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文学与生态环境谈)

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文学与生态环境谈

刘多魁

上个世纪初,是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那个时期的作家,以鲁迅为旗帜,把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作为自己一生的文学创作主题。作家关注的是严酷的社会现实,无暇顾及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好坏。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谈到自己只写出很少几篇关于童年和故土自然方面的散文时说:“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涉及“休闲文化”方面的作家更遭谴责。即使像朱自清那样描写“荷塘月色”的作品也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情调,是逃避现实,是柔弱病态的表现。与“闲适文化”沾边的作家,如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等在文学史上长期都没有应有的地位。

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文学与生态环境谈)(1)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世纪百年为期,人生百年为限。上个世纪初的不少老作家已经去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历史又重新给他们定位,他们的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宽容和理解。历史循环往复,过去某个时期被抛弃了的东西,今天又十分珍惜地被拾回来。这是人们认识的又一种飞跃和必然性。

“休闲文化”方面的作家和作品为什么又引起如此广泛地重视?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反映的是人的生活质量问题,是人的精神情趣问题,是环境和人的关系问题,它的精神深度在于人性的自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期盼越来越高,但高度的物质文明又带来了自毁家园的后果。

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严重困扰着我们这个新的世纪。保护地球,保护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比什么时候都高涨。面临着这个问题,文学应该引导人们关注自然环境,在自然中寻觅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本体精神,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和自然建立和谐统一的关系。这是文学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一个重要使命。

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文学与生态环境谈)(2)

湖南城步苗乡的青山绿水(张健摄)

文学真的有这么大的责任和功能吗?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有效地帮助人们提高对自然、对周围环境和一切生命的感悟和热爱,引导人们追求和营造更加美好、更加纯洁、更加健康的生存环境。在这方面,文学的功能是巨大的。举例来说,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了著名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关注生存环境、寻找人类的理想生活之地——香格里拉的热潮。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记述四位西方人士战时在南亚次大陆被一个东方劫机者神秘地劫往一个叫“香格里拉”的神奇地方。在那里,中西文化交融一起,信仰和平共存,人们奉行适度的原则,包括物质消费和娱乐。香格里拉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是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金矿及纯净空气的荟萃之地。全世界的人都向往这片人间乐土。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沿着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所描绘的轨迹,在心灵上和地理上寻找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人类的精神追求中不断升华,标志着人类把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的生存环境当作最高的理想追求。也表现了人与环境这一主题在文学中的永恒魅力。

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文学与生态环境谈)(3)

湖南城步民俗文化村桃林寨(陈罡摄)

除了《消失的地平线》一书,影响深远的还有我国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那篇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它蕴涵的伟大意义也在于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的生存环境的向往。这不能看作是消极的乌托邦空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环境意识的增强,在武陵源,在其它地域,一个个真实美好的桃花源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在韶山参加全国首届新千年文学创作研讨会,应该呼吁作家和一切文学爱好者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用作品引导人们走出破坏生态环境的误区,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此文是2000年作者在湖南《文艺生活》杂志举办的全国首届新千年文学创作研讨会上的发言)

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文学与生态环境谈)(4)

溪流淙淙,润吾心田

作者简介:刘多魁,湖南省邵阳市人。1964年从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教育系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几十年。首届湖南省收藏家(2004)。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刘多魁作品-「链接」

点击链接肖殿群作品-「链接」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