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浙江大学好吗(浙大同仁追忆金庸)

金庸在浙江大学好吗(浙大同仁追忆金庸)(1)

追思会现场。 童笑雨 摄

中新网杭州11月20日电(童笑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用笔谱写了一本本经典,也把自己镌刻进了浙江大学(下称“浙大”)同仁的心中。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于10月30日驾鹤西游。11月20日,“老东家”浙大在浙江杭州举办了“金庸先生”追思会。舒缓的音乐中,20多年来金庸与浙大师生相处的瞬间汇集成一张张照片,将曾与其在工作、生活上有过接触的同仁,拉回了那一段回忆中。

金庸与浙大结缘已久。在其94载生命中,曾分别受聘为原杭州大学和浙大名誉教授,并于1999年2月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首任院长。值此时,这个原本只印刷在小说封面上的名字,开始镌刻在一代又浙大人的心中。

浙大校长吴朝晖表示,金庸先生的一生,传递着一个时代的情怀。而值得每一个浙大人铭记的,是金庸先生担任人文学院院长期间,以自己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巨大的影响力,在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声誉提升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老先生知识渊博,在元明清历史和哲学历史上造诣颇深。邀请这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担任人文学院首任院长,是比较正确的选择。”浙大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庞学铨曾任浙大党委副书记,与金庸有过多次接触。

金庸在浙江大学好吗(浙大同仁追忆金庸)(2)

金庸。 张茵 摄

在他眼中,金庸不仅是知名的武侠小说家,还兼具社会活动家、思想家、报人等多重身份。同庞学铨一般,对金庸的学识赞叹不已的,还有时任该校人文学院副院长沈坚。

沈坚仍记得1999年10月自己与金庸见面,被他标准的法语震惊的场景。“我从事法国历史研究,但和金庸先生聊天谈及法国地名和人名时,他脱口而出的就是法语。那时,先生告诉我,他能读法语的小说。”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在之后的接触中,沈坚发现金庸还懂意大利语,甚至好几次看到他为了写一部中国通史,随身带着拉丁文的书籍翻阅。“先生说,搞懂中国文明的历史还不够,还要注重周边少数民族的作用。”

就这样,博学且好学的金庸让沈坚记了一辈子,也念了一辈子。他仍记得2012年和金庸最后一次道别时的场景:坐在轮椅上的金庸手掌温润、宽厚。临出门前,他挥着手,笑得像个孩童。

金庸的笑一如既往,拥有很强的感染性,用原浙大人文学院副院长盛晓明的话来说,即是其拥有赤子之心的表现。“他仿佛像个孩子,别人惹他生气了也不恼,反而是豁达、宽容地笑着。”浙大副校长罗卫东说,他的宽容源于对生活和世俗的透彻。“他是个高人,眼睛仿佛X光,能把人照得明明白白,所以才能包容性地对待所有人。”

浙大文科资深教授徐岱是金庸的忘年交,曾担任人文学院副院长。他说,金庸先生是一名非常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名充满智慧的善良长者。他带给浙大的,是无形的人文精神财富,也带动了浙大人文学科的发展。

“金庸先生受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的那段时光,是校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侠客’已逝,但金庸将永远伴随着学校的发展。”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如是说。

20年时光匆匆,固然带走了许多,但也让有些东西沉淀了下来。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大侠、一位深受广大师生爱戴的院长、一位侠骨柔情、重情重义的智者,这些关于金庸的记忆,在浙大必将不会轻易离去。(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