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惊艳的牡丹诗(牡丹诗旅38首牡丹佳作)

花儿,一向是诗词的宠儿,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梅花坚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兰花清雅,“兰花与芙蓉,满院同芳馨”;杏花恬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桃花妖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海棠明媚,“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梨花淡雅,“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榴花火热,“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荷花红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蜀葵花寂寞,“梁尘寂寞燕归去,黄蜀葵花一朵开”;桂花皎洁,“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菊花孤傲,“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的笔下,花儿各自绚烂、芬芳。

可是今天,而我们要跟大家介绍的是“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的雍容华贵的“牡丹”。的确,唐朝人对牡丹的喜爱如痴如狂,流传至今关于牡丹的诗词数不胜数。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诗仙李白以牡丹来形容杨贵妃之美;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诗魔白居易认为百花之首唯有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诗豪刘禹锡则赋予了牡丹“国色天香”美名;

当然除了赞赏,也有少数贬牡丹的诗句,如宋人王溥用诗句“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来嗤笑牡丹华而不实…

今天,就让我们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牡丹诗旅”吧!

【美艳多姿的牡丹】

最惊艳的牡丹诗(牡丹诗旅38首牡丹佳作)(1)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解析:唐朝诗人写赏牡丹的诗不计其数,最出名的恐怕要数刘禹锡的《赏牡丹》这首诗了。其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成为赞美牡丹的千古名句,而后人更是将其用于赞誉美人之名句。在这首《赏牡丹中》中,刘禹锡将芍药、莲花与牡丹比较,认为芍药没有骨格,莲花缺少情韵,只有牡丹国色天香,无与伦比。可见诗人对牡丹的“情有独钟”。

牡丹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解析:据说徐凝曾于杭州开元寺题牡丹诗,以“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之句,为白居易所赏,并被白居易举荐。此诗疑为徐凝在洛阳时和白居易所作。这首诗没有具体描写牡丹花的漂亮,而是开篇开门见山的发问,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间接表现的牡丹花的美丽。

牡丹诗

唐 李正封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解析:白天的牡丹像喝醉酒的美人一样迷人,夜晚牡丹的香气侵染了衣裳。这首诗生动地描写出了牡丹的芳香袭人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此诗作于唐文宗时,是文宗在宫殿宴群臣赏牡丹,时李正封所作。

浑侍中宅牡丹

唐 刘禹锡

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

今朝见颜色,更不向诸家。

解析:从诗中可以看出刘禹锡观赏过很多人家的牡丹花,看了浑侍中家的牡丹后有一种,“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觉。他认为浑侍中家的牡丹,开的大朵,鲜艳,这是其他家比不上的。

题开元寺牡丹

唐 徐凝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

解析:这首诗作于杭州开元寺,不仅极力赞美牡丹的艳丽,也表达了对僧人用心种植呵护牡丹的钦佩。“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诗人用芍药、玫瑰与牡丹作比较,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西明寺牡丹

唐 元稹

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

自从天女盘中见,直至今朝眼更明。

解析:这是元稹在西京长安时所作。这首牡丹诗没有描写牡丹的神态、姿色等,而是描写了月光下的牡丹,别有一番风味。

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

唐 权德舆(

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擢秀全胜珠树林,结根幸在青莲域。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庞眉倚杖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独坐南台时共美,闲行古刹情何已。花间一曲奏阳春, 应为芬芳比君子。

解析:长安是寺观集中的地方,也是种植牡丹最多的地方,长安寺观的牡丹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是其他地方的牡丹无法比拟的。长安慈恩寺就是其中的代表。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出慈恩寺的牡丹花期早,品种全,香气浓,数量多,也是当时长安游客赏花的圣地。

白牡丹

五代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最惊艳的牡丹诗(牡丹诗旅38首牡丹佳作)(2)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解析:牡丹品种繁富,有红、黄、白、粉紫、墨、绿、蓝等之分,多以艳紫、通红、深黄尤为珍贵,而白牡丹往往难获青睐。白居易感慨:“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其实,白牡丹的国色,别具一格;她的天香,或驾群芳之上。韦庄就酷爱白牡丹,并写了这首传世的《白牡丹》。这首诗除题目标以“白牡丹”外,诗中没有花名出台,更没有品种露面,而字里行间恰恰潜在着白牡丹的高洁形象。前两句写花色,用闺中少妇和路上傅粉的五郎来对比白牡丹,这种极度夸张的手法,以人拟物,把白牡丹写的具有“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丽!后两句写花香,朗月轻泻,清风微拂,入得门来,独觉白牡丹的芳香。

