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更识愁滋味光阴荏苒心茫然(书卷多情似故人)

少年更识愁滋味光阴荏苒心茫然(书卷多情似故人)(1)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先生说的真好。书卷就像那极富才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记录你的生活,见证你的成长,或许你变了,但它总是不变的。

我的这位老朋友叫《百年无废纸》,是一部散文集。你看,他的名字就如此温柔。

一部诗书、一份手稿,或者对别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作者和喜爱它的读者而言,“百年无废纸”,就像是承诺,又像是评价,不知不觉中,就勾勒出书与读者之间绮丽又曼妙的故事。

那是一节语文课,我们当时在做阅读,是《百年无废纸》中所收录的一篇文章,叫作《留几本书在窗台上》。我至今还记得那让我一见钟情的文字:“蓝天如洗,云作其峰。”初读,只觉好美好美。

下课后,走出教室,站在操场上,揽入满怀清风。仰头便见“蓝天如洗,云作其峰”。

我到底还是个贪心的人,总觉得仅凭一句话或是一篇文章,远远不能让我满足。我打算把《百年无废纸》中的所有文章都收入囊中。于是,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般,在各家书店里搜索他的身影,虽然表现的还是很奋进,但和平时安静地在书店角落里戏捧诗文邂逅文豪的优雅相比,这样的我,确实显得过于胡闹了。不过还好,是有收获的。

就像徐志摩所说:我于茫茫世间寻觅一灵魂之伴侣,得知,我幸,不得,我命。而我从来都是一个幸运的人,我最后在一家旧书贩卖店里找到的我的灵魂伴侣——《百年无废纸》。

他茕茕独立与书架的最顶端,微微泛黄的书页依旧残留着迷人墨香,真的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老板从未把他当作废纸遗弃,而我也把他视为伙伴带回了家中。

余秋雨在《文学苦旅》的小序中曾这样写过:“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的方式。”

我的青春时光是与他一同度过的。晨起早读时,我捧着他;晚餐散步时,我牵着他;夜里萤灯下,我枕着他。

他有着《丹青记》里撕画怪人的疯狂,也有着《好美好美》的温柔,还有着《吃面窝品乡愁》的忧郁。但无论他哪时又扮演了什么样的一个角色,在我心里,他永远都是我的“温润如玉,百年君子”。我为他的才情而倾倒且又着迷。

可也就是这份着迷,惹来了老爸的不满。他向我下达了禁书令,命令我在考试成绩提上去之前不许再碰这本书。我生气,我反抗,我向所有叛逆的孩子一样,对着老爸直抒胸臆:“求学不是求分数,读书不是读死书。”话说出去的那一刻,我是带着我青春里所有的骄傲的,我甚至都觉得,如果有同龄人在的话,我一定会得到欢呼和掌声。但现实是,没有同龄人,也没有欢呼,更没有掌声。只有老爸转身离去的佝偻背影。

晚风拂面,月色凉薄。我坐在斑驳的树影下,低着头,数蚂蚁。一只又一只,一圈又一圈。直到老爸一摇一晃地走过来,丝毫没有眼力见地坐在我旁边,一脚踩散了那些弱小的蚂蚁。这倒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叫做“蚍蜉撼树”。

老爸像是喝了好些酒,那酒酣叹息的语调没了往日的故作严厉,但就下午的事件,我依然赌气地认为,即便是这样的他,也不像是一个慈父,反倒勉勉强强地可以算作“晚来天欲雪,可饮一杯否”的老友。

可能是夜里的风太凉,我们的火气都消散了不少。老爸这时竟可以和我平静友好地说起《百年无废纸》。他说他并不反对我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要张弛有度。他又说,我不能总是把自己封闭在课外书里,要懂得与同学交流,学会和人相处。

就当我本以为今日的谈话会就此结束时,真正击碎我所有骄傲的话才开始出现。

“我同意你那番关于学习的论调,但你要看清自己的实力。以你现在的水平还没有资格这样大言不惭,以此来给自己堂而皇之地找借口。‘求学不是求分数,读书不是读死书’,这不应该是学渣放弃学习的理由,而是学霸追求更高水平的目标。”

那时我思维转了又转,突然明白了“蚍蜉撼树”的嘲弄并不在于蚍蜉的弱小,而是在于那棵树本来就应该存在。

我还记得,那天晚上老爸说这句话的时候一直盯着我,让我所有的挫败和屈辱都无所遁形。

或许是那是狼狈的太明显,所以这一刻,在我向老爸拿出优异成绩单的时候,我连自豪的情绪都不敢表现出一分一毫。

如今的我,与以前相比要稳重许多。多少次感慨时光流失,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只是嗟叹曾经不复。但庆幸的是,总有一本书还记得我当初的幼稚模样,我的老友《百年》。也庆幸他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故人:案上萤光,惊鸿残影。百年君子,温润如玉。

——END——

#情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