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见龙卸甲赵云誓死出征(三国之见龙卸甲)

导演: 李仁港,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三国之见龙卸甲赵云誓死出征?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三国之见龙卸甲赵云誓死出征(三国之见龙卸甲)

三国之见龙卸甲赵云誓死出征

导演: 李仁港

编剧: 李仁港 / 刘浩良 / 冯志强

主演: 刘德华 / 洪金宝 / 李美琪 / 吴建豪 / 濮存昕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动作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韩国 / 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8-04-03(中国大陆)

片长: 102 分钟

又名: 见龙卸甲 / Three Kingdoms: Resurrection of the Dragon

IMDb链接: tt0882978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不见得真实,而是我们继承了前人脑海中的那些幻想,英雄也绝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形容词,于是,我们在一个粉饰的背景中成长着,继续粉饰着自己的未来!但如果没有这些幻想,没有这些形容词,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很无味,笑谈的意思便是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笔者是听评书长大的一代,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至今还会萦绕在耳边,那是狡诈的悲情的英雄的年代,于是,笔者为那些壮志未酬而唏嘘,正是犯下了“看三国掉眼泪为古人担忧,多此一举”的臭毛病。但值得肯定的是,那是一个对英雄充满了幻想与崇拜的岁月。

赵云赵子龙无疑是《三国演义》中的大英雄,虽然其性情远不如关羽张扬,但常胜将军之号足以令笔者五体投地。《见龙卸甲》讲述的便是这位英雄的故事,但笔者多少有些失望,也许的确有种情怀在这里做祟使得笔者有失客观,但仅影片本身而言,也绝难令人信服,这是一部没有拳头的电影,柔软如阿斗!

许多影评中都谈及到了历史的问题,其实对于笔者来说,这绝对不够成电影失败的主要原因。笔者承认,三国的故事在华人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将里面的人物提拎出来付与一个新的故事无疑是难度巨大的,在许多人看来有篡改历史之嫌,但事实上所有的演义都是篡改出来的,毕竟真实世界中没有那么多的英雄,也没有那么多令人回味的事件。演义之所以受到百姓的追捧其原因就在于它的丰满,它故事当中暗藏的历史脉络。

当罗贯中的故事深入人心的时候,李仁港显得有些气力不足了,这就涉及到一个关健性的问题,历史是如何篡改的,就影片而言,可以说是如何演义的。

由于影片的主人公主是赵子龙,所以我们不妨抛开一些枝节而将目光集中的子龙的身上。《三国演义》中赵子龙的历史不细说,熟读三国的人比比皆是,但我们必须强调一点,即赵子龙最大的特点,常胜。

笔者认为,故事是可以重新架构的,但赵子龙的特点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的,因为在所有的笑谈中,历史是模糊不清的,但英雄人物的品质与特点却是极度清晰的。换句话说,浪花虽然淘尽英雄,但却无法滤掉英雄之魂,这不但是英雄的传奇,更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于是英雄之魂自然而然地便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人们心理的最基本的接受能力,如果突破了这个限度,很难想象华人观众是否能够接受这种篡改。

常胜是一个荡气回肠的名词,但很可惜,笔者在影片中却无法查觉到这种常胜精神的存在,至少影片在这方面的笔墨是少之又少。

赵子龙长坂坡一战成名,这也是确立其常胜将军的开端,导演截取这一段加入影片中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但很可惜,该段落拍得毫无章法可言,身陷敌军的赵子龙除了一味的逃亡看不出任何霸气所在。混战成为一种死拼,勇气虽然可嘉,但无助于将赵云的常胜确立起来,仿佛只是街头混混斗殴的扩大版,没有从容,亦没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说到这个段落没有任何章法还有一个问题是相当突出的,那便是单挑。在现实作战中,赵子龙是否有单挑的机会是很难判断的,但事实上,只有单挑才是赵子龙成名的原因所在,按小说中讲,赵子龙枪挑曹营五十多位上将,这是何等的功勋!但影片中却省略了这样的情节,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这也是造成这个段落混乱,张弛无度的原因所在。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我们便很难看到赵子龙的常胜之作,取而代之的是话外音的讲述,时光荏苒,转瞬之间,赵子龙已是两鬓斑白,这样的常胜将军如何能够让人信服呢!

于是,韩德的四个儿子适时的出现了,似乎为了告诉观众赵云尚能饭尔,但如此小足,即便武打场面干净利落,但也只能说赵子龙勇力尚在,仅此而已,依旧与常胜无关。那种报名便可震敌,一杆银枪如入无人之地的气概仍然没有丝毫的显现。

至于影片的最后,凤鸣山一役,赵子龙终于输了。常胜将军唯有此败,固然是影片的需要,但曹婴这样的女将令赵子龙应接不暇多少有些对英雄的挫败感。

此时我们回过头来考虑导演心中的赵子龙,似乎要力求将这个战神似的人物还原成一个凡人,于是便有了最后的败战,不但险些败在曹婴手下,更是全军覆没!

