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祠堂全国线路图(薛城沈家园村与沈氏宗谱)

薛城区临城街道北二社区的沈家园村是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村落。2012年,为顺应新时期市政府的统一规划要求,沈家园村进行了拆迁,只留下了一片痕迹。这片土地养育了繁衍生息世传六十多代的沈家园族人,它是先祖留下的根,是鲁南地区沈氏家族的发源地。

十九世纪初,二三十年代,沈家园村位于临城城墙外西侧,相隔一条护城河,村子大约有两个足球场的面积大小。住有族人15户,2户外姓人家。村子的东北部以沈善锦沈善义祖居地为主,其大门向北,门前有一个打麦场;共有房屋:北屋四间,其中一间过道;西屋一间,灶房用;南屋三间是寝室及粮仓;三间东屋是养牛和草料房。全部房屋为土墙草房。东南部以沈善清沈善奎祖居地为主,其大门向东、南两个方向;南部沈善斌祖居地,大门向南,门前也有一片打麦场;西北部以沈善言、沈善林祖居地为主,大门向西,门前也有一个打麦场;西南部有沈善雨祖居地,大门向南,门前有一座宅院,加工制作粉皮;中间还住着几户同族人家。西北住有刘姓、赵姓两户人家,后来赵姓人家搬出,田姓人家迁入。生活在沈家园的人们大多以耕种土地为主要营生,种植农作物和蔬菜。还有部分族人擅长当地的木工手艺,其它也有个别经商做小生意的。沈姓和洪洼之洪姓在临城并称沈洪二家。后其子孙繁昌,大都迁往鲁南多村散居,而沈园老家依然是十余户之小村。庄近人祖庙,其为主要施主,曾有沈姓善主捐资修庙,碑立于庙门左侧。

枣庄境内的沈家族人偶遇都倍感亲切,相见后却不知怎样称谓,叙谈后班辈差异较明显,难以串联到一脉一系,只能握手道别。节假日回到薛城区沈家园村探望健在老人时,族人相见后围在一起心情非常激动,叙家常时有长辈就提出:多年以来家族兴旺,人才辈出,世代相传,但对姓源祖籍和枣庄境内还有同姓分布在何方不甚了解,希望有个寻根问祖的明细册子。1993年,薛城区常庄建筑公司经理沈道文也常常深感族门无谱的压力,多次向薛城区沈家园村长辈们提出在枣庄市境内寻根问祖延续族谱的动议。

据史料记载在鲁南这片土地上,沈氏族人已生存了一千三百年以上。只因近半个世纪的战乱不断,族人迁徙分散,家族宗谱失落多年。解放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发展经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稳定,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因此续写家谱的事情被众多族人又提了出来。

宗族家谱的延续,这一古老传统始终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有宗族相互依靠就能形成团结的力量抵御风险,就能聚集战胜自然灾害的正能量。家族是一姓大家庭,宗法门第好似一棵繁茂的千年古树,各枝各脉突显,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分散居住在枣庄境内的沈氏族人就是树的枝干,脉络清晰可辨。天下沈姓是一家,沈无二沈,在每位族人的生命之躯都传承着先祖的烙印,薛城区沈家园族人们爱家爱族宗法观念强烈,传承沈姓家族传统文化血脉是责无旁贷的重任。

关于沈姓的渊源,沈姓作为中国姓氏的一种,源于春秋时代。通过查询我国姓氏历史书籍《元和姓纂》有这样的记载:周文王第十子聃“食采于沈”固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也。聃因地而得姓,当时的沈国地址,大致在河南省汝南东南、安徽省阜阳西北一带,在《左传》中有记载《沈亭》汝南平舆县北一说。而源于河南的沈氏,其家族的南迁,早在东汉顺帝时就已开始了。据说,最先南迁的始祖是沈荣昌,沈氏一族在苏州传了11代之后,又迁至武康(现今浙江省)居住。传到第34代沈启蒙的时候,跟随宋朝皇亲南下,移居福建的建宁,其儿子沈二郎、沈三郎分别搬至漳州和汀州,之后又迁入广东的潮州。在《上海沈姓》、《百姓宗祠》中记载:东汉中期,沈姓从河南、安徽大举迁徙异地。自此,迁徙到山东省枣庄市的沈姓先祖,只因无文字详实记载而无法求证。

