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最稀有的农具 关注湘东老式农具

湘西最稀有的农具 关注湘东老式农具(1)

天元区农耕文化物品展

株洲日报8月28日讯(罗玉珍/文)走进“天元区农耕文化物品展”,迎面而来的是大量旧式农具散发的浓厚的乡土气息。

据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彭水明说,这个展览是全免费的,目的是“让孩子可窥见地域民俗历史,老人可品味怀旧乡愁,更重要的是净化心灵,在都市的喧哗中展现一片碧水蓝天,豆棚瓜架的画境。”

为了这次展出,志愿者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到株洲附近或乡下的农人家借用和征集了150余件农具。

农具中很多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比如碓臼,有些人甚至不会读这两个字。展览中还有斗笠、镰刀、斧头、耙头,土车、禾架子、风车、大箥子、坯耙、浪耙、犁,石墩、铁骨车轮等。

志愿者易伟仁说,“每当看到这些农具,我脑海里闪现了我父亲在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场面,那些蓑衣,犁耙,锄头,镰刀,都依依闪现出来。它们就像粮食一样亲切而朴实。”

农耕文化物品展,勾起了我对湘东农具的一些记忆与遐想。

湘西最稀有的农具 关注湘东老式农具(2)

炎帝

炎帝神农氏,农耕文化始祖

农耕时代,男耕女织。

说到农耕文化和农具,无论如何也无法绕开一个重要的人物:炎帝。地处株洲炎陵县的炎帝陵对株洲人来说是相当熟悉的,不仅如此,炎陵的炎帝陵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目光。

我曾去过炎帝陵无数次,炎帝陵作为株洲炎陵最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他们不仅是来炎陵领略美丽的风光,更是来领略古老的炎帝文化,从中追溯和体验炎帝神农氏为后代留下的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炎帝神农氏作为农耕文化的始祖,被后人尊称为“五谷帝先”,他发明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被称为“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在炎帝之前的时代,先民们不知耕种,不知米谷是重要的食物,只知采摘各种草木果实以裹腹。是炎帝独具慧眼,首倡种谷,带领先民告别了漫长的蛮荒生活,跨过了通向文明时代的门槛。

上次去炎帝陵是春季,庄严的炎帝陵在春风中多出了一些明媚,我依然像往常一样在大殿待了很久,那里有高大的炎帝石像,拿着谷物的炎帝面目慈祥,仿佛在田野中观看自己庄稼的朴实农人,但是从他的眼睛和大气的神情中可以看到更多作为部落首领和非凡的人物的智慧。大殿的墙壁上刻着炎帝那个时代教民耕作的场景。有各种谷物,简单的农具,还有先人捕猎和栽种的场面。

走近湘东,认识农具

湘东株洲,是中国农耕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湘东地区耕作业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马铃薯、土豆、洋芋、红薯)、豆类、油料、棉花、麻类、烟草、蔬菜、水果、茶。”(摘自陈立人《湘东界说》)

湘东地区,其主要农具与南方整体农耕农具分布和使用情况大致相同,主要为木制品、竹篾制品、石制品、陶制品、铁制品。用于晾晒,舂打,盛放物品,遮风避雨,运送货物,筛选谷粒。

这里的农具大致有:犁耙、谷箩、米筛、毛栏、石磨、米斗、秧盆、水缸、摇篮、背篓、打谷机、木饭桶、锄头、竹扫帚、木锹、铁锹、推板、木杈、花靶子、塘扒、料刀、插刀、游沟锹、开沟锹、铁壶、簸箕、簸箩、草帽、焙衣籠、板车、斗笠、蓑衣、柴刀、镰刀、斧头、耙头、青瓦、石灰坛子、瓦坯桶、菜坛子、土车、禾架子、风车、大箥子、坯耙、浪耙、犁、石墩、铁骨车轮、石磨、斗、铁耙子、架子车、鱼篓织布机、线坠子、煤油灯、蜡烛台等,有些农具的称呼少数人没听过,也许在家乡能用方言土语说出来,但用普通话却未必能,只能通过方言谐音读出来。因为地域或方言的差异,很多名称相同的农具模样会不太相同但用途差不多,也有模样和用途一样的农具在名称上不一样。

