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教案(复习课教学设计气压带)

一、学习目标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二课时)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发现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或者以新颖的相关热点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或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季风环流的成因、风向、性质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因此,在地理学科大概念引领下,将本节复习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综合自然地理因素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2)从区域的视角,解释不同尺度下气候的形成过程;(3)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二、课前小测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第一课时)主要复习了气压带、风带的部分必备知识,通过复习学生初步了解了气压带、风带形成与气流的关系,受气流运动特征、气流性质的影响,也从时间的视角理解了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从空间的视角理解带状的气压带、风带到块状气压中心的形态变化,进而从时间的视角理解气压中心强弱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大概念时空视角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加深对气压带、风带相关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主要复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鉴于气压带、风带知识点多且联系紧密,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全面复习的气压带、风带的相关知识为铺垫,设计了课前小测,进行相关知识的达成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气压带的基本概况(气压带的名称、分布规律、成因、气流运动、气流性质);(2)风带的基本概况(风带的名称、气流运动和气流性质);(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及规律;(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带状的气压带被切断,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5)海陆分布对风带的影响(带状风带被切断,形成季风,如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通过回顾季风的风向、源地、成因以及性质的相关知识,理解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水汽稀少;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水汽丰沛,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节所学内容。

从降低难度和节省时间的角度,课前小测的五个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学生用时8分钟左右就可完成。课前及时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梳理并掌握必备基础知识,进而强化学生对气压带、风带形成与气流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必备知识]—自主探究

以一幅标注经度并可以清晰判读各类气候分布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图略)展开具体内容教学。在这幅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标注出亚洲的温带季风气候(甲)、亚热带季风气候(乙)、热带季风气候(丙), 为后面题目的设置提供图表信息。本环节主要从单一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两部分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教案(复习课教学设计气压带)(1)

自主探究1:单一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1)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所学知识,说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2)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所学知识,说出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小结:单一的气压带、风带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气候特征,降水季节差异___(大/小)。

选取典型实例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以及西风带设置探究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归纳得出结论。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第1、2小题提供答题表格,有效节省了学生答题时间,并为环节二合作探究相关题目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节省时间。通过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处理,锻炼了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同时得出结论:单一的气压带、风带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气候特征,降水的季节差异小。

承转: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形成有怎样的作用?下面给大家10分钟完成[必备知识]—自主探究2的相关内容。

自主探究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在地球上出现了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独特的气候区域。图分别示意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1)和欧洲、非洲局部某时刻气压场分布(图2)。

(1)据图2“欧洲、非洲局部某时刻气压场分布”图,判断此刻北半球所处的季节是夏季还是冬季,并说明判断理由。

(2)据图文材料说出P、N两地气候类型,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归纳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3)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所学知识,推测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会影响分布图中哪地(甲、乙、丙)气候的形成,并归纳其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小结: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气候特征,气候季节差异_____(大/小)。

结合典型区域,提供充足图文材料,设置问题链,探究典型实例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以及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归纳得出结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气候特征,气候季节差异大。通过自主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材料、图表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符合地理科考能力为重的理念。

承转:从全球尺度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影响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在具体的情境中会怎么考察呢?下面大家做一下[提升素养]—合作探究1,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善答案,限时8分钟,过会找同学来回答。

环节二:[提升素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主要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的能力,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出现的问题。以同样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2的探究活动:局部小尺度的区域,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环节三:本节知识梳理

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教案(复习课教学设计气压带)(2)

以简单明了的思维框架,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形成本节课的地理学科大概念:气流的运动特征和气流的性质是气候形成分析的关键。选取关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经典高考题、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本节课在地理学科大概念理念的引领下进行教学设计,步步引导学生形成思维模式:气压带、风带,海陆位置、下垫面等影响和改变气流的运动、性质,进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学生全程积极参与,提高了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效果显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