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懂得道理却过不好一生(为什么知道了那么多道理)

有人问:“为什么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也无法过好这一生?”

同志们,《毛选》早已经完美、简洁、透彻、系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啊!对于读过《毛选》第一卷的同志,这是常识啊。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条法则:“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

小马要过河的时候,老牛跟他说这个河水非常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但是小松鼠跟他说啊,你不要过河,“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虽然老牛和小松鼠说得都是真的。

古人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古人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古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古人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古人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古人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古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古人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古人说:天无绝人之路;可古人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古人说:出淤泥而不染;可古人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古人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可古人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古人说:贫贱不能移!可古人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古人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古人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古人说:后生可畏;可古人又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古人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古人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古人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古人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古人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古人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古人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古人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古人说:量小非君子;可古人又说:无毒不丈夫!

所以说,明白许多道理有个毛用?懂了这么多道理,活该你过不好这一生。

你把全世界得道理,背到滚瓜烂熟,一字不错,遇到事情,一样会蒙逼,甚至都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为,分析解决问题,这本质不是一个思维锻炼的问题,是调研的问题,是在反复实践中升华成理论并在实践中验证提高的问题!——这就是行业大牛的成长之路。你坐在椅子上、在屋里空放脑电波,自以为聪明,自以为学到了什么真经,只能是自我满足的放空炮。

主席讲了: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掌握真实情况了,大多能找到解决办法;如果还是没有办法,那就交换比较,综合相关的人一起想办法,不要依赖于自己;如果还是拿不准,那就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摸着石头过河嘛!

(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克服傲慢、偏见、懒惰、社恐,不然第一步“调查问题”,就走不出去,这也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很重要原因。但是,最主要最首要的是纠正错误思想路线的问题,下文讲)

这就好比,你女朋友不搭理你了,请不要跟她玩猜心游戏,不要靠推理代替沟通了解(调研)。

答案在她那里!

请大家温故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

“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

就是说,要从现实中、从实践中寻找问题答案,并在现实中检验、在实践反馈中逼近真理。

这就是很多人“读了很多书,遇到问题仍然两眼一抹黑”的原因。

因为他的道理是从书本里、黑板里、老师那里来的,而没有完成一个认识规律的闭环互动奇境,就是毛主席《实践论》的精髓:

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在实践与认识的双螺旋闭环反馈互动中,实践与认识、主观和客观越来越从更深本质、更全面中,逐渐逼近彼此。

这个简洁公式,就是《毛选》和马哲的全部认识论。

比如,学开车。刚开始学的时候,怎么看攻路指南都不行,自己怎么推理猜想都不行,教练怎么说都不行,因为这时候主观和客观是分裂的一一你的手脚头脑不契合开车的规律。

只有自己反复实践尝试的经验升华了,体会到每次操作练习的规律特点了,再结合教练说的,返回去再指导如何开车,并形成肌肉记忆,如此反复才能真正学握。

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正是知行合一

概括来讲,它有三个大方面

1,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形成理论;这个理论,是对问题的全局性的、本质性的、客观的理性认识。(行知)

(老司机都有一套开车的理论,老板有创业管理的理论,领导有混官场的理论,情场老手有恋爱的理论;只不过有的是自发的,有的是成系统的)

2.以理论规律指导行动并在实践中检验发展理论。(知-行)

3.实践和认识闭环互动,反复下去。(知行在互动中融入彼此)

知行水乳交融,若离开对方,知或行都是扯淡。

所以,我们要“使工作的过程成为理解、验证、应用理论的过程,把读书学习同研究解决工作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李瑞环)。

小马要过河的时候,老牛跟他说这个河水非常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

但是小松鼠跟他说啊,你不要过河,“深的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为什么懂得道理却过不好一生(为什么知道了那么多道理)(1)

然后小马就懵逼了,它不知道要不要过河、怎么去过这个河了。

这是什么呢?这就是从经验出发,从感觉出发,从思想出发,从概念出发,从原则出发…也就是从道理出发,就是不从现实情况出发、从实践出发。

它出发点都是脑子里的东西,包括别人传递给它的和它自己脑子里幻想的,总之都是意识的东西。就是所谓“道理”。

毛主席写《论持久战》时,全国多数人根本看不清战争的走势,有的被日本的飞机大炮以及屠杀下破了胆子,有的因为平型关大捷等胜仗而盲目乐观,或是一群庸人之间用语言和情绪互相影响,所以就得出亡国论或速胜论。

这都是从感觉出发思考讨论问题,而不是像毛主席一样着眼考虑影响战争的各方面现实因素和抗战爆发10个月以来的实践经验教训。

现在90的键盘侠评论乌克兰局势,也是这个唯心路线。

我们接着看,后来小马是怎样过的河呢?他听了妈妈的话,亲自下水尝试了几下,这就是实践。

他尝试了几下,发现这个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然后他就小心地趟到了对岸。

这就是从现实出发,推导产生能够指导行动的原则、概念、思想。它这个倒立的世界观就扭转过来了。

总之,就是毛选《实践论》中阐释的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唯物路线,而不是认识——实践的唯心路线,也不是认识——认识的空谈路线,也不是实践——实践的莽汉/经验主义路线。

但是还没有完呢。如果“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水涨了,小马还能根据以前对河水的经验认识过河吗?

