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东方山的来历(黄石名胜东方山你知道多少)

黄石东方山的来历(黄石名胜东方山你知道多少)(1)

黄石名胜东方山弘化寺,素称“三楚第一山”。约40年前,因重建而拆除的山门上,有门额“三楚第一山”五个大字。那么,是谁题写了“三楚第一山”?40年来,公开或内部出版物,几乎众口一辞地断言:是清朝康熙年间任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大冶籍人余国柱(1625-1697)。笔者在阅读了所能见到的有关材料后,对这一说法产生了怀疑。为响应有关部门关于推进文化建市的号召,亦为对历史及名胜景点负责,笔者不揣浅陋,梳理、比照和分析有关资料,指出当今某些记载的不实,希冀能恢复历史本面,避免积非成是而贻误后人。

黄石东方山的来历(黄石名胜东方山你知道多少)(2)

有关余国柱题写的记载

余国柱题写“三楚第一山”之说,由来已久,但现存清康熙、同治时期的《大冶县志》(以下简称康熙《志》、同治《志》)上并无记载。笔者所见当代最早记载的公开出版物,是《中国名胜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其书《湖北省·黄石市》“东方山”条云:“匾额‘三楚第一山’乃康熙二十六年(1687)武英殿大学士余国柱手笔”。再者,是官修志书《黄石市志》(中华书局2001年2月版)。其书第二篇“旅游资源·东方览胜”条云:“现在弘化寺……山门‘三楚第一山’和反面匾额‘白莲净域’为清大学士余国柱所书。”(第186页,按,“白莲净域”与余国柱无关,见下文。)

内部出版物,颇具权威的,是《三楚第一山》(东方山风景管理处编,1994年10月版):“主门额上的‘三楚第一山’,则是清人余国柱的手迹。北面‘白莲净域’,历史更长,是明代万历年间捐资建山门的富商张儒泗的手迹。”

另有陆龙泉编写的《东方山》(载《黄石文史资料》第四期,1983年6月):“……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18年)……火借风威,将弘化寺又烧成一片白地……在第四十代方丈法师慧悟和尚的主持下……历时五年,基本修复了弘化寺并有所扩展……驸马张伯远在山门边建有一座‘第一名山坊’,大学士余国柱也在山门边建一座‘度生龙象坊’……山门亦是张儒泗后代重修,朝南额书乃余国柱亲笔所写‘三楚第一山’五个大字。”(按,余国柱卒于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五十九年再加修复工期五年,是雍正三年<1725>,余之墓木已拱。)

黄石东方山的来历(黄石名胜东方山你知道多少)(3)

30年前,弘化寺某老衲有一份关于寺庙的手抄材料,笔者当年曾摘录了部分内容。现将有关余国柱的引下:“康熙五十九年秋,一场大火又将弘化寺烧成平地。后来,在四十代方丈慧如主持下,再行重造。这次修复届时五年。驸马张伯远在山门边建有一座‘第一名山坊’,大学士余国柱在山门边建一座‘度生龙象坊’。张伯远之弟张伯道修放生池。山门亦是张儒泗后代所修,朝南额乃余国柱亲笔所书‘三楚第一山’。”

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弘化寺游人、香客如织,报上谈及山、寺及余国柱题写的文章亦不少,多不外上面所载,兹不一一提及。

古代无余国柱题写之说

余国柱写《序》的康熙二十二年《志》,是由大冶知县陈邦寄牵头,仿佛时下编志书,撰行业史由行政官员任“主编”一样,是官方颁行的文献。当年参与编写的,余氏家族有四人:余国梅、余国谱、余国柄、余光焘。这一年,余国柱为巡抚大员,大权在握,官焰正炽,然该志中无余国柱题写之记载。如有题写之盛事,焉能不记上一笔?

