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为什么不救自己的族人(一个已经成家的王二代)

佛陀传》如此说:"那时候,沙罗双树虽非开花时节却鲜花盛开,这是为了供养如来而降注如来之体,又有曼陀罗花降自虚空,这是为了供养如来而降注如来之体"。

释迦牟尼为什么不救自己的族人(一个已经成家的王二代)(1)


相信大部分人对于佛祖如来最初的印象基本上来自于咱们国家由四大名著改编来的《西游记》,但如果问你释迦摩尼是谁,可能一时半会儿有点懵。其实西游记中的如来,就是佛教的创始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董事长,在现实中是有原型的。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6年,卒于公元前486年。于乔达摩属于刹帝利种姓,而悉达多则是南亚次大陆北部的一个叫迦毗罗卫城(此城在现在的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

“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隐修的圣哲”。“释迦”为当时的王族名,意为“能仁”,“牟尼”意为“寂默”。合起来意为“能仁寂默”,也可以译为“释迦族的寂默的贤人”。

所以,释迦摩尼其实是个王子,比官二代富二代什么的强了不知多少倍。这就有人要问了,好好的一个王子不当,非要跑去过着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日子干嘛?这就不懂了吧,人这思想格局就不一样,不然怎么会是一教开山祖师呢。

释迦牟尼为什么不救自己的族人(一个已经成家的王二代)(2)


放弃一切,决定潜修

相传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45岁时才怀胎,并且释迦牟尼出生7天以后,摩耶夫人就死了。他由姨母波波提抚养长大,从小喜爱学习,聪颖过人,过目成诵,不管是文还是武他都能样样精通。因此他的父亲非常高兴,以为释迦牟尼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便决定以后把王位传给他,并希望他能光宗耀祖,成为一个“转轮王”一统一天下的大王。

释迦牟尼16岁时,和拘利城公主耶输陀罗结婚,一年以后,有了一个儿子,名叫罗罗。这一时期,释迦牟尼过着奢侈和舒适的生活。然而,释迦牟尼并不喜欢权势。他满脑子想的全是人世间种种不平的现象为什么全印度要把人分四等呢?为什么白人要统治其他肤色的人?为什么混血儿是人人唾弃的贱民?

有一天,他乘车出游,看见田野里的农民正在烈日下种地。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汗流浃背,流露出又饿、又渴、又困、又累的神情。那头老耕牛正在地里劳动,疲惫不堪,软弱无力,但是他前面有人拉穿在它鼻子里的绳索,后面还有人用鞭子狠狠地抽打。老牛痛苦地摇晃着双角,气喘吁吁地拉着犁头,犁头插入很深的泥土,慢慢地向前移动。当他看到这种情形时,不知不觉地喊出一句话:“苦啊!”

以后,他看到了老人、残废者、死人,由此而体会到了人生的痛苦,他的内心翻腾着阵阵波澜:“人世间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怎样摆脱这种痛苦?”他读了许多书,也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他知道权力再大的国王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便决心放弃王位的继承权,出家修道。巨大的权势,豪华的生活,美丽的娇妻,可爱的儿子,都不能阻挡他出家的决心。

释迦牟尼为什么不救自己的族人(一个已经成家的王二代)(3)


苦心修炼,终成正道

29岁那年的12月8日深夜,释迦牟尼悄悄地骑马奔出都城,到了别国的森林里。他换掉王子的衣服,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老国王不见了自己的儿子,非常着急,派出了5个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他,可是他怎样都不肯回去,老国王也就由着他了。

往后的日子,他四处游历,去各地学习思想,探索了很多教派的教义,也吃了很多苦,甚至差点危及自己的生命,然而始终不得其法。有一天他看到了一棵菩提树,他决定就在这棵树下悟佛法,不顿悟不出关,简而言之就是要不成佛,要不就尘归尘土归土。有这种置之死而后生的无畏态度,终于在他35岁那年,当东方划过一颗最亮的星时,他大彻大悟,由此创立的佛教的基本教义。

其教义的核心有四点,分别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至于其意义,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查,这里就不做过多陈述。由此,他开始四处传教,在长达40年的传教期间,佛教慢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信徒,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头老百姓。

直到公元前485年,一生都在传教的他快80岁了,可能是知道大限将至,这年的2月15日,他来到一条河边,洗干净了身体,侧身而卧,枕着右手教导弟子们要将教义发扬下去,说完他就逝世了。

释迦牟尼为什么不救自己的族人(一个已经成家的王二代)(4)


功成身退,后人缅怀

为了纪念他,很多地方都修有侧卧的佛像,他的生日四月初八也被称为“络佛节”,他修道的那天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节”。传言他遗体火化后结成的若干个颗粒,被后世人称为“舍利”,有八个国王供奉了起来,而北京的佛牙塔也传闻有他的一颗牙齿。

从这个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也是凡人,并没有超越生死,尽管他已经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已经觉悟成佛,但依然还是跟普通人一样经历生老病死。

换句话说,真正的佛祖,即释迦牟尼佛,并不是后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位无所不能的神,恰恰相反,他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以认识了世间所有真相那样的目光,平静的看着世间的一切变化,并融入了这些变化。对于他来说,这些变化才是最真实的,甚至可以说,这些变化就是他自己。

释迦牟尼为什么不救自己的族人(一个已经成家的王二代)(5)

总结

圣人的思想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我们普通只能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操劳。思想的高度的不同,这恐怕才是人分三六九等的原因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