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字的形义关系(音义相异的两个象形字)

“喦”和“嵒”是比较生疏的两个字,也不常用但在古籍中,会不时地碰到在解释“喦(niè)”字时,【北宋】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咸韵》曰:“喦,隙地,闲田;亦是地名喦地介于宋、郑之间”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说文通韵定声》曰:“‘喦’,与‘嵒’字音‘岩’者不同”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二字的音义,古代误例俯拾即是,今人则十之八九会读错用错,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象形字的形义关系?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象形字的形义关系(音义相异的两个象形字)

象形字的形义关系

“喦”和“嵒”是比较生疏的两个字,也不常用。但在古籍中,会不时地碰到。在解释“喦(niè)”字时,【北宋】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咸韵》曰:“喦,隙地,闲田;亦是地名。喦地介于宋、郑之间。”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说文通韵定声》曰:“‘喦’,与‘嵒’字音‘岩’者不同。”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二字的音义,古代误例俯拾即是,今人则十之八九会读错用错。

“喦”读“聂(niè)”,下边中间一竖插进“品”字底下两个“口”字正当中,一竖的顶端与两个“口”字平行。《左传》里有此字。【东汉】《说文解字》“聂”条目引《左传》称:“《左传》‘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左传》哀公十三年:‘遂取宋师于嵒,获成讙、郜延’。聂、嵒 皆地名。”

“嵒”,为“岩”的古体字,读音即众所周知的“yán”,该字为上下两段结构,上边为“品”字,下边是“山”字。其组词有:岩洞、岩石、岩层、熔岩、巉岩、岩溶、岩心、岩羊、岩浆、岩盐等,其义不言自明。

“喦”和“嵒”的误用,在现代汉语实践中的误读误用并非个案,无须赘言。单说古今工具书及汉语学家的误例,就让人吃惊。

首先说误写。在360百科、“汉语在线”等各种新型媒体,敲击“yán”“niè”两个拼音,打出的全是“喦(niè)”字。张俊成在《中国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载文《“喦”和“嵒”地名考辨》,其网上传文,“喦”和“嵒”,也都是“喦(niè)”字。

其次是工具书的误解。古今名家误解的有这么两例:一是【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对“喦”注曰:“‘喦’,从品山相连;‘喦’从山也。”对此,清代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喦”字条目称:“小徐本《说文解字》,非也。”二是当代语言学家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673页),称:“‘喦’‘嵒’,一并注音为‘yán’,岩石。”

丁再献 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引用《康熙字典》,写道:“喦,《唐韵》《正韵》《集韵》音聂。《说文》引《左传》,‘聂’字作‘喦’。《说文·品部》:‘喦,多言也,从品相连。’《春秋传》:‘次于喦北’,‘喦’读与聂同’。‘喦’与‘聂’同音假借。‘喦’为‘聂’古字。”二丁之文又称:“《说文·山部》:“嵒,山岩也,从山品声。二丁只看两个字“长得一样”,犯了囫囵吞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将二者合二而一了。

显然,被称之为小徐(其兄徐铉)的徐锴和杨伯峻以及二丁,所说的其义其音都错了。

再从地形地貌上说,“喦”也与“岩石”无关。陈伟在《九州》[(3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称,《左传》里的“喦”地,“在今河南开封、商丘之间。”杨伯峻在上书说:“喦,空隙,指闲地。在今河南开封市的杞县、通许县、(祥符区)陈留镇之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河南开封、商丘之间,广义上说为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狭义来讲乃豫东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连一个高土坡都鲜见。铁的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尤其是,1938年蒋介石为阻止日军西进,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制造的黄河决口事件,豫、皖、苏3省44个县的30多万平方公里之地一片汪洋。仅这一带的河南民宅被冲毁140万余家,倾家荡产者达480万人。数十万老百姓葬身鱼腹。这里要是有山石阻隔,会有如此悲惨的情景吗?

应当指出的是,具有权威性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辞海》等,只收有“嵒”字,音yán ,称其与“巖”“巗”同为“岩”的古体字。《辞海》还称:“嵓”同“嵒”。就是没有读“niè”音,义为“空闲地”的“喦”字。这恐怕是,当今之人把“喦”和“嵒”误读误解误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