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谁的贡献大(老子列传一)

在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老子和庄子、申不害、韩非子并传为《老子韩非列传》,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和申不害都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韩非子则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司马迁写的《老子列传》非常简单,用了不足500字就简单勾勒了老子的生平,其中还包括孔子向老子问礼时的问答,以及孔子对老子所做的评价,即“犹龙之叹”。

虽然司马迁的《老子列传》记载简单,但是在其他典籍,比如《庄子》、《孔子世家》等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关于老子的记载,于是这位古代思想家的形象就逐渐生动丰富起来。

1、周王朝的图书馆馆长

老子生活的时期大约是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正是周朝春秋末期,周王朝处于由盛转衰、王室日益衰微的时期。当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共有140多个,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十分频繁。

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苦县,即楚国苦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就是以前的厉乡曲仁里,太清宫是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

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由汉桓帝刘志派人前去创建,当时命名为“老子庙”。

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于是以老子庙为太庙,又重新修建了宫殿楼阁。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增建太清楼等建筑;唐玄宗李隆基时,改庙名为“太清宫”,一直沿用至今。

老子和孔子谁的贡献大(老子列传一)(1)

从汉朝开始,历代帝王大多推崇老子,给予了他各种尊号,但是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他所受到的推崇与尊重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当时老子在周朝担任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档案馆馆长,也就是《史记》中所说的“周守藏室之史也。”

2、老子之师

老子开始担任“守藏史”的时间是公元前551年,传说他曾经拜商容为师,跟随他学习天文地理、古今礼仪等知识。

商容是商朝末年纣王时期主管礼乐的大臣,是当时著名的贤者,非常受老百姓的爱戴。因为不满商纣王的暴虐,商容曾经试图用礼乐来教化纣王,但是却没能成功,于是他就躲进太行山中隐居了起来。

仔细推究的话,从商容和老子生活的不同时期来看,两个人的所处时代显然相距很远,很难想象两位老人家如何面对面教授、学习,所以与其说老子拜商容为师,不如说老子通过阅读商容留下的著作、拜商容为师更为确切。

如果历史允许想象的话,不妨设想老子和商容是最为古老的穿越时空的“网络教学”。

老子和孔子谁的贡献大(老子列传一)(2)

老子担任的“守藏史”掌管的是周王朝的国家典籍及公文,他在任多长时间呢?第一次是从公元前551年至前535年,第二次是从公元前530年至前516年,前后一共30年的时间。可以想见,除了阅读商容的著作之外,老子能够阅读的图书典籍数不胜数。

以古人为师,以典籍为师,以天地万物为师,只有如此,才会有后来《道德经》中海纳百川、包容天地万物的境界与胸怀。

3、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以商容为师,商容曾经掌管礼乐,礼乐显然是老子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孔子要去向老子问礼,“孔子问礼于老子”从此成为后人流传千年的经典场面。

对于这么经典的画面,很容易让人产生三连问:

孔子为什么要问礼于老子?

老子怎样回答?

问完之后如何?

老子和孔子谁的贡献大(老子列传一)(3)

4、孔子为什么要问礼?

第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要问礼于老子?

孔子的生活时期大概是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比老子晚20年左右,当老子担任馆长的时候,年轻的孔子已经小有名气。

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想要去周朝国都之前,专门前去拜访老子,向他咨询关于礼乐的问题。

当时诸侯争霸,战乱不断,正是历史上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期,作为一位年轻时就有着美好社会理想的思想大家,孔子非常重视礼,他关于礼乐的咨询大概和商容当初的想法较为相似:想以礼乐来教化君主,以使社会更有秩序。

5、老子他说

老子是怎么回答的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这样记载的: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的回答大致可以看到后来《道德经》中的思想雏形:

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当初提倡它的人现在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们的著作和言论还在。”

这话不假,譬如以掌管礼乐闻名的商容,即使老子也没有见过他的真容,能够见到的只有他留下的著作。

接下来的这句话一直很有名:“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大意是:君子如果生逢其时,那就可以努力推行自己的社会理想,如果生不逢时,那就只能如同蓬草一样独自飘零。

后来孟子有句话和老子这句如出一辙,孟子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两者的意思有相似之处。

老子和孔子谁的贡献大(老子列传一)(4)

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则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常常有人推崇儒学,于是就排斥道学;有人学习道家思想,就贬低儒学,但是从道家思想源头和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来看,其思想源流何其一致。

为学者,宜广博。

6、君子重在修身

接下来老子的回答则是给孔子的建议,和《道德经》中的思想颇为接近: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的大意是:我听说那些善于经商的人,往往会把货物深藏,好像他什么储备都没有一样。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他的外貌往往看起来很愚钝。

《道德经》中的“圣人被褐怀玉”、“古之善为道者”等句由此可见端倪。

孔子比老子年轻20岁左右,所以接下来老子对这位诚心求教的年轻人给予善意劝告: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此时年轻的孔子满怀雄心壮志,自然会在神色之间有所流露,老子当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劝告孔子说:您呀,要注意去除自己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不要故作姿态,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要知道,这些都是对您自身没有好处的。

我所能告诉您的,也就是这么多了!

7、犹龙之叹

孔子满怀热情地前来向老子求教“以礼教治国”之道,没想到却听了老子这样一番话,丝毫不亚于当头被泼了一瓢冷水,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是老子的话有没有道理呢?

老子和孔子谁的贡献大(老子列传一)(5)

任何理论或者道理显然都不能离开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以不妨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了解。

当时的时代是怎样的?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国,势力强大的诸侯国相继称霸。这样的时代,以商容和孔子“以礼教治国”的思想能缓和诸侯之间的矛盾,让他们握手言和,和平相处吗?

显然不能,各诸侯霸主看重的是疆域的扩张,以及类似于此的实际利益。

这显然正是老子所说的“君子不得其时”的时代,按照老子的思想,或者按照后来孟子的思想,只能是“蓬累而行”或者“独善其身”。

但是以孔子此时的热情,显然不会相信老子的这一番说教,最终他还是周游列国,极力游说各方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主张。

成功了吗?没有。

不过,对于老子由衷的劝告,孔子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就是著名的“犹龙之叹: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鸟会飞,可以用拴着丝线的箭来捉住它;鱼能游,可以用鱼钩钓它;兽能跑,可以用网来捕捉。可是对于龙,它乘风云高飞入天,我不知道采取什么办法来捕捉它。今天我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啊!

后记

老子的话难懂吗?好像高深玄妙,难以理解,但是同时他也给出了理解的方法,那就是:“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这些无益于身心的东西才是遮蔽双眼与心灵的云翳吧?去除这些障碍,是不是自会耳聪目明,心境一片空明?

可是孔子没懂,或者不甘心,于是他去周游列国,没有取得期待的结果之后回家著书立说。

老子呢,他“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周朝渐衰,同样是“不得其时”,所以最后他离开故国,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

在函谷关,老子又将有什么样的故事?

(未完待续,欢迎期待)

参考资料:《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