种种农具,各有所用

湘西最稀有的农具 关注湘东老式农具(3)

农具

1.耕作工具

耕作整地工具用于翻田,松土,平整田地等作业。或在耕作过程中将会用到的协助品。翻田一般需要使用耕畜牵引。

我很小就跟着父亲下地干活,犁耙,锄头这一类工具对我来说太熟悉了!那时我家养了一头大黑牛,这几乎是贫穷家庭里除人之外最重要的劳力了,我家种了好几亩地,每年两季,分早稻和晚稻,每到春来播种的时候,父亲就牵着大黑牛扛着犁耙到水田里去犁田。这样的场景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我到过的其他湘东地区所使用的也大致如此,虽然现在科技发达,很多人用了机器,但大多数还是用传统的坯耙,浪耙,犁等农具。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这套耕作体系在宋代已经形成。湘东地区的犁主要由弯樟和槠树根制成,朴实耐用,

除了这些大件的农具,还有锄头、镰刀、木杈、木锹、柴刀。而在耕作过程中将要用到的也有诸多,比如秧盆、推板、草帽,下雨天要用到的斗笠和蓑衣。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犁,耙。

湘西最稀有的农具 关注湘东老式农具(4)

蓑衣

2.收获工具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年的暑假都需要经历 “双抢”。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参与家里的双抢,那真的是个抢时间的战争,我们需要将稻谷收割,还要将收割后的田野打理好,重新种上晚稻。这个收割的过程是最重要也最繁琐的。要割稻子,打谷,装袋,晒谷子,去杂物。这些过程中要用到镰刀、打谷机、谷箩、风车等收获工具。

主要的收获工具包括收割、 脱粒、 清选用具。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茎杆的镰刀、短镢等。脱粒工具就是打谷机,清选工具以 簸箕、木扬锨、米筛,风车为主,另外有用来除草、间苗、培土作业,分为旱地除草工具和水田除草工具两类。“铁锄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时期开始使用。”还有土车、架子车、柴刀、镰刀、斧头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打谷机。

我还记得那时我特别懂事,为了能让父母少吃点苦,小小年纪就卖力干活,那时用的是人力打谷机,我个子才比打谷机高一点点,就站到打谷机前卖力地踩,踩得打谷机里面的轮子飞快旋转,割稻子晒谷子也都会,常常被人夸能干。

湘西最稀有的农具 关注湘东老式农具(5)

谷箩,又叫箩筐

3.盛放工具

我的四爷会做很多农具,比如盛放谷子用的谷箩,还有竹筐、米斗、背篓、簸箩。他真是个高明的木匠。

小时候我每天放学之后都要回家放牛,将牛赶上山坡,就坐到四爷家的禾坪上看他制作各种农具,有竹片做的,木头做的,都很精致耐用。那时我没见过什么世面,甚至不知道世上有大型收割机,我以为全世界都是用四爷做的这种农具,他们那么朴素耐用,刚做出来的甚至还有着竹和木的香气。我觉得四爷太能干了!他常常将自己做好的农具拿到集市上去卖。

在乡下,用来盛放农作物或粮食以及用来晾晒粮食的农具比较多,如谷箩、毛栏、米斗、秧盆、水缸、摇篮、背篓、焙衣笼、铁壶、簸箩、石灰坛子、瓦坯桶、菜坛子、大箥子、最具有代表性的用来烘焙湿衣服的焙衣笼,还有谷箩,谷箩由竹篾做成,种田的人当然少不了谷箩。一般都由村里懂得竹篾制品的师傅制作,我们常常能在乡下的集市上看到有老人在卖谷箩,与谷箩相似的盛放农作物的工具还有竹篓,竹筐,大箥子,多为篾制品,另外有陶制品,如泡菜坛子,铁制品有铁壶,铁桶,还有木制品,比如木桶,木箱。

现在我的四爷老了,眼睛没以前明亮,不像过去常常做农具了,但是他还会做些小玩意儿,比如小竹篮,秋收之后他还会拿着他的竹篮到田野里拾稻穗呢!

