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迁徙之路(苗族历史简介五次大迁徙)

苗族是勤劳而富有智慧的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数千年中所经历的种种变迁,及其某些特有的历史遭遇和生活环境,使苗族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苗族历史发展的起点比较高

在距今五、六千年前,苗族的先民—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集团,登上了历史舞台。

苗族迁徙之路(苗族历史简介五次大迁徙)(1)

当时他们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黄河中下游地区。根据传说,当生活在陕甘高原的炎、黄部落逐步由狩猎游收转入农耕并从西部向黄河中下游迁徙的时候,遇上的苗族先民已组成强大的部落联盟,并且已能制造和使用金属兵器。

苗族迁徙之路(苗族历史简介五次大迁徙)(2)

蚩尤雕像

逐鹿中原失败后,苗族先民离开长江中游西迁,由于长期迁徙带来的不安定,又僻处西南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显得异常缓慢,表现为停滞不前。到春秋战国时,相当多的部分仍处于原始社会时期。

人口情况,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苗族人口为2510000人,1983年为5030000人,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排名第五。2021的人口统计:中国境内苗族的人口数为11067929人。

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的发展史也是迁徙史,由于长期迁徙,各部落彼此隔绝,从而形成不同方言与土语。据解放后语言学家调查研究,苗语可分为三大方言,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苗族的分类: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黑苗、蛊苗、花苗、大花苗、青苗等,因为苗族的支系众多,所以苗族种类也不一样,苗族有他们自己相对特色的语言,语言相通率在60%左右,分布在不同地方的苗族习俗各有不同,服饰也各具特点。从服饰可以映射他们迁移史及民族性格。

苗族迁徙之路(苗族历史简介五次大迁徙)(3)

苗族迁徙之路(苗族历史简介五次大迁徙)(4)

苗族迁徙之路(苗族历史简介五次大迁徙)(5)

苗族迁徙之路(苗族历史简介五次大迁徙)(6)

苗族历史上的五次迁徙

苗族的迁徙,同其历史一样久远。国内苗族迁徙,有史料记载可查的,至少就进行了五次大迁徙。

苗族迁徙之路(苗族历史简介五次大迁徙)(7)

第一次迁徙,据史籍记载,进入农业社会以后,苗族先民“九黎集团”,生活于我国东部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之间的平原地带。曾与东下的炎黄部落集团发生战争,“逐鹿中原”,后九黎集团惨败,蚩尤被杀,其部落集团被迫离开东部平原,向西南迁入长江中游地带,并形成“三苗”见诸于史册的新的部落集团,这是苗族先民第一次大迁徙。

第二次迁,徙蚩尤余部举族南迁,在左洞庭,右彭茹一带又逐渐强悍起来,并号称:三苗国”,与尧、舜、禹为首的华夏集团再次发生冲突。经尧、舜、禹三代的不断“征伐”、“窜三苗于三危”、“放骥兜于崇山”,“三苗”集团被瓦解,余下主要部分被迫迁入都阳、洞庭两湖以南的江西、湖南崇山峻岭之中,被称为“南蛮”、“荆蛮”或“荆楚”,经过若干年以发展,又以“南蛮”、“荆楚”、“楚荆”的名称出现在中原汉文献资料当中。这就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二次迁徙。

第三次迁徙,禹伐“三苗”的残酷战争以后,中原文献不再有“三苗”的记载。荆楚、楚荆、荆蛮、南蛮等不同的呼唤,都是泛指苗族人们的共同体。至于楚国是否苗族自己建立的国家,尚有待于研究,至少苗族是楚国的主体居民,这是肯定了的。楚文王就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楚武王也说:“我蛮夷也,今诸候皆为叛”。

春秋至战国合计为四百二十四年,“五霸”、“七雄”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这样多次的战争,民不聊生,兵连祸结,给苗族人民带来了不少灾难,还在楚国的强盛时期,苗族先民于战祸之中,就有部分被迫扶老携幼西迁。逃入人烟稀少的武陵山区,秦灭楚国后,苗族大量向西向南迁逃。

第四次迁徙,秦汉乃至唐宋时期,封建王朝不断地向“武陵蛮”、“五溪蛮”用兵。大兵的“征剿”,沉重的赋税,迫使“五溪蛮”流离失所,向五溪深处,再度西迁。一支沿着舞阳江西上,迁至思州(今岑巩县)以及思南等地,其中的一部人迁得更远,进入川南、云南和广西。

第五次迁徙,元明清时期,由于兵祸及天灾等原因,主要是由于战乱,苗族继续从武陵、五溪地区迁入贵州、广西和四川,并由贵州、广西及川南经过不同路线进入云南,又由云南、广西徙入越南,老挝和泰国。

苗族迁徙之路(苗族历史简介五次大迁徙)(8)

一直保留用镰刀剃头

苗族迁徙之路(苗族历史简介五次大迁徙)(9)

最后一支合法持枪苗寨

从苗族的迁徙时来看,苗族是一个勇敢而斗争性很强的民族,具有光荣的斗争传统。苗族人民历史上起义斗争之多,是罕见的。

参考文献:

[1] 石朝江,《苗族历史上的五次迁徙波》

[2] 龙 伯 亚,《苗 族 历 史 概 述》

[3] 伍 新 福,《论 苗 族 历 史 发 展 的特 点》

[4]《苗族简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