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大体知识框架(周易基础入门第一章)

第三节 《易经》与《易传》以及性质,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周易大体知识框架?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周易大体知识框架(周易基础入门第一章)

周易大体知识框架

第三节 《易经》与《易传》以及性质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被称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周易》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内容?是一部什么样性质的书呢?为便于区分《周易》的《经》与《传》两部分,现今一般分别称作《易经》与《易传》。

关于《易经》

《易经》一书与中国其他的经典文化书籍不同,它的内容不是用“篇”或“章”的形式纯粹用文字构成,而是用符号与文字两大体系混合编排构成,并以“卦”为最基本单位构成该书的章节单元。 现今通行本的《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又称作上经)三十卦,始于乾、坤而终于坎、离;下篇(又称作下经)三十四卦,始于咸、恒而终于既济、未济。上、下两篇共六十四个卦。

《易经》虽然由六十四卦组成,但是构成六十四卦的基础却是八卦(又称作八经卦),再将八卦两两相重即构成六十四卦(又称作六十四别卦)。六十四卦的出现,标志着《易经》一书的基本构架易经形成。

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每卦分别由卦象、卦名、卦辞、爻辞所组成。如乾卦: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符号“ ”即为乾卦的卦象,分别置于每卦的开头。它是由两个三爻的乾卦(即八经卦)相重叠而构成的。构成卦的最基本单位被称作“爻”(yáo,尧),“爻”分两种,即阳爻(用“—”表示) 与阴爻(用“- -”表示),故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

“乾”字是该卦的名称,紧接该卦的卦象之后。六十四卦的每个卦皆有各自的卦名,分别含有该卦的最基本意义。如“乾”卦象征刚劲、强健的意思;“坤”卦象征顺从、包容的意思。

“乾”字后面的“元亨,利贞”四字,则是该卦的卦辞,用来从整体上说明这一卦的最基本内容与所表示的意义,如“屯”卦的卦辞为“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泰卦”的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等等。卦辞最初起又被称作彖辞,唐以后改称卦辞。

卦辞后面的部分即是爻辞。除乾、坤两卦外,每个卦有六条爻辞。每条爻辞前面均有“初九”“九二”之类的数字,称之为“爻题”,表示每卦各爻的阴阳属性和位次顺序。表示爻的阴、阳属性分别用“六”、“九”表示,即“九”字表示該爻属阳,“六”字表示該爻属阴。表示爻的位次顺序,则是自下而上分别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如乾卦的第一爻为阳爻,所以爻题为“初九”,由下往上数第二爻为阴也为阳爻,所以爻题称为“九二”,以此类推。由于每一个爻的位置和性质不同,所以爻辞也就各不相同。如乾卦初九的爻辞是“潜龙勿用”,上九的爻辞是“亢龙有悔”。爻题的出现的时间应该最早是在战国后期,因为在春秋至战国初期的《左传》、《国语》等史籍资料中记载的筮占实例均用“乾之屯”“屯之需”等辞语描述。

在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坤两卦各多出一条爻辞,多出的阳爻用“用九”表示,多出的阴爻用“用六”表示。这些和乾、坤两卦的占筮有关,即按照《周易》的筮法,若六爻都变,乾卦变为坤卦,占用六的爻辞;坤卦变为乾卦,占用九的爻辞;其余各卦,占变卦的卦辞。(见邓球柏《白话焦氏易林》)

关于《易传》

今本的《周易》不但有经,还有传。《易传》,又称为“易大传”,是战国以来系统解释、说明和发挥《周易》的经文,包括有《彖传》《象传》《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共七篇,其中《彖传》《象传》《系辞》又各分上、下两篇,共计十篇。“传”是解释“经”的,由于它不是《周易》的核心和主干部分,因此自汉代起,人们又把它称为“十翼”。“翼”是鸟类或昆虫的翅膀,含有辅助或相辅相成的意思。但至少在汉代,今本的《易传》就已经取得“经”的地位了,所以通称作“易经”或“易”。

《彖传》,又称《彖辞》(古人常简称为《彖》),是《易传》中的一种,分为上、下两篇。《彖传》是用于解释各卦的卦名与卦辞,指出一卦的核心内容的。因此,《周易》有六十四条卦辞,也有六十四条彖辞。《彖传》本来是独自成篇的,在现今《周易》的通行本中随经分别附于六十四卦的每条卦辞之后,这种分散附经的做法并非《彖传》的本来面貌。

