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哪里提到过(历史上的三顾茅庐)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君臣关系,是古往今来多少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机遇。一位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可以因为一个人的才能,而多次去到他的茅房前面请求帮助。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能力没有自己高的人,却凭着投机取巧坐上了比自己更高的位置。在我们国家的传统中,宣扬的美好品德就是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如何,只要对方的知识比你高,你就应该去虚心学习。

在一些历史资料中,有关于刘备去拜访诸葛亮的记载。第一次,因为当时诸葛亮刚好外出,所以他们之间擦肩而过。第二次,诸葛亮当时正在和一群农人聊天,就算是直到刘备的到来,没有因此离开他的农民朋友。

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哪里提到过(历史上的三顾茅庐)(1)

而在第三次,在两人正式见面之后,鉴于刘备的诚意和恳求,所以他就答应助他一臂之力。这几次的探访,一方面表现出诸葛亮不贪图权势,另一方面则显示出刘备对待人才的诚恳态度。这一段故事一度被传为美话,也突出他们主仆二人的高尚品德。

三顾茅庐经过世代的传播被美化,实际上却是疑点重重

比较详细的三顾茅庐的过程是出自小说中的,经过艺术手法的加工,显得一波三折。然而,在史书上只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并没有提到详细的过程,说明其实一直以来的三顾茅庐其实过程不一定是真实的。

而且在另一本的史书中,竟然记载为是诸葛亮先去探访刘备的,而刚开始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后来知道他的谋略之后才被重用。不过,在诸葛亮的自述中可以证明,确实是刘备先来找他的。

不过这其中依然是疑点重重,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每个人都想找到一个靠山让自己可以在乱世中存活。同时期的很多谋士,都是主动选择自己愿意追随的君主。

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哪里提到过(历史上的三顾茅庐)(2)

在还没有见识到诸葛亮的真本事之前,为什么刘备愿意放下自己的身段去请求他,如果之后发现他只是一个庸才,这岂不是被天下笑话吗?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前两次的错过显得十分刻意,就好像是被设计好的情节。

所以说,一直流传的三顾茅庐的过程其实不一定真实。更多的人认为,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所以想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并不是为了名利出山,只是碰到赏识自己的人。

刘备厌恶那些避世的隐士,却可以去恳求诸葛亮出山

在历史上,刘备给后世的形象都是在前期是一个很通情达理的人,为了能登上皇位,他无论别人的出身如何,都非常尊敬。而且还流传着他仁义忠孝的美德。然而,据史料记载,其实刘备对于那些避世的人并不是很尊敬。

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哪里提到过(历史上的三顾茅庐)(3)

生于乱世,他有着报效国家的一腔热血,君王不仁,他就要去推翻君王。在一则记载中,却可以明显表现他对于一些事情还是有自己的原则。那么,在对于诸葛亮的避世,他表现出来的是尊敬而不是厌恶。所以说,后来有人猜测,在这一场外界看起来充满温情的三顾茅庐中,至少有一方只是在惺惺作态。

诸葛亮将乐毅视为偶像,希望能成为独立的臣子

在古代,那些贤士总是喜欢和过去某一个有名的人物做对比,以对方的遭遇来表明字的志向。而诸葛亮也是这样一类人,他还没有出山的时候经常把自己比作历史上的两位人物,一位是管仲,他是在战国时期有名的大臣,通过对国内的改革,帮助齐国完成霸业。

另外一个就是乐毅,他是战国时期的一名将军,至于他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在战国时期,乐毅是一个对自己很有信心的人,和管仲有几分相似。

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哪里提到过(历史上的三顾茅庐)(4)

那时候的乐毅是名震一时的大将,他先前受到了燕昭王的赏识,成为了燕国的大将,凭着自己的能力也为国家立下很多功劳。然而,后来继位的燕惠王却不是那么信任他。因为他的猜忌和多次临阵换将,导致后来不断的战败,所以乐毅在一气之下就离开了燕国。

后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那个战争时代,如果国家里没有能震慑敌国的将军,那么就很容易被围困。燕惠王立即亲自写信,一个君王可以向臣子写信无疑是很大的让步了,在信中还非常诚恳请求乐毅回去管理军队。

然而,他收到这封信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向皇帝回了一封信,在信中表明自己作为一个臣子也拥有独立的人格。

这是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信,古往今来,一个皇帝对于他的国家具有绝对的拥有权,在国家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寸土地都归皇帝所有,那么臣子当然也不例外。

三顾茅庐诸葛亮在哪里提到过(历史上的三顾茅庐)(5)

当时,乐毅的思想里却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不应该受到束缚。可以看出,其实诸葛亮也想传出这种观念,希望能以一个独立臣子而存在。

结语:

三顾茅庐,其实并没有历史上描写的那么平静和美好,两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盘。诸葛亮的多次拒绝也不一定是对权利无感,只是他在考验刘备的真诚,希望自己的一生才能可以换来一个自由且独立的未来。

那么刘备,他一开始并没有很敬重诸葛亮,只是后来渐渐被他的能力所折服,或许他早就已经看出来诸葛亮的意图,并用实际行动告诉他自己也能成为一个燕昭王一样的贤君。

历史有时候是具有欺骗性的,人们在传诵过程中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事情的真相,以此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就像怀才不遇的人更愿意相信三顾茅庐是一个没有任何杂质的美好故事,而不愿去相信其实这也是一场权力和利益的交换。

但是,不论如何,他们两个的联手确实为历史添上一笔浓墨重彩。生于乱世,挣扎在生存和死亡边缘的每个人,都以自己最大的本事去创造不一样的未来。不论真相如何,他们两个的历史价值都不应该被忽视。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三国演义》

《国史新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