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1)

自爆卡车冲进对方营地,犹如投下了一枚小型核弹,爆炸波及之处,建筑千疮百孔,人员非死即伤。即时战略游戏《红色警戒2》中,利比亚的专属大杀器——自爆卡车,灵感就源自于此。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2)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3)

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爆炸现场

上个世纪,美国曾遭遇两场著名的卡车爆炸袭击:一次是1983年贝鲁特军营爆炸案,一次是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

这两起爆炸案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其中,贝鲁特军营爆炸案共造成241名美军阵亡,被称为9·11事件之前美国遭受的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

美国大使馆爆炸案则造成224人不幸遇难(12名美国人死亡),超过4500人受伤。

策划美国大使馆爆炸案的本·拉登,通过这次作案,一战成名,登上了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成为美国联邦调查局十大通缉要犯之一。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4)

本·拉登

01

在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之前,有必要简单捋一捋拉登和美国的爱恨情仇。

1979年平安夜,苏军入侵阿富汗,年轻的拉登离开祖国沙特,奔赴阿富汗战场抵抗苏军。期间,他拉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建立了“基地”组织。

“基地”组织成立的最初目的,是训练从各国赶来阿富汗参战的志愿者,对付苏军。

同一时期,美国为了把苏联困在阿富汗泥潭,积极支持阿富汗抵抗力量,给苏军制造各种麻烦。

面对共同的敌人,美国中情局和拉登展开了密切合作,拉登的许多暴力手法和秘密活动策略,就是从中情局那里学来的。

苏阿战争结束后,拉登回到沙特。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5)

年轻时的本·拉登

不久,海湾战争爆发,沙特和美国搞在一起,打击伊拉克,这让拉登十分不爽,他不仅仇视沙特(腐败软弱),更仇视美国(掠夺阿拉伯的石油资源、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

由于公开反对沙特政府,并支持极端组织的暴力活动,1991年,拉登被沙特驱逐出境,前往苏丹。

在苏丹,拉登成立了合法的商业公司,大肆承揽建筑和道路工程,挣了不少钱,之后他开始利用其财富和人脉,召集并培训来自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展开恐怖袭击。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6)

2000年,美军“科尔”号导弹驱逐舰遭到了“基地”组织袭击,造成17死39伤

如:1992年驻索马里美军旅馆爆炸案;1993美国世贸中心爆炸案,谋杀约旦王储未遂案;1995年暗杀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未遂案,利雅得美军军营爆炸案;1996年宰赫兰美国空军营房爆炸案;1997年开罗旅游客车爆炸案等。

虽然拉登做了这么多案子,但他并未引起美国的高度重视。

在当时的美国看来,所谓的“基地”组织,只是一个不超过12个人的松散小团体,没有明确的政治意图,而拉登本人醉心于当包工头,似乎胸无大志。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7)

本·拉登

另一方面,中东地区反美力量众多,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利比亚以及其他大规模恐怖组织身上,“基地”组织没入美国法眼。

当然,美国并没有任由拉登安逸发展,它不断向苏丹政府施压,终于在1996年把拉登逼离了苏丹。

拉登逃往阿富汗,与塔利班合作,继续搞事情。

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爆炸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选择在这两个国家搞事,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政局比较平和,过去没发生过严重恐怖袭击,被美国视为恐怖袭击低风险地区。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8)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位置

这意味着,相比中东地区美国大使馆警备森严的状态,这两个国家的美国大使馆几乎没什么戒备,比较好得手。

早在1994年,拉登就选定好了目标,并派人潜伏到肯尼亚,为这起惊天大案作准备。这些潜伏人员以渔业生意为掩护,有些甚至还和当地人结婚,组建了家庭。

他们的任务,就是每天观测、搜集美国大使馆情报,制定和完善行动计划。

炸个大使馆,花4年时间做长线布局,可见拉登心计之深沉。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9)

本·拉登

02

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位于首都内罗毕繁华的市中心。

1998年8月7日上午9时45分,恐怖分子奥哈利和同伙驾驶一辆“三菱”牌轻型卡车驶向内罗毕。

这辆卡车安装了至少300公斤高爆炸药,炸药起爆器与车用电池和仪表盘上的一个按钮联在一起,只要按下按钮,炸药就会爆炸。

10时37分,卡车抵达了美国使馆门口,但它没有直接开进去(需要通行证),而是迅速转弯,驶向专门用来装卸货物的大使馆后门。

后门门卫不让卡车进入,奥哈利跳下车,打算用枪逼迫门卫抬起横杆放行,不料手枪放在了车上,他顺手掏出1枚手榴弹,扔向门卫。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10)