《彖传》的解经体例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对卦体进行分析。对卦体进行分析时主要从八卦的卦象与卦德入手,如屯卦的卦体为震下坎上,其《彖辞》为“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二、解释卦名或卦义。其释卦名,主要通过声训或(和)义训的方式入手,如《师·彖》:“师,众也。”《需·彖》:“需,须也。”其释卦义,主要是通过卦名本字或卦名之义来进一步阐述卦义。如《颐·彖》:“‘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先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这是先揭示卦名之义为“养”,再从养字入手,进一步阐释“养天下”的道理。三、解释卦辞。对卦辞的解释,其方法是多种多样,最为常见的是先分别引出卦辞,然后再逐句进行解释。如《蛊·彖》:“‘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有始也,天行也。”四、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象。对卦象的解释,主要通过卦形的象来解释卦名或卦义。如《噬嗑·彖》:“颐中有物曰噬嗑。”《鼎·彖》:“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五、剖析爻象。即通过对一卦主爻的爻位、爻义的剖析以解释卦辞。如《讼·彖》:“‘讼,有孚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涣·彖》:“‘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象传》,又称《象辞》(古人常简称为《象》),是《易传》的一种,分为上、下两篇。附于每卦的卦辞之后的,用于解释每卦的卦名和卦义的文辞,则称之为《大象传》,共有六十四条;附于每条爻辞之后的,用于解释每个爻的爻象或爻辞意义的文辞,则称之为《小象传》,共有三百八十六条。在现今的通行本《周易》中,这种分传于经的方法,和《彖传》一样,也非《象传》的本来面目。

《大象传》解经的体例,主要有以下特点:语辞精练,每条象辞皆由两部分组成。一、《大象传》的前一部分主要是以分析六十四卦的卦象来解释卦体和卦名。如《遁·大象》“天下有山,遁”,就是根据八经卦的取象来解释卦体、卦名的。上卦乾的取象为天,下卦艮的取象为山,上乾下艮,组合在一起便是“遁”卦。《大象传》分析卦时只言卦象,而不涉及爻辞;先言卦体的组成,再点出卦名;顺序一般都是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进行。二、《大象传》的后一部分文辞,是作者对卦义的进一步阐释、发挥,往往以“君子以”“先王以”作为开头。如《观·大象》“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则是在卦名与卦义“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在人文政治上阐释说先王到四方去巡视,考察民情而设立教化的意思。

《小象传》解经的体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爻位说。主要通过爻位的不同或爻位的变化分析来解释爻辞。如《睽·六五·小象》:“‘厥宗噬肤’,往有庆也。”“睽”卦由中孚卦变来,由中孚卦的六四爻与九五爻互换而变为睽卦,睽卦的六五爻虽位不当,但居中,又与下卦九二爻相应,取得尊贵的地位,所以说“往有庆也。”这是以卦变后爻位的变化来解释爻辞“厥宗噬肤”。又如《巽·九二·小象》:“纷若之吉,得中也。”九二是阳爻居内卦中位,故曰“得中”。这是以九二爻位居“得中”来解释爻辞之“吉”。又如《乾·初九·小象》:“‘潜龙勿用’,阳在下也。”“下”指初爻,因为它居下卦之最下位。在《小象传》中,对“爻位”往往会用不同的辞语描述,如初爻常用始、下、卑、穷等;三、四爻常用犹豫、疑惑、反复等;二、五爻常用居中、中正、得中等;上爻常用终、上、亢、盈等。除此之外,《小象传》还会从爻际关系角度来解释爻辞,如应、敌、乘、承等术语。二、取义说。取义说就是从言辞、义理入手对爻辞进行解释。如《乾·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小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此用“进”字解释了乾卦九四爻向上飞跃不会有咎害的意思。又如《坤·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小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小象》用“慎不害”来解释爻辞“括囊无咎”。

需要注意的是:一、《小象传》解释爻辞的体例虽然分为取义说与爻位说两种,但往往这两种方法是交集在一起的。如《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小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此卦六二爻在初九之上,遇外互卦艮,艮为阻。所以前句用“六二之难”解释爻辞“邅如”。后句用“反常”之辞来解释“十年乃字”。二、《小象传》在解释爻辞时往往引用爻辞原文,但有时为了突出重点,往往选择省略,而不都是原文引用。如《否·初六》曰:“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小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此用小象辞用“志在君”重点解释“拔茅”与其“贞吉”。