湘西最稀有的农具 关注湘东老式农具(6)

4.加工工具

我很佩服人类的智慧,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要加工粮食是需要智慧的。小时候我总不知道碗里美味的米果和煎饼是怎么做出来的,我最爱吃奶奶做的豆粉和妈妈做的豆腐,都那么香,那么营养。

人们刚开始学会用石、木、竹等物品制作成方便粮食精制的加工工具,虽然不乏粗糙和笨拙,但总算方便了许多,流传到现在,在株洲的湘东地区,这些朴素的农具依然沿用至今。

加工工具包括粮食加工工具和棉花加工工具以及用来碾碎和筛选粮食等农作物的工具。 粮食加工工具从远古的杵臼、石磨盘发展而来,汉代出现了杵臼的变化形式踏碓,石磨盘则改进为 磨,砻,流传到现在,湘东地区主要的加工工具有石磨,碓臼。

“碓臼,是农耕时代我国劳动人民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在生活用具中,碓臼是最简单耐用的东西。它分碓窝和碓锥两部分。碓窝是在一块方形的大青石中间由石匠雕凿出的一个圆窝,有40厘米来深,上粗下细,非常光滑;是由一坨长形青石所制,也是上粗下细,下端非常光滑,其整个要比窝小一圈,为的是舂东西时不碰手。碓窝凿有若干斜凹槽,碓锥凿有若干斜凸槽,以便提高功效。碓臼的功用一般是用来舂数量不大的糙米、杂粮、米粉和面粉,还兼带着打糍粑。碓臼并非家家户户都有,一般一个村就只有几个,附近的农人都将它拿来舂炒熟的大米或干辣椒等等。”

湘西最稀有的农具 关注湘东老式农具(7)

木梨

5.运输工具

在我印象中,那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里没什么值钱的先进运输工具,似乎唯一可靠的运输工具就是男人的肩膀。

那些父亲挑着担子,扛着谷袋子,和母亲抬着打谷机的场面永远也无法忘记。不仅是炎陵县,在整个湘东地区似乎存在诸多交通不便的山清水秀的小乡村,在林间小路或者蜿蜒的小路上,我们常常能看到男人们用自己的肩膀充当了运输工具。

虽然现在湘东地区的农人所使用的农耕运输工具已经开始向机械化发展,比如拖拉机,三轮车,但很多乡村的道路还是不够便利,加上很多稻田在山坡之上,阡陌之间没有宽广的大路,要用车运输是不容易的,箩筐向来是农人们常用的运输工具。担、筐、驮具、板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担筐主要在偏远山区或运输量较小时使用,板车运载量较大,适宜在交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

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扛稻谷了,我不能挑担,父亲就用谷袋装上一些,我扛在背上背回家。

【记者手记】

农具里的农耕文化和乡愁

也许再过几十年上百年之后,我们现在所认识和熟知的农具再也看不到了,就如那些遥远而神秘的古村落,那些美丽的原生态的大自然,被先进的人工改造得面目全非或完全替代。这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那些远方归来的游子,那些靠着这些朴素的农具辛苦劳作一生的农人,面对那些改变或消失的充满感情的熟悉亲切的事物,将会有怎样的感想?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承载农耕文化重要历史的农具急切需要得到重视。哪怕为了高效率的农业生产而远离那些农具,也不该在意识形态和情怀上疏远它们,因为他们曾陪伴一代甚至几代人在土地里摸爬滚打一辈子,那里包含了无数血泪和汗水的历史,乡村里田野里朴素温情的辛勤耕作的故事,老一辈祖先辛苦奋斗白手起家面向黄土背朝天的不容忘却!

看到这些称得上古老的农具,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从远古走来一路艰辛的深耕细作天道酬勤的画面。这种艰苦奋斗勤奋朴素的伟大传统值得每个中华民族的人民学习。

木头会朽,工具会朽,但农具里的历史和精神永远不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