明代万历年间就有人提出“邑之有志,即国之有史;家之有谱,不谱之家无统;不史之国。何征。”谱牒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一个家族兴衰的体现。谱牒纵向向上可追溯先祖向下延伸子子孙孙,横向可扩展的各个支系分支,有了它家族有根可寻有脉可承,明晰了世代各家的宗源。魏晋朝以后,太平盛世,谱牒广为流行。明昭穆是寻根问祖的科学教科书,家族的宗派字幕脉线是谱牒的中心内容,谱牒中家风家教家训是治家的格言,让它能够融入族人的心中,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是著谱者共同的期盼和目的。

续写沈氏家谱的意义就在于留住家族传统文化的血脉,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家族特点:一是传世功能。先祖先辈的起源,后辈传代的过程,如果沈氏家谱能以文字纪实的方式叙述下来,这对以后家族的传承都是非常宝贵的遗产。二是实用性功能。作为家族发展的历史文献资料,详细记载祖祖辈辈昭穆班辈,各支各系脉络,房分清晰,一脉相承,记载极易可辨。三是家风家训继承功能。家族的族规族纪是整个家族育人成才的教科书,亲和力强,能够凝聚族人,人心相通,一家有难八方支援,加强信息交流,近者做到喜相逢丧相送,形成邻里之间互帮互济的融洽氛围。

家谱是一宗一族的大型户口本。是一世一地宗族盛衰枯荣的写照,它是几代族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世代子孙引以为豪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更是维系整个家族千秋万代的传世佳作。一个家族各个支脉的成立,及其不断发展延续壮大的过程,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代代相传代代相守,它是需要族人们不断努力不断完善的工作。

怎样续写家谱才能够实现留住沈氏家族传统文化血脉呢?

1995年11月26日,在沈道文的办公室里,薛城区沈家园族人代表们召开了关于沈氏家谱筹备工作座谈会。当时参加会议的成员们积极踊跃,通过这次会议大家思想认识高度统一,经过商议提出要调研看看枣庄五区一市的沈姓有多少,摸摸底心里有数再做决定。有沈善义、沈道琛、沈道文、沈道生驱车去了解枣庄市境内的沈姓家族分布情况,到过滕州市三里河、石湾、沈井、鹿井、山亭区的寺沟、沈庄、后伏、老古泉,以及峄城区、台儿庄区等地方进行寻访排查和宣传发动。记得在老古泉村调查走访时,有一位老人说,续写家谱都支持,但是交几次钱都没见着,今天你们是不是又缺烟酒钱了?还有的族人说你们有上几辈的家谱吗?有古文资料吗?没有这些著谱是办不成的,就算了吧。面对这样那样的疑虑,看得出他们的内心是有期盼的,只是对没有兑现的的事情有点失落伤感罢了。我们一行人经过反复的解释说服,大家心事相同,很是支持配合。这时我们深感做好著谱这件事情的责任之大,任务之重,困难之多,幸好有众族人的殷切期盼,才更加坚定了我们一定要做好这件事情的信心。

调查工作的开展也标志着续写家谱这件事情开始启动,经过先前对市区范围内的沈姓初步调查和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的多方调研,了解到枣庄市境内沈姓家族的大致分布情况,沈姓家族分布广,各区(市)都有,多依各自的村落为团体,自立辈分,各成一体。1995年12月10日,著谱筹备委员会决定在薛城区常庄建筑公司召开枣庄市沈氏家族代表大会。会上,代表们热情高涨,积极发言,会议最后通过了五项决议:

一是统一思想创立统一的沈氏家族家谱。枣庄市境内到会的五区一市代表一致同意,将各自的族谱化分散为整体,统一编成一部沈氏家族宗谱。这样才能够使枣庄市沈姓统为一家。

二是确定著谱领导班子,成立枣庄市沈氏家谱著谱委员会。确定枣庄五区一市的著谱分会,各分会分别选出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以及其委员会和业务班子成员。

三是提出各分会明确责任和任务。按照著谱委员会的要求进行各自区域内的走访调查,理清房分、支系的排序,比如其原始谱牒的内容、碑文和文字记载资料等,调查清楚住址、人口情况,认真地登记造册工作。

四是做好对枣庄市境内的沈氏族人印发宣传资料。为了将著谱工作做得更加深入细致,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沈姓族人的支持和认可,发动宣传工作随即展开。

五是针对沈氏家族家谱的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各个分会成员对具体调查的区域范围、填写的规格式样,以及发动宣传募集筹资等事项都做了详细规定。

这次会议选出了枣庄市沈氏著谱委员会成员41人。五区一市分别组成分会成员。共83人。

薛氏祠堂全国线路图(薛城沈家园村与沈氏宗谱)(1)

薛氏祠堂全国线路图(薛城沈家园村与沈氏宗谱)(2)