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爆炸后,街上人群惊慌逃命

与此同时,车上的同伙也突然用手枪朝门卫射击。

激战中,同伴按下了起爆按钮,奥哈利趁机溜走。

随后,一声巨响,卡车爆炸了。

大使馆楼后面的空地上炸出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巨大土坑,周围的汽车和商店刹那间变成火海,方圆1000米的建筑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四处乱飞的玻璃碎片和瓦砾击伤了街道上的过往行人。

受损最严重的是大使馆隔壁综合商业大楼的配楼,整个建筑被炸塌了,建筑物倒压在了公共汽车和行人身上,楼内正在上课的一所秘书学院的100多名学生被埋在下面。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11)

炸弹在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爆炸后,冲击波造成的破坏面积示意图

据一位目击者说:“美国大使馆的玻璃被震碎,有的墙壁被炸塌,锅状的卫星天线被炸翻,美国国旗的旗杆被炸断,撕裂的国旗横卧在铁栅栏上。如果那辆卡车从正门开进去的话,那美国使馆的损失就更惨重了。”

后来,FBI在现场发现了自爆卡车的驱动轴——重达45公斤的驱动轴,被炸到了1公里之外的地方,可见这次爆炸袭击的威力。

这起爆炸案造成了211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12)

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被炸后情景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13)

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被炸后情景

十几分钟后,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也发生了爆炸。

恐怖分子默罕穆德和一名同伴,在租来的房子里制造好炸弹,然后将其偷偷安装在了为美国大使馆运水的卡车上。

这天,司机像往常一样,先去水井处拉水,然后运回大使馆,默罕穆德和同伴引爆了运水车上的炸弹。

当时,新华社驻达累斯萨拉姆记者张大成,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访,据他回忆:在靠近大使馆入口处,有一个面积如小汽车般大小、深约1米多的长方形的坑,坑底烧成了焦黑色——这是爆炸中心点。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14)

美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被炸后情景

离弹坑不远的地方,散落着炸碎的人体器官和组织,“路边的一些大树被炸断并起火,树干横七竖八地横躺在路上,尚未成熟的木瓜震落了一地。”

“使馆周围的十几座居民院内的房屋,有的被炸飞了屋顶,有的墙面倒塌,一些家具挂在了空中。”

与内罗毕的爆炸不同,美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离市中心较远,所造成的伤亡也较小,使馆的美国人全都安然无恙,但运水车司机和助手以及5个门卫全被炸死,驶过使馆的两辆小汽车内的乘客不幸遇难。

这起爆炸案共造成12人死亡和85人受伤。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15)

搜救

03

美国被这两起恐怖袭击事件打了个措手不及。

事情发生时,正值华盛顿时间8月7日凌晨5时30分,克林顿总统还在睡觉。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用电话铃声把克林顿叫醒,通报了使馆被炸的情况。

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专机,刚在意大利着陆,就立即调头飞回华盛顿。

很快,白宫举行了紧急会议。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16)

时任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

当务之急,一是救援,二是调查,三是提高戒备。

克林顿命令两架运载医疗人员和设备的运输机,从德国拉姆斯特因空军基地起飞,紧急赶赴内罗毕和达累斯萨拉姆。

成立一个由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以及其他部门反恐专家组成的调查团,分别赶赴内罗毕和达累斯萨拉姆,协助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当局进行调查。

会议还决定,命令美国驻世界各国的使领馆和外交机构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当天,克林顿发表了讲话,称这两起爆炸案是令人憎恶的、灭绝人性的、懦弱的行为,他发誓要采取一切手段把肇事者绳之以法,不论将付出多大代价和花费多长时间。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17)

美国总统克林顿和第一夫人希拉里

在美国的牵头下,肯尼亚、坦桑尼亚以及巴基斯坦等相关国家,联合展开了紧张的追踪调查工作。

这个案子并不难查。

爆炸案发生之前,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一名警卫,看到一个人坐在卡车里,手里还拿着炸弹,卡车爆炸前,这个人趁机溜了。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资料库里,有20万恐怖分子和3000多个恐怖组织的资料,根据案发生前的一些蛛丝马迹,以及案发后的调查情况,联邦调查局逐渐将拉登及其组织列为主要嫌疑人。

锁定嫌疑人后,联邦调查局将与拉登有关的恐怖分子照片,拿来给目击警卫辨认,最终确认了这个嫌疑人。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18)

