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一家亲还是皖鄂一家亲(沪苏浙皖一家亲)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我们家是个大家庭,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湖州、黄山……家人分布沪浙苏皖,走遍长三角,亲戚遍天下。

出生几个月、尚在襁褓中的我,随父母到上海姑妈家。人生第一站便是从徽州地区来到上海,留下父母抱着我,和姑妈在人民公园的珍贵合影。

苏皖一家亲还是皖鄂一家亲(沪苏浙皖一家亲)(1)

上海人民公园

对于上海,我们有着一份特殊感情。父亲老家是浙江余杭,现在的杭州市余杭区。由于爷爷奶奶去世较早,父亲从小由我姑妈带大,所以,姑妈一家与我们交往最多。记得一到春季,黄山歙县新鲜茶叶、笋子上市,父亲忙个不停,第一时间给姑妈寄去尝鲜,捎去一份沉甸甸的心意。

姑妈家住上海厦门路的石库门,20多平方,还有一间小小阁楼。我曾经住过,近几年已拆迁了。虽然父亲、姑妈去世多年,但对姑妈的记忆,还有那间小小阁楼,我始终难以忘怀,至今想来心里依然暖暖的。

2006年,我曾在当时的上海闸北区文化局挂职锻炼。三个月的经历,让我收获很多,感悟很多……

苏皖一家亲还是皖鄂一家亲(沪苏浙皖一家亲)(2)

上海石库门

江苏高邮是母亲老家,当年她随邵家戏班应邀到安徽歙县京剧团,并在我婆奶奶的介绍下,嫁给了从浙江余杭来搭班子的京剧武生演员一一我的父亲。

当时是剧团最红火的时候,母亲的娘家邵家挑大梁,我大姨邵雪云是经理,她的儿子、我的表哥一一石玉昆,是江苏省京剧院一级导演,中国戏曲界著名导演,曾导演上海京剧院《成败萧何》《钟楼情殇》和《王子复仇记》、江苏省京剧院《骆驼祥子》等经典名剧,并总导演了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

苏皖一家亲还是皖鄂一家亲(沪苏浙皖一家亲)(3)

1985年12月与表哥石玉昆(右)在南京家中

成长在戏曲世家,我自然入了行。1985年,十八岁的我在南京、常熟、上海等地巡演。表哥玉昆见我京剧基本功比较扎实,想把我调入江苏省京剧院青年京剧团工作。后来,因我婆奶奶一句“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行话,未能成行。

我常想,如果当时我从安徽去了江苏,可能人生轨迹与现在又不一样了。2020年,表哥石玉昆突发心脏病去世。我在《中国戏剧》发表《曲终人未散》一文,以纪念我的表哥。

苏皖一家亲还是皖鄂一家亲(沪苏浙皖一家亲)(4)

在南京长江大桥留影

我的舅舅邵林童是苏州京剧团业务团长。他的师父,是有着“南麒北马关外唐”之称的唐韵笙,另两位齐名的老艺术家,则是周信芳、马连良。今年中秋,九十高寿的舅舅与八十多岁的母亲,在苏州欢喜相见。

还有浙江湖州,是我大伯两个儿子家庭,现在子孙满堂,其乐融融。

苏皖一家亲还是皖鄂一家亲(沪苏浙皖一家亲)(5)

杭黄高铁

父母辈的故事,将长三角串珠成链。如今,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和孩子们也全在长三角工作、生活。大姐是上海高校教授,她的孩子也在上海高校工作。妹妹在上海国企工作,孩子大学毕业,刚赴海外留学。

我和哥哥、二姐家现居黄山。我的儿子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现在苏州工作。我的外甥女在杭州工作,是名医护人员。二姐的儿子读完上海社科院研究生,现在南京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博士。

这是我们家的长三角,我们家的一体化。相信像我们这样的家庭,长三角地区一定不少吧!

现在,从黄山出发,坐着杭黄高铁,一个半小时达到杭州,两个半小时到达上海。大交通,缩短了时空距离;一体化,让长三角宛如一个大家庭。

朋友,来吧!像走亲戚那样多走走,常回家看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