生查子·清晓牡丹芳

五代 孙光宪

清晓牡丹芳,红艳凝金蕊。

年占锦江春,永认笙歌地。

感人心,为物瑞,烂熳烟光里。

戴上玉钗时,迥与凡花异。

解析:这首词描绘了牡丹盛开的芳香、颜色的鲜艳、盛开的繁茂、游人的热烈……将牡丹的与众不同和富贵吉祥的寓意表现的淋漓尽致,总之就是“迥与凡花异”。

牡丹吟

宋 邵雍

牡丹花品冠群芳,况是期间更有王。

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解析:“牡丹雍容华贵,气质高雅,是花中的佼佼者,更何况牡丹花中还有牡丹花王。从四种颜色变成百种色,百种颜色百种香味。”这首牡丹赞歌,不输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雍容华贵的身份象征】

最惊艳的牡丹诗(牡丹诗旅38首牡丹佳作)(3)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清平调词三首

唐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解析:李白的这三首诗虽然只字未提牡丹,但却是牡丹花的代言之作。作者把杨贵妃比作牡丹,人即是花,花即是人,人和花融为一体。全诗构思巧妙,辞藻华丽,显示了使人高超的艺术功底。

【不甘压迫的革命精神】

牡丹

唐 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解析:“百花齐谢的晚春,落红遍地,唯独牡丹亭亭玉立,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被人称作百花之王。牡丹芳姿艳质,花光万里,是天下无与伦比的,一花独放,是人间第一花香。”这首诗,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只是夸奖牡丹“一花独放,独香天下”的好词而已。但背后还有更深一层含义。公元878年,不满于晚唐黑暗的政治,皮日休参加了黄巢起义军,并奉黄巢为“圣人”。这首《牡丹》诗,又似在通过花王牡丹暗示农民起义领袖,从而歌颂黄巢敢于反抗现实称王天下的气魄和革命精神。

【繁华不再的哀叹】

红牡丹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果然不假。王维这首《红牡丹》约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当时的作者已步入晚年,而此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社会动荡。适逢春日,牡丹盛开,诗人便借这盛开的牡丹,尽情吐露满肚子苦水。

牡丹

唐 白居易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月中虚有桂,天上漫夸兰。夜濯金波满,朝倾玉露残。性应轻菡萏,根本是琅玕。夺目霞千片,凌风绮一端。稍宜经宿雨,偏觉耐春寒。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贵妃娇欲比,待女妒羞看。巧类鸳机织,光攒麝月团。暂移公子第,还种杏花坛。豪士倾囊买,贫儒假乘观。叶藏梧际凤,枝动镜中鸾。似笑宾初至,如愁洒欲阑。诗人忘芍药,释子愧梅檀。酷烈宜名寿,姿容想姓潘。素光翻鹭羽,丹艳赩鸡冠。燕拂惊还语,蜂贪困未安。倘令红脸笑,兼解翠眉攒。少长呈连萼,骄矜寄合欢。息肩移九轨,无胫到千官。日曜香房拆,风披蕊粉干。好酬青玉案,称贮碧水盘。譬要连城与,珠堪十斛判。更思初甲坼,那得异泥蟠。骚咏应遗恨,农经只略刊。鲁班雕不得,延寿笔将殚。醉客同攀折,佳人惜犯干。始知来苑囿,全胜在林峦。泥滓常浇洒,庭除又绰宽。若将桃李并,更觉效颦难。

解析:白居易这首《牡丹》中描述牡丹花是“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将牡丹比作花中西子,妖娆多姿,牡丹花开艳丽,成片的牡丹连缀如晚霞般灿烂辉煌,让人沉醉在其美艳之中。然而在白居易眼中,美丽的牡丹不仅是观赏把玩之物,更多的是褪去艳丽色彩后的凋零之美。

题所赁宅牡丹花

唐 王建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燋。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解析: 这首诗约作于元和长庆年间,作者当时生活贫困,住在租来的房屋之中,时为春日,作者目睹牡丹花开花落,联想到自己此时此刻的处境,遂有感而作,表达了作者爱花、怜花、惜花的情感和自己身处乱世的感慨。

【仕途不顺的感伤】

秋题牡丹丛

唐 白居易

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

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

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

解析:同样是元和十年,韩愈在这一年喜升官职,而白居易却在这一年被贬江州(详情可见文章“《秋题牡丹丛》唐 白居易”),伤感之余,与友人相聚之时,触景生情,即兴创作了这首诗。你看,面对同样的盛开的牡丹花,不一样的人生际遇,看到的自然是不一样的风景。还是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唐 李商隐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解析: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境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不要笑石榴花开的迟赶不上芳春,牡丹花过早地凋落更是愁人。全组诗格调凄凉哀婉,诗人借牡丹为雨所败的凄凉景象寄托了自己身世零落摧残之感。

