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致仕制度年龄(我今虽退休尝缀廷议末)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越来越重视养老机制,努力使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那么在古代并没有这种福利意识,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也是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所在。但是古代的官员却享有国家养老的特权。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走仕途的原因之一。而他们的退休也叫做“致仕”,当春秋时期摒弃了世卿世禄制度以后,致仕就变得流行起来。在汉朝的时候形成了完整的“致仕”制度,这也就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告老还乡”。

明朝致仕制度年龄(我今虽退休尝缀廷议末)(1)

群雄逐鹿的春秋时代

一、致仕与退休

致仕又别称致政和致事。关于致仕最早的记载是在《公羊传·宣公园年》,它将其解释为把官位还与国君。而退休这一词汇最早是出现在韩愈作的《复制赋序》,里边就曾提到“退休于居”意思为退出朝堂,回家休息。

而各个时期的官员退休时期也不尽相同,从汉朝到元朝大部分官员都选择在七十岁告老还乡。而明清时期因为崇武尚文,尤其是在军队中,要朝气不要暮气,所以大部分军官“长养廉耻之心”都选择在六十岁左右就提前致仕。

二、历朝历代官员退休原因及待遇

到了汉朝官员体制日趋完备,所以“致仕”制度也逐渐成熟。官员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要告老还乡。《白虎通义》曾记述,官吏年龄只要够了七十周岁,如若出现身体有痒便必须退休。或许是因为自身体力不支,或许因为想逃避党争也可能是不满朝廷政策。总之,官员一旦决定致仕就表明结束了一生的政治生涯从此可以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明朝致仕制度年龄(我今虽退休尝缀廷议末)(2)

白虎通义

1、先秦时代

《礼记》曾说,在古时卿大夫致仕后为国老,而平常官员则成为庶老。从春秋战国时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以来,致仕便成为一个官员的必经之路。比如著名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姬旦。在他致仕以后,其侄子周成王感念其功德,就给了他以最高的礼遇。这是因为他虽然曾是“摄政王”,但对国家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所以才有美好的结局。退休后生活如何全凭帝王一念之间

还有著名的“财神爷”范蠡,《史记》就曾记载他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后急流勇退和心爱的西施一同“遁入五湖”。由于他的机敏能干事业也越做越大,而且乐善好施是我国第一位“慈善家”。这只因他明白“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虽然没有享受开国功臣应有的待遇,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然成为经商谋官者的榜样。

明朝致仕制度年龄(我今虽退休尝缀廷议末)(3)

文财神:商圣范蠡

2、汉朝时期

《礼记·曲礼》 :“大夫七十而致仕”,可以说我国的官僚制度是在汉朝成熟稳定的,但是汉初由于连年征战所以直到汉武帝时期时期也未曾真正的实现七十退休。直到汉宣帝时七十多岁的韦贤上书乞骸骨,这个七十致仕的约定俗成的政策才正式实行

汉朝初期大臣都是身居高位,屡立战功所以都不想早早告老还乡。而七十致仕人事制度实行以后,大臣到了年龄便带着自己的家眷回乡。汉朝不算太富有,所以官员的退休金只是自己在任时的三分之一。不过他们在自己的家乡,物质水平不高消费水平也不及京城。再加上有一定的声望和积蓄,足以养活一家老小。

汉朝根据官员品阶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待遇,绝大多数都是拿着自己三分之一的俸禄过活。也有的享受一次性待遇,例如分发田地,黄金,粮食车马等。而当地官吏也会组织不定期的慰问,有些德隆望尊之臣还可以再次觐见皇帝。

但是也不乏皇帝垂顾,比如周仁致仕时汉武帝感念其为先帝重臣就给了他“两千石俸归养”。到了东汉时期郑钧和邓彪也是以这个待遇致仕的。所以汉朝致仕待遇随意性比较强,毕竟没有明确的规定。

明朝致仕制度年龄(我今虽退休尝缀廷议末)(4)

高祖刘邦(剧照)

3、魏晋南北朝

由于这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没有明确的致士文书,所以直到南北朝时期也没有明确的致仕规定。但很多官员都不满于朝廷的官僚气息而选择致仕。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不满官员的行事作风,于是早早的退休,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还有张翰,他因思念家乡的“蓴羹鲈脍”而选择辞官回乡。其实这只是不想继续为官的说辞罢了,他只是因为战乱频发而官员不作为所以不适应官场的环境所以提前告老还乡。从此“菰菜、莼羹、鲈鱼脍”这三道菜则成为后世官员想退休致仕的另一种隐晦说辞。魏晋时期官员退休后,有专职的“养老顾问”,而且他们致仕后,朝廷多会给予一些象征性的封号。例如光路大夫,太史大夫,中散大夫等据此来决定俸禄多少与待遇好坏。同时也能拿到些生活用品。

