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祆教哪个早 袄教在西域流行对佛教有什么影响

祆教又叫做火祆教、拜火教,是世界五大宗教中最古老的,由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在公元前628年至前551年创立的,他们奉《阿维斯塔》为经典,以善恶二元论为基本教义。祆教与佛教、景教、道教一样都曾在中亚、西域等地流传,给当地的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佛教和祆教哪个早 袄教在西域流行对佛教有什么影响(1)

袄教教徽

一、祆教在西域留下的痕迹

大家都很熟悉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被称为魔教的明教,教众齐呼“熊熊圣火,焚我残躯。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还有风月云三使拿来的圣火令等,很多人误以为明教就是拜火教,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明教是源于伊朗的摩尼教。

虽然祆教创立于波斯,但是却没有市场,琐罗亚斯德辗转到了大夏国,得到大夏王维斯塔的支持,臣民率先皈依祆教,这才打开了推广的局面,继而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萨珊波斯也把祆教定为国教。后来传入中亚的粟特及七河流域的塞人部落,最后进入西域和中原地区。

在新疆考古中发现了很多关于祆教的文物,天山东部阿拉沟发现的一批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木椁墓,其中出土了一件青铜高足承兽方盘,巧合的是在中亚地区也有风格一致的器物出土,被认为是拜火教的宗教祭祀台,是塞克文化的代表。而且在新疆巩乃斯河河畔也出土了一件窖藏青铜器,与阿拉沟塞人古墓发掘的拜火教坛完全一样,另外还出土了青铜双熊祭盘和青铜环羊独人高足盘,可见在那时候西域就已经有了祆教的影子。

佛教和祆教哪个早 袄教在西域流行对佛教有什么影响(2)

青铜环牛祭祀盘

据敦煌发现的吐鲁番文书记载,高昌城及周边城镇有袄教寺庙,其中有座叫“丁谷寺”。在阿斯塔那151号古墓出土的《高昌作头张庆佑等偷(输)丁谷寺物平钱账》,是叫做张庆佑的高昌人给丁谷寺捐钱捐物的账册,在文书的第六行出现了“丁谷寺”。阿斯塔那377号古墓出土唐代文书《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列月用斛斗账历》中写有“(壹)文,贾肉”的字样,而佛教是不吃肉的,所以这里的某寺应该是祆教的寺院。另外,据吐鲁番文书记载:“高昌丁谷天的血祀一年只有四次,按季进行,每次血祀仅用羊一口”,而丁谷寺中供奉的是祆教神祗——丁谷天,所以僧人们买羊肉正是为了典祭丁谷天。

佛教和祆教哪个早 袄教在西域流行对佛教有什么影响(3)

中亚出土的青铜祭盘

佛教和祆教哪个早 袄教在西域流行对佛教有什么影响(4)

中亚出土的青铜祭盘

至于丁谷寺在哪里?就只能到厚重的历史尘埃中去寻找了。藏于法国的敦煌写本《西州图经》中记载:“2009)记载:“丁谷窟有寺一所,并有禅院一所。右在柳中县(今鄯善县鲁克沁)界,至北山廿五里丁谷中,西去州(高昌古城)廿里。”又在法国收藏的敦煌五代写本《钢和泰藏卷》中也出现了于阗语的“丁谷寺”。专家认为“丁谷”就是新疆鄯善县的吐峪沟,这里还有著名的佛教石窟——吐峪沟千佛洞,就是《西州图经》中所说的“丁谷窟”。

那么现在的吐峪沟为什么没有丁谷寺的痕迹呢?有可能是所隔年代久远又加佛教、伊斯兰教的信仰覆盖了祆教寺庙,但石窟却覆盖不了,只是被改用作了佛教石窟。虽然没有了寺庙的一直,但是1981年却在吐峪沟发现一个祆教教徒的墓地,长60米、宽20米,位于吐峪沟乡南面大约2公里处,现在被叫做“吐峪沟玛扎墓地”,被赋予了伊斯兰教的色彩。

佛教和祆教哪个早 袄教在西域流行对佛教有什么影响(5)

粟特人的纳骨器

为什么又能确定吐峪沟玛扎墓地是祆教教徒墓呢?因为它采用的是一种独特的墓葬形式,在西域历史上各族居民的墓葬形式中从来没见过。尤其明显的特点就是墓葬中出土了两具陶棺,陶棺上还有人头塑像,内部盛放着人骨架。其实那陶棺叫做纳骨器,也就是现在所用的骨灰盒,是袄教独特的葬具,祆教教徒在死后会把尸体放置在野外,让动物和鸟类把皮肉吃掉,最后把剩下的骨骼收入纳骨器下葬。

当然,除了吐鲁番文书中的记载、丁谷寺和祆教教徒墓葬,袄教于唐代在神庙中留下了塑画和壁画,在大夏国南部(今阿富汗的哈达)发现了一个公元3—4世纪的阿胡拉·马兹达泥塑像,还在西安附近的粟特人史君墓石棺床上也有祆教图像。另外在德国吐鲁番考察队第二次中亚考察中在高昌故城以北20里处的火焰山胜金口的寺庙废墟上发现了一匹祆教彩色泥塑神像。