《文言》,又称《文言传》,是专门用于解释乾、坤两卦卦辞和爻辞的文辞。在今本《周易》中,它们分别附于乾、坤两卦之后,居于《彖传》《象传》之后。附于乾卦之后、专门用以解释乾卦的称为《乾文言》;附于坤卦之后,专门用以解释坤卦的称为《坤文言》,其它的六十二卦则没有《文言》。

《文言传》虽没有对乾、坤两卦的卦体进行分析,但对两卦的卦象、爻位、卦德方面均作了论述,并在对卦、爻辞逐字或逐句进行解释的基础上注重从自然观、人生观的角度发挥其大义。

《文言》解释卦辞的体例。一是对卦辞逐字进行解释。如《乾》卦辞曰:“乾 元亨,利贞。”《乾·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二是发挥卦辞的大义。如《乾·文言》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贞’。”这就是在解释“元、亨、利、贞”四字的基础上再加以引申说明君子的“四德”。

《文言》对爻辞的解释体例,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一、先引用爻辞作问,再以“子曰”形式作答。如《乾·文言》曰:“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二、先引用爻辞,然后直接进行注解。如《乾·文言》:“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三、先提出观点,再引用爻辞加以证明。如《乾·文言》:“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四、针对重点爻辞、爻象直接进行说明解释。如《乾·文言》:“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系辞》,又称“系辞传”,附于《易经》之后,是有关《易经》的通论,发挥《易经》义理,内容丰富、深刻,由于篇幅较长,故分为上、下两篇。

《说卦》,又称“说卦传”,附于《易经》之后,主要说明八卦所象征的具体事物及其特性。

《序卦》,又称“序卦传”,附于《易经》之后,是对通行本六十四卦卦序的说明。

《杂卦》,又称“杂卦传”,附于《易经》之后,杂乱《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而是将六十四卦按相反相成的关系分为三十二对,并解释其卦意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周易》一书的性质

《周易》一书虽然从来都是被奉为经典著作,但就其性质而言从古到今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从历史上来看,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主要有以下两种:一、《周易》是义理之书。这种认识,主要开始于孔子《易传》对《易经》哲学要义的阐释与发挥。如《系辞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就是说《易经》这本书内容甚广,无所不包,包括天道、人道、地道等多方面内容。《易传》的产生,确立了《易经》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价值。《易传》之后,解释《周易》主要分为两大派,即象数派与义理派。所谓象数派,主要就是以《周易》“象”和“数”作为基础,来解说、注释、研究《周易》的一个学派。历史上,汉代是易学象数派最发达的时期,成为易学的主流,著名的汉代象数派易学中,有孟喜的卦气说、京房的八宫卦说与纳甲说、郑玄的五行生成说、荀爽的升降说、虞翻的卦变说等等。而义理派则是抛开象数,是一个主要通过哲学理论来研究探讨《周易》内容的学术流派,重点是通过卦爻辞等来阐发哲理,而忽视《周易》一书的象数部分。如魏晋时期著名的玄学家王弼就是义理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他虽然只活了24岁,但却才华横溢。王弼易学主义理而排斥象数,提倡“得意在忘象”,专以承乘比应伏飞互反解易,对后来易学发展影响很大。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正是沿王弼所开创的学术方向而作出的重要成果。宋代程颐的《周易程氏传》、朱熹的《周易本义》把义理学推向了顶峰。但无论是象数派或义理派,他们都把《易经》与《易传》混同起来,因此,都趋向于认为《周易》是一部义理之书。二、《周易》是占卜之书。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从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开始。朱熹虽然在哲学上继承了北宋程颐的观点,但同时又反复强调《周易》原本就是供占卜用的书。《朱子语类》中说:“易本卜筮之书……想当初伏羲画卦之时,只是阳为吉,阴为凶,无文字。某不敢说,窃意如此。后文王见其不可晓,故为之作彖辞。或占得爻处不可晓,故周公为之作爻辞。”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易》本是占卜之书,可以推想当初伏羲在画八卦的时候,只有阴阳与吉凶的符号,而没有文字,后来周文王为使大家明白,所以撰写了卦辞,周公撰写了爻辞。朱熹认为,卦爻辞中“利涉大川”、“利有攸往”等,只是含有“利于涉过大川险阻”、“利于前往”的意思,并没有什么深远的含义,其中言“帝乙归妹”、“箕子明夷”、“高宗伐鬼方”之类,正是古代卜筮实例活动的记录。朱熹的这种认识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并且在今天看来也基本上是正确的。