可以想象,败这个词在影片中应该具有何等的份量,但正如那句话一样,没有胜,何来败?当我们无法从影片中感知赵云的常胜,那么最后的失败便显得没有什么力度了。一个悲情的英雄并没有被有力地塑造出来,所以观众们还将继续着心目中的那个常胜的传奇。

笔者所见识到的版本仅有一个半小时,在这种情况下,赵云常胜似乎很难得到渲染,于是笔者在考虑一个问题,影片要以一种什么样的策略来塑造赵云这个人物呢?

故事从赵云参军一直讲述到战死沙场,这似乎构成了一个传记式的格局,但很显然,李仁港并没有这么大的野心,凤鸣山的两次战役成为了故事的主体,一战成名与一战荒冢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圆,轮回的宿命令赵云成为一个历史的悲剧人物,壮志未酬的同时也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道中的傀儡。

没有传记,也没有史诗,只是一胜一败,在同一个地点,不同的岁数,这便构成了影片的主体。这种对比本应该是极为强烈的,但正如前面所说,赵云这个人物并没有被导演完全立起来,他的胜利在救阿斗的段落中并没有过份的强调出来,所以这样的对比反而显得毫无力量,等于用一个庞大的失败去击碎那莽撞而侥幸的胜利是毫无戏剧性可言的。

当然,我们从这种对比中可以看出导演的一种历史观,是否成败转头空,一切都是笑谈,英雄如何,常胜如何,都免不了轮入宿命的左右。这种立意是很明显的,但由于对子龙塑造方面的失败,于是这样的立意便失去了其本应体显的荒谬性。

导演试图通过子龙这个人物来传达自己的一种历史观,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个本来应该十分宏大的命题却被导演在枝节末梢中所削弱了,于是便显得不伦不类。

如前所述,赵子龙的英雄事迹我们无法从影片中读解到,如果说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无法体显导演的立意,那么,子龙的友情与爱情无疑起到了对影片主题的干扰作用。

国不立何以为家!子龙的爱情成为一个空头的许诺,导演用几个镜头表现出了爱情的产生以及发展,最终到分离,但转灯这个道具却没有任何用途,子龙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个人家的存在,至少作为观众没有看到,那么,这段爱情在影片中又有什么意义呢?突兀游离成为这段爱情的最大毛病,它只是作为一个点而存在,并不够成线索,于是本来应该丰满了赵云形象被导演活生生地削弱了。

爱情是一个人个体存在的标志,当它丰满起来的时候,在历史的长河中,赵云的悲剧性便能产生更令人动容的效果,如果只是点到为止,不如不用。一段常山探亲,一段爱情的萌芽与导演的主题无关,与赵云也无关。显然,导演对这段爱情的处理是草率的,无论是演绎方式还是时长等问题。

影片中舍去了赵云与刘备之间的情谊,更多的是讲述赵云与罗平安之间的友谊。罗平安这个人物的出现是完全虚构的,这已经造成了观众接受起来的难度。但导演显然试图将这个线索当成影片的一条潜在的主线,事实上我们也的确看到了这条线索的存在,但它仅仅是线索,没有一丝生动的表现,也没有作用到赵云的身上。

当然,关于告密者一说似乎应到了罗平安的身上,从曹婴的那一眼中也许有这个暗示,但有些过于隐晦了,让观众无法真正领略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罗平安虽然嫉忌赵云,但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呢?人物没有能动性,只停留在口头之上,台词间所见到的嫉忌反而成为影片的毛病所在。友谊便这样不痛不痒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当初诸葛亮六出祁山,多次由于小人做祟而功败垂成。在影片中,罗平安如果真是告密者造成了赵云的战死沙场,那么影片反倒适时的迎合了导演的历史观,荒诞而滑稽的笑谈,只可惜这方面显然做得还是不够。

其实,作为一部娱乐大片,此片在音乐以及摄像方面都是相当不错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明显的查觉到导演李仁港的无奈。在这部影片中,历史的断论与赵云的传记成为两个脱节的主题,一方面导演试图通过赵子龙一胜一败两场大戏来表达一种后人所看到的历史观,而另一方面,导演又试图还原华人心目中这个常胜将军赵子龙的光辉形象,于是,这两个方面便产生了矛盾。做好了,影片无疑可以提升到两个档次,做不好影片则会沦为一部十三不靠的电影。

很遗憾,李仁港属于后者,不但对情节段落的取舍方面有失当之处,对细节的把握也没有达到充分表现的冲击力,于是,一部只是卸甲未曾见龙的影片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