有了任务就有了压力,有了压力就要有动力。压力是什么?当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正是国家实行经济改革的初始阶段,经济刚刚开始复苏,族人家境不太宽裕,只能解决家人的基本温饱,捐助的资金匮乏,缺少财力大力支持;撰写家谱的成员没有年长学者指导,缺少有经验人的培训,做这样繁杂事情没有经验,撰出的家谱族人能否满意等等。面对困难,矛盾重重,就好像点着的一堆干柴被卷入到没有硝烟的烽火中一样。战士上了战场只有前进没有退路,说出的话就要兑现。动力是什么?动力来自沈氏族人齐心协力的激励和支持,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共同面对挑战。

著谱任务分配到各个分会,各分会成员更是肩挑责任不敢懈怠,不辞劳苦来回奔波。既要电话联系,又要亲自到户调查核实采集信息;既要细心有内心,又要做到广泛深入,细致不遗漏不出差错。各成员是无偿地利用业余时间做调查统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资金补贴往往还要自掏腰包添补,再苦再累没有抱怨没有停歇。沈氏家谱著谱委员会多次组织会议,汇总各方信息,反复与各个分会负责人进行协调沟通联系,及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经过各个分会负责人在各自辖区所付出的艰辛汗水,把采集道德各自家族族人生活迁移过程的大量信息,各支各系班辈族人明细登记,各驻地村史记录、碑文图片等有价值的资料都进行了汇总,分类逐一整理归纳,最终提交著谱委员会。

沈氏家族著谱委员会的办公地点也是几经变动没有固定场所,著谱委员会刚开始的工作是由薛城区常庄建筑公司经理沈道文积极提供办公场所,提供自家车辆,并且自掏腰包招待著谱往来人员,付出许多努力。后在薛城区沈家园沈道海家里、滕州市郊区三里河村等。当时著谱这件事情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做,本着对沈氏族人的高度负责,没经验就虚心学习,到新华书店买书学习,到枣庄市图书馆、枣庄市史志办公室借阅查询资料,学习了《曹氏家谱》、沈怀义《家族族谱》的排版式样。

1996年3月著谱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集体商议确定著谱的具体排列顺序,格式内容,布局要求,排版制作,初稿定样。首先,确定谱册名称,各支各脉以其久居驻地名称为立名标准。其次将枣庄境内各地分布的沈姓族谱归纳整理统一编续,原有班辈字幕从衍续六十二代开始调整同一班辈。薛城区公安分局原治安股长沈道琛利用工作之余,已动笔列出沈家园片区的明细支系脉络;沈庆玺、沈道玉在汇总各方信息后,草拟出新的班辈字幕。经集体讨论提出新的班辈字幕,应以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寓意深刻,立意新颖,字词押韵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为原则。最后,一致赞同确定40个新班辈字幕。从宗世代62代至101代,班辈字幕确定为:“开国俊伟业,春阁靖安良,亚泽惠秀运,勤永志富强,礼信纯正统,全建晋荣堂,繁衍万世久,贤孝立华昌”。这样一来就实现了枣庄市境内沈姓后人统一称谓,成为一宗一族大家庭。著谱委员会在充分尊重各成员的思想和意见后,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按照各自分工整理汇总成册。有资金才能印制成品,故在沈氏族人中发放了《告沈氏族人书》,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募集捐款,有沈氏族人的慷慨解囊鼎力支持,滕州市三里河沈贵珠全力负责《沈氏宗谱》的印制,编谱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薛氏祠堂全国线路图(薛城沈家园村与沈氏宗谱)(3)

1997年4月,枣庄市境内沈氏族人史无前例的《沈氏宗谱》正式出版,并且分发到沈氏族人的家中。撰写家谱这项工程大约有120多位族人参与组织调查统计,遍布五区一市的44个村庄,调查登记3800多户,沈姓族人13000多人。

薛氏祠堂全国线路图(薛城沈家园村与沈氏宗谱)(4)

“明春秋大义为族人立言”正是有了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勇气给了撰写谱委会成员们以激情和力量,用排除万难的行动感召沈氏族人凝聚智慧,叩开困惑之门,以慧眼妙笔勾画出创建沈氏宗谱的史话。“史剑鎏天下,谱牒化乾坤”,《沈氏宗谱》的问世,它是族门之福祉,也是宗祖宗亲血脉凝聚的依据,有谱可鉴,有规可循。家族谱牒是沈氏族人的根基,传至千秋万代而不湮灭。编著家谱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本文根据沈善义《往事回忆》部分内容整理编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