4、唐宋时期

唐朝时候,正三品及以上的官员在致仕以后,依然可以进宫商讨国事。而五品及以上的官员则是拿正常薪资一半的俸禄,只有有建树或者立有大功之臣才能奏请全薪。而宋朝是出名的富有,官员也很多造就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发生。

宋朝官员非常多,这是因为致仕制度造成的,官员退休后其子也可承其庇荫继续为官。而退休的官员若不想返乡,则可以安排闲职比如编写国史,但还可以享受之前的待遇直到去世。以历朝历代朝廷对于官员致仕后的处理,能够管中窥豹获悉各朝代官员的退休生活。官员待遇会因朝代之经济发展和制度的制定而有所差别。

明朝致仕制度年龄(我今虽退休尝缀廷议末)(5)

宋朝官员画像

在古代还流行着“致仕悬车”的说法。这是汉元帝时让御史中丞薛广德,乘坐自己的轿辇衣锦还乡。回家后将轿辇悬挂起来以示自己永不参与朝政。但是也有表面退隐却还大权在握的。比如杜密,他退休后经常参与论政,非常惹人嫌。官员退休后一般都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留在繁华的京都,二是衣锦还乡享受惬意的退休时光。但是为官压力巨大,而留在京城难免又会树大招风还会使皇帝忌惮自己所有大部分人选择回家养老。

二、致仕制度的影响

致仕制度流传至今逐渐演变为退休制度,而其主体也从国家官吏扩展到如今的大部分老人。古代的官员有国家养老,不用担心自己老了之后横死街头。所以这也促使许多寒门之子“十年面壁图破壁”,一门心思考取功名。使得国家不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官僚体制的发展

1、促进地方发展

中国古代的官场尔虞我诈,风云变幻于瞬息之间。在经历了一生的明争暗斗之后,大多数官员们早已厌倦了这种朝不保夕的日子。所有致仕是他们一种绝佳的选择。再加上落叶归根的思想感召,官员们带着自己的薪俸和积攒的声望回到了家乡。而他们回去之后,在当地必定是德隆望尊的人物,会为当地学子树立榜样,促使他们孜孜不倦的进取。

明朝致仕制度年龄(我今虽退休尝缀廷议末)(6)

古代文人拼搏学习,也是为仕途明朗

众所周知我国都是以乡绅制度来管辖地方,身居高位的官员回乡后自然会变成乡绅。他可以帮助当地官员出谋划策或者亲自制定高水平政策来优化民风。而且官员的俸禄在家乡绝对是一笔巨款,他回去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使地方经济得到长足的进展。

2、完善官僚制度

官员不必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自然会殚精竭虑的效忠于朝廷。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更便于他们为朝廷服务。使得自秦汉兴起的官僚制度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树立榜样作用,皇帝有时会大加封赏有功的致仕官员,这就让其他人有了奋斗的动力

3、 意义深远

致仕制度可以说是非常人性化的,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当他们年迈时心生退意,又或者身体不好需要调养,还可以安享晚年。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是对他们这一生最好的慰藉。而且这一制度一直流传至今天,对世界上的各国的退休机制有着启蒙作用。

明朝致仕制度年龄(我今虽退休尝缀廷议末)(7)

古人致士后有专人照看

4、存在弊端

古代官员叱咤风云一生,厌恶了权谋之术,不过有的也不喜大权旁落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抑郁而终。在官场上人心深不可测,争斗了大半辈子能够平安着陆的大臣是极为幸运的。也有不少还没等到致仕,就已经被剥官削爵,甚至人头落地。而且这一制度也有着一定的不公平性,就是致仕官员的子孙往往不论德干品行都可以依仗祖辈的余荫入朝为官这就拉低了官员队伍的整体水平,比如宋朝的冗官现象就是因此产生的。并且许多低级官员的退休金很微薄,他们只能靠盘剥百姓来铺垫后路

三、结语:

致仕制度既可以让老迈的官员颐养天年,又可以给年轻官员让位。既保证了老有所养,又保证了新鲜血液可以源源不断向朝廷输送。致仕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光辉的一面,同时对促进朝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记》

2、《礼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