夜看牡丹

唐 温庭筠

高低深浅一阑红,把火殷勤绕露丛。

希逸近来成懒病,不能容易向春风。

解析:温庭筠这首诗是写夜里赏花,夜里的牡丹花都是那样红艳艳的,牡丹的花与叶挂满露珠,分外妩媚鲜艳,以至于诗人都是“把火”而“殷勤”,虽然晚上还需要点着火把,但是仍然饶有兴致,可见作者对牡丹花的喜爱。只不过为何是夜晚而不是白天?“希逸”用了刘宋时期谢庄的典故,大概是诗人在生活或仕途上的隐痛吧,以至于“不能容易向春风”,连这大好的春光也不经常去欣赏。

【生活的牢骚】

牡丹

唐 张又新

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

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解析:“一朵牡丹千金难买,自古说的是颜色最深的牡丹花。现在满园的牡丹洁白如雪,真是辜负了看花人的一片心啊。”唐朝时期,牡丹以深色为佳,红色、紫色的牡丹被奉为上品,象征着富贵人家的貌美女子,即为“一朵千金”;而白色牡丹却逊色的多,就如同寻常百姓家的相貌平平的女子一般。而张又新就摘得了一朵白牡丹——娶了一个相貌一般的女子为妻,所以才有“一生辜负看花心”的感慨!据说,“花心”就是自此以后成为用情不专的代名词。

【升职的愉悦】

戏题牡丹

唐 韩愈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解析:这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当时韩愈四十八岁,在朝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后升任太子右庶子,逢牡丹花开,心情畅快,遂作此诗。

【友情的温暖】

送浑大夫赴丰州

唐 刘禹锡

凤衔新诏降恩华,又见旌旗出浑家。

故吏来辞辛属国,精兵愿逐李轻车。

毡裘君长迎风驭,锦带酋豪踏雪衙。

解析:这首诗被明末清初学者冯舒盛赞为“送行之圣”。诗的前部分大篇幅赞颂浑大夫镇守一方的功勋和浑家的家族荣誉,但最后话锋陡然一转,“其奈明年好春日,无人唤看牡丹花”,你走后明年的春天又有谁来陪我赏牡丹花呢?借浑氏家族名满长安的牡丹花表达自己依依不舍之情,表明了诗人和友人的真挚友情。

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

唐 白居易

香胜烧兰红胜霞,城中最数令公家。

人人散后君须看,归到江南无此花。

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

唐 元稹

莺涩余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

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

解析:这两首诗的仍然是以唐朝时期普遍种植牡丹为背景。白居易的《看恽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根据标题可知,这次观赏牡丹的地点是“恽家”,而和白居易一起观赏牡丹的是一个叫做“李二十”的好友,是谁呢?他的大作可是家喻户晓,就连两岁小孩子都能说出。就是写《锄禾》(其实是《悯农二首》)的李绅。李绅与元稹、白居易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所以才有这首“戏赠”之作,戏赠,既是赠友之作,又兼有与有人戏虐的意思。而马上就要“归到江南”的李绅,此刻如果不抓紧时间欣赏一下这牡丹花的美丽,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这背后,暗含着诗人岁好友的不舍之情。元稹的《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也是好友李绅要离去背景环境,诗人从听觉的莺声、视觉的飞絮、花叶等有意境的画面,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深情,表达了岁朋友的宽慰之意,赠朋友花片表示“花虽开尽但明年还会再开”的美好祝愿。

和乐天秋题牡丹丛

唐 元稹

敝宅艳山卉,别来长叹息。

吟君晚丛咏,似见摧颓色。

欲识别后容,勤过晚丛侧。

解析:白居易在被贬江州司马之后,曾作《秋题牡丹丛》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好友元稹便和诗一首,即为这首《和乐天秋题牡丹丛》,用以表达对好友的同情和慰问。

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

唐 白居易

前年题名处,今日看花来。

一作芸香吏,三见牡丹开。

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

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

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解析:白居易想念元稹×1。

唐顺宗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白居易再次来到长安城的西明寺赏牡丹,这次好友元稹却远在东都洛阳。面对这熟悉的场景,白居易不由忆起与好友元稹一起赏花时二人作诗相和的欢愉,因而写下《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元稹的思念。

这次来西明寺正是牡丹盛开的时节,但白居易却没有赞美牡丹花的美丽,反而通过热闹喧嚣的赏花人群与形单影只的自己做对比,映衬出自己的孤独。“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白居易对花的怜惜之情始于对挚友的思念之情,“何况寻花伴,东都去未回”,眼看着春天就要过去了,故友却仍旧在远方未归,全诗着眼于“忆”字。