佛教和祆教哪个早 袄教在西域流行对佛教有什么影响(6)

胜金口泥塑头像

二、“奣”与现在的祆教文化

很多人都知道唐朝的武则天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字——瞾,明月当空显示了她的伟大。那么这个“奣”是从哪里来的?又有什么意思呢?直观的看,“奣”上天下明重叠而成,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宋修《广韵》,《通志·六书略》释义为“明也”。

在吐鲁番文书中有人名“杨奣”、“汜奣”、“王奣”,足见但是高昌人偏爱以“奣”为名,应该和天师道信徒们爱以“之”、“灵”、“道”等字为名一样的,取“奣”的意思就是表明自己是祆教教徒,而王姓、杨姓都是汉人姓氏,则证明在高昌的汉人也有很多信奉袄教。

但其后在中原的祆教信仰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新唐书·百官一》记载:“两京及碛西诸州火祆,岁再祀而禁民祈祭”,其中的“民”专指汉人,而“禁”是指统治阶级不准汉人再信奉祆教。到底是为什么呢?隋唐以前是五胡乱华的时代,中原汉人对少数民族没有好感,所以对于从少数民族地区传播而来的祆教也就不感冒,所以在统治者的要求下原先信奉袄教的汉民只得改信提倡的佛教,而“奣”字也就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在取名的时候还拿来用用。

佛教和祆教哪个早 袄教在西域流行对佛教有什么影响(7)

北朝拜火教壁画

而在西域,虽然袄教传入流传了一千多年,但是在10世纪以后却因伊斯兰教的传播而逐渐消失,其原因有:一是祆教不传教、不译经,技师们没有传播教义的义务,缺乏进一步传播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祆教的教规比较严格,若是触犯就要受到“烧铁烙舌”的酷刑,很多人害怕;三是祆祠极为神秘,使人们很难了解祆教;四是祆教的入教仪式和宗教仪式及其复杂严格,一般人也很难达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西域没有政权的上层统治者支持,只能在佛教和伊斯兰教的挤压下逐渐自生自灭,成为民间流传的宗教,直至消失。

现在新疆的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拜火的习俗,如哈密的东风乡有《拜火舞》、《灯舞》,在和田墨玉县有《顶灯舞》,在喀什、叶城等地也有《灯舞》,在莎车县民间“麦西来甫”中有口中吐火的幻术表演,在柯尔克孜族的新年“诺鲁孜节”晚上都有人和牲畜跳火堆的习俗。

在祖国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族信仰和习俗中保留的祆教思想更多,塔吉克人把人分为善人和恶人,不同的人死后的待遇也不一样,这显然就是袄教教义“善恶二元论”的表现。在葬礼结束后,他们晚上会在无礼点燃“奴克恰”,是一种长明灯,在火光中起祈祷,并在扫墓时也要点燃灯火祈祷。

三、西域袄教艺术对佛教的影响

佛教徒把布萨会视作一种其重要性至少不差于供养香花灯明的活动仪式。在许多情况下,围绕着中心塔柱的空间对进行布萨活动显得太狭窄,然后它仍然作为一个奉行此类仪式习惯的标志被保存下来……早在阿契美尼德时期,我们看到在苏萨的袄教庙宇已经带有绕行的回廊。安息时期的袄教庙宇,特别是在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亚的袄教庙宇,也发展了这种建筑布局。——魏登格林《伊朗的宗教》

魏登格林的意思源于祆教文化的左、右开甬道的建筑结构被佛教借鉴学习了,最为典型的就是佛教石窟中的中心柱支提窟,其窟门敞开、有前后室、中间有刹心,而两旁的甬道供信徒在做礼拜祈祷的时候右旋转走。

佛教和祆教哪个早 袄教在西域流行对佛教有什么影响(8)

萨薄燃臂引路

不但在建筑艺术上受到祆教文化影响,在宗教壁画内容上也有影响。在龟兹石窟的壁画中就有“萨薄燃臂引路”的本生故事。《贤愚经 》中写道:“五百商客,共行旷野,经由险路大山谷中,极为黑阁……是时萨缚,即以白毡,自缠两臂酥油灌之,然用当炬。将使商人,经于七日,乃越此阁。”这句话中的“萨缚”就是萨薄,据考证是在回鹘文中“萨薄”的意思是商队领袖,而在古波斯语中意思是祆教寺庙的主持者,在我国古代文献里被译作“萨保”、“萨宝”。

其实,本生故事指的是佛陀生前的一些故事,大部分是佛教徒从民间收集的寓言故事,再加工之后变成佛陀的故事,为宣言佛法而服务。而“萨薄燃臂引路”的本生故事也应该就是在中亚收集的祆教故事,换了一下外衣为佛教所用。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而且佛教就是这么一个包容兼蓄的宗教,对其他宗教或者民间故事进行融摄和吸收。即保证了佛教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在客观上保留了其他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因素和表现形式,可谓一举两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