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

前几天参加一饭局,餐后上来一道甜点,主人说是点睛之笔——芡实桂花甜汤。初看只是清汤寡水的一碗,里面泡着像是小莲子似的东西,上面浮着碎金似的细碎花瓣。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1)

芡实桂花甜汤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2)

芡实糖水(里面加了小圆子)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3)

旁边的瓶子里是糖桂花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4)

芡实炒虾仁

凑近了,闻到的是甜腻的桂花香,汤里一颗颗如洁白珍珠的,就是芡实了吧。舀一勺尝尝,桂花的清香与芡实的软糯交织在一起,满口都是温润的初秋风味。更奇妙的是,待汤稍凉一点,芡实又变得比较Q,劲道弹牙,像是在齿间跳舞。软糯和弹牙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口感,在一颗芡实上得到了完美的平衡。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5)

主人说这是南方的风物,芡实又叫“鸡头米”,名列水八仙(芡实、茭白、莲藕、水芹、慈菇、荸荠、莼菜、菱角)之首。水八仙的莲藕、菱角等,是时常吃到的,茭白、荸荠等,也偶一尝之,只有这芡实,确是我第一次吃到,果然是江南名物。

回来查植物志,芡为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为睡莲科芡属植物,故其圆形叶片浮于水面,不像荷叶那样擎在半空。叶片多皱,背面带紫色,叶脉、叶柄及花梗皆有硬刺。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6)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7)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8)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9)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10)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11)

夏季开紫红色花,萼片亦有刺。浆果球形,尖端突起,污紫红色,海绵质,外面密生硬刺,看上去像栗篷或是刺猬,芡别称“刺莲藕”,当是以其多刺而得名。种子球形,种皮黑色,剥去种皮,里面的种仁即芡实,富含淀粉,供食用、酿酒用;又可入药,功能补脾益肾、涩精。汉扬雄《方言》卷三:“䓈(yì)、芡,鸡头也。北燕谓之䓈,青、徐、淮、泗之间谓之芡,南楚、江、湘之间谓之鸡头,或谓之雁头,或谓之乌头。” 芡别名“鸡头莲”“鸡头荷”,宋苏颂《本草图经》:“其苞形类鸡、雁头,故有诸名。”原来芡的花蕾自水下钻出,于水面开花,授粉之后,花败结果,萼片慢慢合拢如鸡喙,膨大的果球外壳遍生毛刺,色呈紫红,活脱脱像只鸡头,故有此名。

至于“芡”之得名,《本草纲目》“芡实”条释为:“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取其可以救荒之意。又云:“芡茎三月生叶贴水,大于荷叶,皱纹如縠(hú,有皱纹的纱),蹙衄如沸,面青背紫,茎、叶皆有刺。其茎长至丈余,中亦有孔有丝,嫩者剥皮可食。五六月生紫花,花开向日结苞,外有青刺,如猬刺及栗球之形。花在苞顶,亦如鸡喙及猬喙。剥开内有斑驳软肉裹子,累累如珠玑。壳内白米,状如鱼目。深秋老时,泽农广收,烂取芡子,藏至囷石,以备歉荒。其根状如三棱,煮食如芋。”元王祯《农书》载:“鸡头作粉,食之甚妙,河北溏泺居人采之,舂去皮,捣为粉,蒸煠作饼,可以代粮。龚遂守渤海,劝民秋冬益蓄菱芡,盖谓能充饥也。”明朱橚《救荒本草》则称之为“鸡头实”:“一名芡,一名雁喙实,幽人谓之雁头。出雷泽,今处处有之,生泽中。叶大如荷而皱,背紫有刺,俗谓鸡头盘(按:指芡叶如硕大圆盘),花下结实,形类鸡头,故以名之。中有子,如皂荚子大,艾褐色,其近根茎(gěng,《玉篇》:‘芋茎也。’)嫩者名蔿(wěi,即芡茎),人采以为菜茹。实味甘,性平,无毒。救饥采嫩根茎煠食。实熟采实,剥仁食之。蒸过,烈日晒之,其皮即开,舂去皮,捣仁为粉,蒸煠作饼,皆可食。多食不益脾胃气,兼难消化。生食动风冷气,与小儿食不能长大,故驻年耳。”由此可见,芡是湖泽水乡非常重要的救荒粮,从“芡”之一字,可以看到中国几千年饥荒史的缩影。