重题西明寺牡丹·时元九在江陵

唐 白居易

往年君向东都去,曾叹花时君未回。

今年况作江陵别,惆怅花前又独来。

只愁离别长如此,不道明年花不开。

解析:白居易想念元稹×2。

这首诗简单明了,翻译的直白一点就是,白居易的内心独白:“老元啊,去年你去洛阳,没赶上看牡丹花,今年你又去了江陵,还是留我一个人在这盛开的牡丹花前独自徘徊。谁还在意明年的花开不开啊,我最关心的就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种“两地分居”的生活“。哈哈,果然是一往情深深几许!

微之宅残牡丹

唐 白居易

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

诸处见时犹怅望,况当元九小亭前。

解析:白居易想念元稹×3。

牡丹虽为富贵之花,但也抵抗不了风雨的袭击,“残红零落无人赏”,白居易对此表示深深的惋惜。表面看作者这惋惜的原因是因为对牡丹的凋谢惋惜、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最后一句“况当元九小亭前”却道出了真正的原因——因为这是好友元稹的庭院,此刻元稹远离居所,庭中牡丹因无人照料而破败,白居易眼见庭院的惨状,不由得想起好友远在他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牡丹再一次代表了白居易与好稹之间绵长的友谊的象征。

【爱情的甜与涩】

牡丹

唐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解析: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时任监察御史的元稹奉命出使蜀地,结识了才女薛涛,并成为知己。相别时,薛涛即作《牡丹》诗赠元稹归京,诗中用牡丹寄托自己对情人的相思之情,表明了薛涛对元稹的一片深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将牡丹花比作情人元稹,诗人与牡丹花交谈,借花说相思。

卖残牡丹

唐 鱼玄机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解析:鱼玄机和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的爱情故事在《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这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温庭筠与鱼玄机属于有缘无分的典型,鱼玄机短暂的一生几乎是在悲苦中度过,所谓红颜薄命,与心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而和自己结婚的人又不爱自己……在这个暮春的日子,鱼玄机在长安见到未卖出的牡丹,感慨这些牡丹就像自己的命运,于是写下此诗。

牡丹

唐 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解析:这首《牡丹》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全诗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

【年华易逝的感慨】

惜牡丹花二首

唐 白居易

其一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其二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解析:《惜牡丹花二首》是白居易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借写夜晚秉烛赏花,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喜爱及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惋惜。第二首诗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爱花惜花之情。全诗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白居易此组诗一出,引起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居易的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苏轼的《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像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惜花的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

【对时事的讽喻】

买花/牡丹

唐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批判。通过写王公贵族不惜高价买花,竞相攀比,揭露了当时统治阶层的奢侈豪华、挥金如土的腐败生活,同时也暗讽唐朝时期人们对牡丹花的迷恋达到“痴迷”的状态。晚唐诗人徐夤有《牡丹花二首》云:“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长安的百姓争相购买牡丹,攀比之风盛行,导致了很多因买花贫困的人家。

移牡丹栽

唐 白居易

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

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

解析:这是一首讽喻诗,诗人借花喻人,讽刺那些弃旧媚新、淫于宝贵的人。牡丹栽,也叫牡丹栽子,或称花篦子,指的是野生牡丹幼株。“何处辞丛别主来”寓其弃旧恩,媚新主。红芳,指牡丹,也喻人;“红芳堪惜还堪恨”,是指那种屈于金钱、乐意任人摆布的人在作者看来是既可怜又可恨的。为何?因为“百处移将百处开”。

牡丹芳

唐 白居易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无人知,可叹息。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解析:白居易曾与元稹曾同在西明寺观赏牡丹,白居易写下了《牡丹芳》,其中“庳(bēi)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形象的描绘了当时西明寺观赏牡丹的盛况。 牡丹是百花之王,有国色天香的美誉。牡丹花是从唐代高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两京,唐玄宗时犹视为珍品。从盛唐以来,豪门贵族培植赏玩牡丹蔚然成风。白居易这首《牡丹芳》正是针对当时统治阶层狂热地赏玩牡丹、而不关心百姓生活的风气的强烈的抨击。

咏牡丹

宋 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解析:这首《咏牡丹》是宋代大臣王溥的作品。这首诗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可笑牡丹花大得像斗,却什么也不能作,不过白白长一条枝子。”可见诗人对牡丹花的评价是负面的,在作者眼中,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这就如同生活中的某些人一样,“华而不实”,或者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让人反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