关于《周易》一书性质的说法,在现代学者中仍持有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如李镜池先生在《周易通义》一书中说《周易》是根据旧筮辞编选而成的,而且采用了占筮参考书的形式。高亨先生在《周易古今今注》中说:“《易经》本是筮书。”朱伯昆先生在《易学基础教程》中也说:“从书名来看,《周易》就是周代的卜筮之书。”与此相反,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周易》是一部哲学著作。如黄启寿在《周易译注》中说:“《周易》一书的性质,就经传大旨分析,应当视为我国古代一部特殊的哲学专著。”吕绍刚在其《周易阐微》中说:“《易》自产生而发展到《周易》,已是一部哲学著作。卜筮只是它的死的躯壳而已。它产生于卜筮,保留着卜筮的形式而实质是哲学。”

在现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看法,就是认为《周易》是一部历史著作,如胡朴安先生著《周易古史观》,最早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周易》,他认为六十四卦中,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两卦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把六十四卦中卦爻辞记述的内容看作是殷周时代的历史发展的记载。后来一些学者顺着这一思路继续整理、研究着《周易》。

我们认为,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要把《周易》中的《易经》与《易传》的概念区分开。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我们现在所称的《易经》,在当时就叫做《周易》。如《周礼•太卜》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周礼•筮人》也说:“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以辨吉凶。”所以,从以上资料说明,当时的《周易》就是一本占卜之书。除此之外,在《左传》和《国语》中还记载了春秋时期人们用《周易》占筮吉凶的史料,其中《左传》十九处,《国语》三处,共二十二处。比如《左传•宣公六年》:“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这段史实发生在鲁宣公六年,意思是说郑国的公子曼满对王子伯廖说,他想要做卿。伯廖告诉别人说:“没有德行,而又贪婪,他是应在《周易》丰之离卦的爻象上的,不会超过三年必然死亡。”果然,过了一年,郑公子曼满就被郑国人所杀。《周易•丰》上六爻辞为:“丰其屋,蔀其家,闚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覩,凶。”意思是说将茅草屋盖得富丽堂皇,但里面确什么东西也没有,而且三年不见人影,凶兆。爻辞用在郑公子曼满身上,是说曼满的本事就像茅草屋一样什么东西也没有,还贪求富贵地位,所以应当有凶兆。《周易》在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逢大事如战争、嫁娶等均要借助于它,因而,说《周易》本身就是一部占卜之书这个观点是毋容置疑的。然而,到了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先后出现了先贤对原本《周易》一书进行注释的作品,其中主要见于我们现今看到的由孔子所作的“十翼”,又称《易传》。到了汉代,儒家兴起,独尊儒术,先贤们将经过孔子注释的《周易》称为“经”,所以,汉时的《易经》就包括周时的《周易》以及被孔子注释的《十翼》。如《汉书•艺文志》:“《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所以,“经”是汉代以来对被奉行的典籍而产生的称谓。汉以后,为了便于区分,又将周时的《周易》称之为《易经》,将孔子的“十翼”称之为“传”或《易传》。如《三国志•高贵乡公传》:“帝又问曰:‘孔子作《彖》、《象》,郑玄作注,虽圣贤不同,其所释经一也。今《彖》、《象》不与经文相连,而注连之,何也?’俊对曰:‘郑玄和《彖》、《象》于经者,欲使学者寻省易了也’。”此段对话,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易传》与周时的《周易》(称“经”)是分开而独立的,是东汉郑玄将两书合在一起的;二是汉以后已将周时的《周易》称之为“经”,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易经》。所以,《周易》有两个概念,一是指周时的《周易》,即现在所称《易经》;二是指现在的《易经》与《易传》两个部分。

《易传》是第一部解释《易经》的著作,由于受当时哲学发展的影响,所以运用了当时甚为流行的道家、儒家、阴阳家等思想对《易经》进行了解释,所以《易传》具有明显的哲学化思想。应当说,从现代来看,《易经》卦爻的形成以及变化规律在客观上含有最基本、最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如阴阳对立统一观点、阴阳的消长变化观点、天人合一理念等等,但还不是一部哲学书籍,是《易传》产生过后,人为的将《易经》升华为哲学著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