芡称“鸡头”,故芡实又名“鸡头米”“鸡头肉”,唐冯贽《云仙杂记·时元亨炼真》:“明日便出如剥净鸡头肉者二三升许。”市场上,一斤芡实要一百多元,以前的救荒粮现在为什么卖的这么贵呢?这是因为芡实既难采,也更难剥。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12)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13)

芡的果球膨大后,重新沉入水中,收获时得从水中摸取,芡叶和果球都有刺,戴着手套也经常被扎。剥开果皮,里面像石榴似的包裹着数十粒圆润的种子,种皮坚厚且滑溜,剥取时右手拇指需戴一铁指刀(光用指甲剥,指甲会很疼的,人皆以为苦),对着中间一掐,再轻轻剥开,里面便是莹润白嫩的的芡实,新鲜的芡实很柔嫩,用力大了就成一包浆水了,所以剥芡实是一件很精细的活计。而且新鲜芡实常温下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氧化,变色变味,所以芡实最好当天摘当天剥当天吃,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你能买到吃到的芡实自然就价格昂贵了。

干鸡头米是怎么脱壳的(软温新剥鸡头肉)(14)

当然也可以晒干舂皮,得到的是“干芡实”,可以入药,可以熬粥或煲汤,但其口感与风味是无法与新鲜芡实相比的。干芡实磨成芡粉,做菜时如需调浓汁,就加一点芡粉,使汤汁变得浓稠而滑润,这称之为“勾芡”。现在一般多用其他淀粉来代替芡粉,但“勾芡”一词却一直延用下来。

因着“鸡头肉”这个名字,我又想起了一件糗事。当年读鲁迅先生的《忧“天乳”》一文:“今年广州在禁女学生束胸,违者罚洋五十元。报章称之曰‘天乳运动’。有人以不得樊增祥作命令为憾。公文上不见‘鸡头肉’等字样,盖殊不足以餍文人学士之心。”樊增祥是光绪进士,曾任江苏布政使,写过许多“艳体诗”,做官时所作的判牍,也很轻浮。“鸡头肉”的典故,则出自宋代刘斧《青琐高议》前集卷六《骊山记》:“一日,贵妃浴出,对镜匀面,裙腰褪,微露一乳,帝以指扪弄曰:‘吾有句,汝可对也。’乃指妃乳言曰:‘软温新剥鸡头肉。’妃未果对。禄山从旁曰:‘臣有对。’帝曰:‘可举之。’禄山曰:‘润滑初来塞上酥。’妃子曰:‘信是胡奴只识酥。’帝亦大笑。”当时颇为不解,或许像有人喜欢吃羊头肉、牛头肉一样,唐明皇喜欢吃鸡头肉?以鸡头肉的细腻来形容贵妃玉乳的肌理?现在才豁然开朗,原来是用芡实之莹润、白嫩、软弹来作比拟,果然是个“LSP”!“鸡头肉”亦成为女性乳房的代称。安禄山用“润滑初来塞上酥”比况那种不可描述之手感,则不免让人想入非非,故蒙学教材《幼学琼林》卷二《衣服》云:“王氏之眉贴花钿,被韦固之剑所刺;贵妃之乳服诃子,为禄山之爪所伤。”“韦固”即遇到月下老人系红绳的那位,其妻王氏幼时曾被他派人暗杀,刺中眉心;“诃子”为古代女性胸衣。“禄山之爪(和广东话“咸猪手”的意思差不多)”也成为一则典故了。话说那时的儿童读物真心不枯燥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