现场搜救

8月12日,肯尼亚警方在爆炸发生不远处的一个旅馆里,捉住了这个人,他正是奥哈利——当天他跑得很快,但还是被炸伤了,无法逃离肯尼亚。

警方一审讯,奥哈利全招了。

22岁的奥哈利,只是拉登圈子里地位较低的一名成员,他对整个策划案并不了解,只负责最后的行动。

不过,这些情报对美国联邦调查局来说,已经足够了。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19)

FBI

8月16日,巴基斯坦传来消息:他们在卡拉奇机场逮捕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从内罗毕飞来的,持有一本假护照,嫌疑比较大。

经审讯,这个人也招了。

此人叫霍瓦伊达,在爆炸案中负责协助设计和制造自爆卡车。

据霍瓦伊达供认,他们一伙人在肯尼亚潜伏了很久,活动经费由拉登提供,爆炸案发生后,其他人都秘密飞抵巴基斯坦,并安全越过边境潜入了阿富汗,他自己也打算逃往阿富汗。

至此,美国大使馆爆炸案,真相大白。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20)

FBI审讯

04

美国联调查局,为什么把拉登锁定为最大嫌疑人?

1998年5月,也就是爆炸案发生前3个月,美国广播公司记者约翰·米勒,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一个隐藏在深山老林的营地,采访了拉登。

在采访中,拉登表示:美国陷入黑暗的一天将会很快到来,不久,将有震惊世界的暴力事件发生。

只不过,拉登危言耸听的言论太多了,美国以为他就是口嗨一下,没放在心上。

事情发生后,才回过头来研究拉登的言论。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21)

本·拉登

另外,爆炸案前夕,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曾接到过一个匿名电话,对方称:大使馆正受到卡车炸弹的威胁。

大使馆把情报传回了中情局,但中情局回复称:这个人在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谁打的电话不得而知,可能是恐怖分子,也可能是线人。

美军中情局每天从全世界收到的类似信息太多了,根本无法一一查证。这就像“狼来了”的故事,等耐心被耗尽,最后狼真的来了。

既然嫌疑犯已经找到了,剩下的就拿人了。

巧合的是,案情水落石出之际,正值克林顿“拉链门”事件发酵的高潮期。

8月17日,克林顿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承认和莱温斯基有“不适当”的关系,并愿意承担全部责任······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22)

克林顿和莱温斯基

显然,这牵扯了克林顿的精力,影响了他作出反应。

8月18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以承认塔利班政权为条件,要求塔利班交出拉登,但被塔利班领袖奥马尔拒绝。

一时间,拉登上了全球各大新闻的头版头条,并被美国认定为最危险的敌人。

一贯反美的萨达姆,也公开盛赞拉登是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23)

萨达姆

8月20日,克林顿下令启动“无限延伸”行动计划,美军随即向苏丹和阿富汗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

对苏丹的打击目标,是一座制药厂,美国认为这座制药厂曾帮助过拉登,还为拉登制造化学武器。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24)

美国军舰发射“战斧”巡航导弹

对阿富汗的打击目标,是隐藏在深山老林的恐怖分子训练营,美国认为拉登就躲在那里,想炸死他。

与其说这一次反击行动,不如说这是一次泄愤。

后来调查表明,制药厂是真的制药厂,并没有证据能证明它生产过化学武器。

美军发动报复行动的前2天,拉登就转移了,恐怖分子训练营也已疏散。

当时,一枚“战斧”巡航导弹价值约200万美元,美国一口气发射了77枚。

一亿五千多万美元,就炸了一个制药厂、几个土坯房子和帐篷,炸了个寂寞。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25)

发射“战斧”巡航导弹

“无限延伸”行动出力不讨好,克林顿的政敌攻击他,说这是总统想转移民众对“拉链门”丑闻的注意力,另一边,中东国家认为美国太霸道,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美浪潮,一些国家的民众甚至冲击了当地美国大使馆。

尽管如此,美国政府并没有放弃对犯罪嫌疑的人调查和追踪。

联邦调查局为调查取证,先后传讯了1000多人,最终向22名嫌疑犯发出了通缉令,并悬赏500万美元捉拿拉登。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26)

此后的岁月里,这22名嫌疑人,有的被捉住判刑,有的参与恐怖活动被打死,有人被美军反恐部队击毙,这其中就包括拉登本人。

目前唯一在逃的嫌疑人,是拉登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扎瓦赫里。

2001年美国本拉登事件(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27)

拉登和扎瓦赫里


【参考资料】

《美国特工调查使馆爆炸案纪实》

《美国驻坦桑尼亚使馆爆炸案采访记》

《涉嫌参与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基地"首领落网记》

《非洲使馆爆炸案开审——美国与恐怖大亨的较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