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魏谈诗(老魏读诗之樛木)

《樛木》这首诗,典型的《诗经》写法,三段式反复咏唱,学名叫“复沓”,其特点是每段格式高度一致,每句字数大体一样,句子基本都是在重复,只有少数几个字的变化。但是也正是这几个字,赋予诗歌丰富的寓意和无穷的想象空间。这种格式,节奏感极强,最适合击掌相和,反复吟唱,有点像现在部队出操时唱的进行曲,《桃夭》《木瓜》《无衣》等,都是如此。

理解这样的诗,关键就是其中那几个变化的字。具体到《樛木》,一是“累之”“荒之”“萦之”,这里面的“累”“荒”“萦”都是描写藤的一种生长状态。累:《说文》一曰大索也。本意为绳索,引申为捆绑、缠绕。荒:本意为荒芜,杂草丛生,此处引申为藤蔓繁茂将大树遮掩。萦:《广韵》绕也。回旋缠绕,萦绕。

老魏谈诗(老魏读诗之樛木)(1)

再是“绥之”“将之”“成之”里面的“绥”“将”“成”,这三个字是对“福履”的一种强化。“福履”历来被解释为“福禄”,“履”通“禄”,虽然觉得怪怪的,但是我也没有找到更合理的解释,总之就是富贵罢了。绥:此处读二声suí,绞丝旁代表绳索,“妥”表示稳妥,本意是古代为了方便上车用手拉的绳套,类似于现在汽车上的抓手,是为了上车人的安全和稳当,所以引申为安定、稳定、安抚、安心。《论语》记载,孔子坐车的时候“升车,必正立,执绥。”意思就是先端端正正站好,然后抓住扶手。将:扶助,帮助,《木兰辞》有“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成:《说文》就也,《广韵》毕也,功卒业就谓之成。所以是完成、实现的意思。这三个字都是使动用法,使之如何如何。

此外,关于首句“南有樛木”的“南”,一般都解释为南方、南面、南边,我的理解有所不同。抒情诗不像叙事诗,时间地点人物都要交代的清清楚楚,而更多的是模糊处理。按照我国传统的阴阳观,山的南面为阳,男人也为阳,所以我理解此处的“南”是指山的阳坡。

还有一句“乐只君子”,“乐”读lè,快乐。“只”是个过渡音,就好比“山丹丹那个花开呦红艳艳”里面的“那个”。问题是,是这里的“君子”快乐呢还是“藤”代表的女子快乐呢?站在这是女子赞美心中所爱男子的角度,一定是男子使女子快乐。

这就又说到了写这首诗到底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按过去最正统的说法,还是延续前面三首,说这首诗是在歌颂后妃宽宏大度没有嫉妒心,接受并且善待其他的宾妃,所以那些宾妃发自内心的感激,把后妃比作“樛木”,自己比作“葛藟”,这是多么的不靠谱啊,也亏他们想的出来!

此外还有说这是在歌颂“君子”乐于助人的德行,这也是典型的儒家说教派观点,我们还是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

我觉得说这是与《桃夭》一样的婚庆专用诗歌,有一定的道理。《桃夭》是接亲时在女方家里唱的,用来夸赞新娘漂亮旺夫,《樛木》是迎亲回到男方家里时唱的,赞美新郎的气质品行,祝福新郎新娘夫妻和美,生活美好幸福。

无论如何,这就是描写男女你情我爱的诗,并且从此,藤缠树成为执着爱情的标志性意象,不仅是众多文人骚客诗中常有之意,还演绎出无数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位列我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首的潘安,曾经为自己早亡的好友任子咸之妻、同时也是潘安的姨母写过一篇《寡妇赋》(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篇赋名字俗,内容也就俗了,潘安不仅貌美,更是大才子,只不过他的美貌名气太大,盖过了他的才气,《寡妇赋》真的是一篇声情并茂的美文啊)里面就说“顾葛藟之蔓延兮,托微茎于樛木。”李白也有一首《紫藤树》:“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老魏谈诗(老魏读诗之樛木)(2)

爱情最好的姿势就是:

做一根幸福的藤,有一棵大树可以攀援依靠。

做一棵幸福的树,有一根青藤可以相伴终老。

雨来了,大树为藤遮挡。

风来了,藤儿为树舞蹈。

最甜的爱情,就是这样相互缠绕。

最大的幸福,就是这样相拥相抱。

最美的浪漫,就是这样一起变老。

老魏谈诗(老魏读诗之樛木)(3)

魏译《樛木》:

南有樛(jiū)木,/阳坡的大树啊弯下了腰

葛藟(lěi)累之。/方便那藤儿来拴劳

乐只君子,/快乐的人儿啊多么好

福履绥之。/大福大贵少不了

南有樛木,/南边的大树啊弯下了腰

葛藟荒之。/方便那藤儿来拥抱

乐只君子,/快乐的人儿啊多么好

福履将之。/大富大贵为我找

南有樛木,/南边的大树啊弯下了腰

葛藟萦之。/方便那藤儿来环绕

乐只君子,/快乐的人儿啊多么好

福履成之。/大富大贵就来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