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如何发现小行星的(行星的发现历程竟是如此的崎岖)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行星”(Planet)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意为“徘徊者”。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从古典时代的神圣的游星演化到科学时代的实在的实体,人们对行星的认识是随着历史在不停地进化的。行星的概念已经不仅延伸到太阳系,而且还到达了其他太阳系外系统。对行星定义的内在的模糊性已经导致了不少科学争论。从远古时代起,五个肉眼可见的经典行星就已经被人们熟知,他们对神学、宗教宇宙学和古代天文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古代,天文学家记录了一些特定的光点是相对于其他星星如何移动跨越天空。古希腊人把这些光点叫做“πλάνητες ἀστέρες”(即planetes asteres,游星)或简单的称为“πλανήτοι”(planētoi,漫游者),今天的英文名称行星(planet)就是由此演化出来的。在古代希腊、中国、巴比伦和实际上所有前现代文明中,是人们几乎普遍的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所有的“行星”都围绕着地球旋转。会有这种认识的原因是,人们每天都看到星星围绕着地球旋转,而且看起来好像是常识的认为,地球是坚实且稳定的,应该是静止的而不是会移动的。

科学家如何发现小行星的(行星的发现历程竟是如此的崎岖)(1)

行星

1609年,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天空,开启了现代天文学的时代。

1781年3月13日,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注意到了双子座中的一个天体,最终确认它是一颗行星。它以希腊神话中天空之神乌剌诺斯命名,中文称为天王星。发现天王星后不久,人们就计算出了它的轨道,却发现观测数据与理论预测的总有差异。英国科学家亚当斯和法国科学家勒威耶分别提出,这可能是因为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它的引力导致天王星轨道出现偏差。他们还计算出了未知行星应该在什么地方。

1846年9月23日,德国天文学家伽勒在预测的位置上找到了一颗新行星。这颗行星的颜色好像海水,因而以海洋之神尼普顿命名,中文称为海王星。海王星的引力部分解释了天王星轨道的误差,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天文学家相信海王星轨道之外还存在一颗未知行星。但这颗神秘行星太远太暗了,经过几代人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它才于1930年2月18日出现在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的视野里。这颗远离太阳光辉的星星被赋予了地狱之神普卢托的名字,中文称为冥王星。

从2000年起,柯伊伯带天体直径最大记录不断被刷新。2005年7月,昵称齐娜的“2003UB313”被介绍给公众,它是70多年来首次在太阳系内发现的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这是推动行星概念被重新定义的决定性发现: d 事情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内寻找新行星的方法:即把恒星假设为静止,然后以它为背景,寻找运动着的行星。不过现在初步分析交由计算机去做,人只需对计算机挑出来的可疑目标进行进一步观察。[1]

参考资料

1. 新华网 行星发现史 2006-08-24 [引用日期2018-09-10]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用户1695061234499、万鼎星辰晓参与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