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红包活动改变年味(红包大战算不算新民俗)

网络红包活动改变年味(红包大战算不算新民俗)(1)

金牛贺岁 李嘉/漫画

集支付宝“五福”、集抖音“灯笼”、集百度“牛卡”、领京东“压岁钱”……春节临近,互联网平台五花八门的春节红包活动提前带热了节日气息。今年,除了支付宝、微信这样的传统支付巨头,前两年发力春节红包的百度、抖音、快手,也纷纷一掷千金。互联网巨头重金参战红包大战,无疑是为了稳定或者抢夺市场,但正如一些民俗专家指出,电子过年红包也正成长为一种新的民俗。

市场化的东西也是民俗?有人发出质疑,更有人斥其“俗气”,埋怨它们挤压了传统民俗的空间,让年味逐渐变淡。的确,祭灶、办年货、写春联、买年画、做花灯、挂福字、迎财神、穿新衣、放花炮、包饺子、团圆饭、压岁钱、拜新春、抖空竹、吃元宵、耍龙灯、猜灯谜、看花会等民俗,既是以往过年必不可少的仪式,也总给人一种节日的仪式感。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环保理念的加强,很多民俗正在走向衰落。烟花爆竹不宜放了,春联福字不用手写了,花灯年画没地挂了……

民俗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期许,记录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也承载着每个人对年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年旧民俗的式微令人可惜,但也必须承认,民俗既要传承,也要与时俱进。比如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早就成了多数家庭守岁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堪称新民俗的代表。

民俗一直在变,但中国人对年的感情从未改变。年始终是中国人心中最大的节日,回家过年、与家人团圆始终是人们最大的心愿。所以,一种新的形式能否化为民俗,不在于它是谁推出的,也不在于它能给人带来多少实际收益,而在于它是否与人们对年的文化认知形成共振,并满足人们更多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期待。

近些年来,为了抢占过年市场,五花八门的过年活动不在少数,大多无法得到长久认同。我们应该乐于接受新的过年民俗,但对于那种不了解、不尊重年文化,以文化多元和创新为名行破坏年文化之实的恶搞,和以反思和批判之名曲解年俗的种种无厘头,都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此外,年俗文化也必须防范资本的无序扩张,决不能任由利益为先、金钱至上等价值观肆意冲击。各大网络平台的红包大战,虽然给网民带来了新奇体验,但也要防止其中俗的倾向。民俗民俗,民字当头,竞相撒钱博网民一乐的同时,不能忽略公众对年的内心感受。

因为有年,才有年俗。年俗再变,对年的感情都不会变。所以,面对互联网的“新民俗”,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春节风俗,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花样再多,也不能丢下老民俗。

来源 北京晚报 | 记者 贾亮

编辑 贾亮

流程编辑 刘伟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