,人才辈出。

“莱阳派”是中国科举史上绚丽的一笔,是莱阳历史文化的一座奇峰。不仅值得国内研究文学史和科举史的专家深人探究,更应该引起莱阳人的关注,以便更好地继承这份历史传统和文化荣耀,使之发扬光大。

莱阳好吃的炒菜馆 莱阳派(1)

张家灌村进士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