同样无余国柱题写的官撰志书是同治《志》,为比照和分析,引录卷三《建置志·丛祠》的部分内容:

宏化寺:东方山。唐智印祖师道场……天启年,乡官余玉节、余文明建白石坊一座,题曰“众生津梁”。远方来谒者,香火独盛,至国朝咸丰年,兵焚迭毁。剩僧房数间,尚俟募造。

这节文字可关注三点:一是有余国柱祖父余玉节、大伯父余文明建坊之记载,却无“国朝”余氏家族乃至大冶地区官当得最大的余国柱题写“三楚第一山”之记载。二是太平天国时期,寺毁得“剩僧房数间”。三是“尚俟募造”四字。同治《志》始修于同治四年(1865),完稿于六年,成书于七年(1868)。也就是说,至同治七年时,弘化寺尚未在废墟上兴修——这四个字,对判断题写“三楚第一山”的时间颇为重要。

综观同治《志》,多处突出余国柱:卷首载有他为康熙《志》所作的《序》的全文;卷九记他早已逝去的曾祖、祖父、父亲均因“国柱贵”而被朝廷追封为“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卷十三开篇是康熙皇帝在二十一年二月表扬余国柱的《敕谕》,紧后是他感激涕零的《御赐“清·慎·勤”三字谢恩疏》;卷十四有他写的序文及记文各一篇。这还不算,卷十三载王岱《余氏宗祠记》一文,内专有一节颂扬余国柱的文字:在历数余家几代人做官后,“乃中丞公(按,“中丞”即巡抚,据此可知王岱此文写于余国柱任江苏巡抚期间)始克屡膺王眷,享三命世禄之荣,绍述先人,一创前此之所未有,不独大冶称盛宰,在别属亦叹仅事。”大冶出了这样一个“前此之未有”的伟人,如真有题“三楚第一山”之事,难道不书之于《志》中么?由同治《志》这一记载可以判断:在同治七年之前,甚至同治十一年以前(详下文)没有余国柱题写之记载;而且连“相传”之说也没有——同治《志》卷二《山川志》:“东方山:在县北东方堡……俗传东方朔隐此,而刻诸石,误矣。八景:东方览胜。”如有“相传”余国柱题写之说,同治《志》当援例书之于文。这判断若再延伸一点,那就是:余国柱题写之说,应是同治七年(1868)或同治十一年(1872)之后出现的。

黄石东方山的来历(黄石名胜东方山你知道多少)(4)

官方文书之外,再举一则无余国柱题写之事的私家撰述。这是“道光八年岁官戊子(1828)仲春月谷旦嗣孙林泉字同览敬撰”的《东方山仙迹实考》(载《黄石文史资料》第四期,1983年6月)。文中所述弘化寺的规制于下:

……以上均于万历癸卯秋厄遭回禄(按,火灾),荡然一尽。有文科进士胡基者,捐资重修并宜人(按,明清官制,五品之命妇封宜人)孟淑媛塑绘诸尊神像,不席暖而新之。又户部员外詹大同创殿内栅栏。由此以下,白莲池乃张儒泗所修,门上匾书有“白莲净域”。域左右行宫有续山门,外有二坊:其一驸马张伯远建“第一名山坊”;其一学士(按,脱一“大”字)余国柱建“度生龙象坊”……历经数百年,庙貌倾颓,神像毁坏,于嘉庆十六年(1811),叔祖参悟非能与余师公等同心竭力携缘募修,至道光三年(1823)告竣,而神像辉煌,庙貌一新。今幸同宗敦本溯源,余欣然就梓,敬将仙迹殿阁台榭宫亭桥池俱刊《传衣录》中,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云尔。

此文比同治《志》早40年,除了无余国柱题写之记载外,还显示以下信息:一、勾勒了太平天国战火焚毁前的弘化寺规制。二、《传衣录》应是寺的内部典册,此文是其中之一。三、此文就是老衲材料,陆龙泉文及《三楚第一山》撰写时的重要依据,如将举人胡基同错为进士。四、嘉庆十六年至道光三年这次重修,目前若干著述缺载。

黄石东方山的来历(黄石名胜东方山你知道多少)(5)

题写人是张儒一

40年前,为适应东方山风景区的开发,《黄石日报》决定刊发专版,遂由三位资深编辑和一位摄影记者前去考察。承四位老师的雅意,命笔者随行。当时山门犹在,是一壁白色大墙。大门正上方,自右至左书写着五个大字:三楚第一山,落款是“张儒一”。相信这五个大字及落款很多人都看到过。铁定事实,毋庸置疑。当时,寺内正大规模兴建,大雄宝殿已建成,且正在大造一尊尊神像。殿内张贴有善款功德录,为首者姓陆,捐500元,是一笔大数。

方丈常乐法师非常热情,不仅招待丰盛的午膳,还亲自带我们参观若干景点。其间,笔者向法师请教了一些问题,其一就是山门之题写。法师答曰:“原为余国柱于康熙二十六年甲寅写(按,法师干支口误),现为清张儒一重修时写。”笔者当时作了点笔录并抄录了一点匾额。记录尚在。执笔此文时,翻了一下。当时仙人洞中,有“解光祖立”的“朔隐东方”牌;还有柯逢时(1845-1912,金牛人,光绪九年进士,曾任浙江巡抚,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黄石市志》有小传)题写的“东林矩矱”匾。30年过去了,这些不知还无恙否?