不能,那样就淹死了嘛。

所以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后面还要继续再认识、再实践…总之,理论认识永无止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实践和认识反复交缠、互相促进,实现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和博古两人意见不同,毛泽东认为红军的战略重心应该放在农村,进攻城市是死路;博古则认为应该按照苏联模式去进攻城市,因为书本上就是这么写的。

二人进行过多次辩论,结果毛泽东发现说服博古比“淹死一条鱼”都难!

毛泽东说:“我们现在还十分弱小,进攻城市是死路,必须在农村扎根。”

博古则辩论说:“这不符合苏联的成功经验,伟大的十月革命就是在俄国中心城市圣彼得堡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又说:“我们要打游击战,不要和敌人死打硬拼。”

博古马上辩论说:“你这是普列哈诺夫同志在1905年反对俄国武装暴动的机会主义思想。”

(遨游之舟:教员和博古两个人讨论问题的出发点看清了吗?教员是从现实革命形势和斗争需要出发,即从实践出发,博古是从脑子中的原则概念出发,并用概念扣帽子。)

所以,并不是学历越高或是所处位置越高,分析问题就越厉害。思想路线错了,就会幼稚得可笑。这也是教员后来对陈云的启发:你不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不对头。

1933年9月25日--1934年10月10日的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最终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在长征初期的“湘江血战”中,红军伤亡5万人左右,从原本的8.6万人锐减到只剩3万多人。

博古渡江后,看着满江漂浮的红军士兵尸体以及疲劳不堪的红军队伍,他悲痛欲绝,在巨大的自责和绝望中,博古拿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想要自杀谢罪。

刚好,红一方面军的政委聂荣臻赶紧阻止了他,才没让他自杀。这时博古才发现:自己懂那么多“布尔什维克”有个啥用?根本解决不了任何现实问题!

遨游之舟:以理论、原则、概念、经验、感觉...这些意识范畴的东西推导某些观点并指导现实,这种思考电路,是极其不靠谱的。

(1)比如,你可能会面对这样的情况:你的朋友总是倾向于以自己的愿景或从各处学来的零碎道理试图说服你应该如何如何,并滔滔不绝、自我满足,而根本忽视了从你的现实因素和问题特点出发产生建议,而重新审视他的空中楼阁的说教。

(读历史你会看到,很多臣子用搬出名言和历史案例的方式代替对现实的分析,而为皇帝出主意做决策。屡见不鲜。)

(2)各行各业很多销售员充满激情一定要把产品推给客户,而忽视了从客户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出发审视他的产品和推销话语。

这个写出来、说出来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实际上很难做到。多数销售员看待这个道理更像是听常识一样,但是极少极少人有效做到。因为真正将人的认知方式颠覆过来,以新的原点重建一套思考、表达、工作体系,很难。这不是一个认识的问题,这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在营销领域或者自媒体领域,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户(粉丝)出发,而不是从自我感觉出发叨逼叨。

(3)《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条法则:“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

意思是把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从而激励士兵一往无前,杀出生路。

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

同样是一条法则,为什么就欺负马谡呢?

要从现实中理解道理,而不是抽象到抽象。“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的现实逻辑是这样的:部队置于死地——士兵暴增求生斗志——一鼓作气杀出生路。

我们看,现实中的演绎。马谡屯兵山上,张郃带魏兵从山下黑压压围了无数层,关键又切掉了取水道路,马谡的兵吓也吓死、耗也耗死了。

还谈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呢?

上面几个例子,都是用概念裁剪现实的唯心主义路线。

同志们,起立,再次朗读列宁导师的话:

用抽象的东西偷换具体的东西,这是工作中“一个最主要最危险的错误”。

思想路线的问题,就是最底层、最具颠覆性的元认知。

《实践论》这个公式,亦即“知行合一"公式,这里藏着一切:从实际出发、躬身入局、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我、调查研究、复盘经验、全局观、看透本质、研究规律、矛盾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针再按照方针办事、群众一领导一群众、临事有静气、克服懒惰所有的一切,都从这个公式里出来。换言之,贯彻这个公式,必须锻炼上述素质、克服许多障碍。总之,以实践为根,千方百计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客观全面本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毛选》里关于方法论的几乎所有的东西了一一都串起来了。

所以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修炼过程。

我们必须准备走大路、小路、直路和弯路。走过白天是黑夜路,走过黑夜是白天路,走过天涯还有路!走上坡路、下坡路、岔路和斜路,还要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我们再赶路!我们必须准备走绝路,走完绝路,再赶路!

——毛泽东1935长征《行军告示》

为什么懂得道理却过不好一生(为什么知道了那么多道理)(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