张儒一书写“三楚第一山”,除30年前可以眼见为实外,还可从文字资料中找到旁证:老衲材料及陆龙泉文均写到,“山门亦是张儒泗的后代重(所)修”。

张儒一何许人?黄石第一代张姓人氏,是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迁入的,此后子孙繁衍,张家湖并因此得名。若查询早年编辑的族谱,或许能找到这位清末人的踪迹。他大概不是寻常百姓,因为以弘化寺的盛名及规模,山门的题写,不是张三李四赵五王六就可以提笔并署名的。

张儒一何时题写?大致可推定。首先推定修复弘化寺的大致时间:同治《志》成书于同治七年(1868),说寺毁得“剩僧房数间”,且“尚俟募造”,则知寺之修复,最早始于此年。但《志》的内容,有同治十一年(1872)的人事,而卷首《东方览胜》图上有“三楚第一山”五字,则知在同治十一年已修复,山门上亦也题写。也就是说,清代弘化寺最后一次修复的时间,是同治七年到十一年。由于题写山门必须在修复竣工之后,故张儒一题写的时间,应是同治十一年或稍前。至30年前拆除为止,山门及其“三楚第一山”五字的存世时间大约百些许年。

黄石东方山的来历(黄石名胜东方山你知道多少)(6)

《东方览胜》图之谜

这里似乎有一个绕不过去的纠结:同治《志》的舆图及《八景图》均为大冶人陈笙所绘,其中《东方览胜》上有“三楚第一山”的字样。据李士彬的题文,说自己在同治六年秋见到《八景图》。又据陈笙的说明,是参加修志时所绘(李士彬及陈笙之文均见同治《志》)。那么,《八景图》应于同治六年或稍前完成。这就出现了矛盾:文字中明载“剩僧房数间、尚俟募造”,怎么图上有“三楚第一山”的字样呢?

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由于弘化寺由皇帝敕封,且方丈为皇帝祷嗣有验之说影响深广,人们把寺之所在地东方山视为神圣而顶礼,称为“三楚第一山”,陈笙绘图时遂写上这五字。只是,这与山门题写无关。

另一种可能,则与同治《志》的成书过程有关,该志之《凡例》第十条:“搜求尚恐未尽,业经编次,按部开雕,其有接续送局,各志随收随查,归于补录”。就是说,虽然同治七年成书了,但漏掉的,还可以收入《补录》。果然,卷十八《补录》中,有多则同治七年后的记载:“知县林佐同治九年任”。“吴念椿同治十一年署任。”这表明:一、漏掉的补入了。二、志书付梓,不能早于同治十一年(1872)。据此,知志书从始撰至付梓,时间跨度是7年(同治四年—十一年),整个修复寺庙的工程亦应在此间完成。因为完成时张儒一题写了“三楚第一山”,陈笙遂在同治六年已完成的《东方览胜》上添加上这五个字。由于是“按部开雕”,可以“接续送局”,图画和文字的刻版并不同步,陈笙此举合情合理。这就解释了图上有而文字中无的矛盾。

黄石东方山的来历(黄石名胜东方山你知道多少)(7)

最后说几句:本文谈史,不涉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包含有史,但其内容并不等同真正的史。庐山有名胜白鹿升仙台、仙人洞,难道唐朝李渤养的白鹿真的升天了?难道元末明初的周颠真的是仙人?然而它们仍是影视中的重头场景,仍是众多游人留连拍照的处所。笔者并不否定著述中关于余国柱题写的“三楚第一山”的内容,只是希望能冠以“相传”,“俗称”之类较为审慎的字样,以免人们误其为信史。再者,公私著述中均不提张儒一,这不唯对张儒一不公平,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来源:东楚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