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

“白面书生,男生女相……”,这是庞飞燕对公孙策的形容。

他们这一对,一路闹闹腾腾,斗气,毒舌,互怼,给观众留下了不少的笑点,也让公孙策这个角色更加鲜活,更加讨喜。

小时候,大家更喜欢包拯,因为他聪明,正直,专注,善良,明明也非常聪明的公孙策,在包拯的光环下,硬生生地成了个陪衬。

别人说,公孙策对包拯有“瑜亮情结”,但事实上,他们俩更像是同一个人的两面。

包拯更在意个人心中的正义,凡事非要讲个对错,纠个明白,即便,得付出更多的代价,赔上更多的人命,损害更多人的利益。

而公孙策,则心思细腻,更擅长平衡内外的局面,颇有大智若愚的智者风范。

本文,小兮来给大家说道说道,我眼里的公孙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1)

01、一副对联,折射出包拯和公孙策的不同

电视开场的时候,包拯和公孙策是各自出现在两个场景中的。

包拯出现在大街上,为两个小老百姓辨明是非,对一头猪作出审案子的姿态,小聪明在这个时候,玩的溜溜的,但又不失调皮。

结束后,又立刻切换到他跟包大娘一起破案现场,他的生活圈子,围绕着包大娘转,他的聪明,学的也是包大娘查案的东西。

而公孙策则是以棋会友,以诗会友,以对联会友,在这里,其实就能看得出来,公孙策更善于交际,他的生活圈子里,是各种各样的人围绕。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2)

一直以来,在“名扬天下”的板块里,我们的关注点,始终落在包拯身上,都认为,是包拯名扬天下。

但其实,这里,也该包括公孙策在内。

高丽太子路过庐州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以包拯为主导,但圆滑周全的,却是公孙策。

因为刚入庐州城,高丽太子就遇到刺杀,庐州知府公孙真接待他们的时候,气势上就有弱了几分,更加战战兢兢地接待他们。

高丽太子有意为难,出了一副对联,想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他的上联是: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3)

这个对联,在我们的记忆中,并不陌生,除了这部剧有提及,在周星驰那部传播度极广的《唐伯虎点秋香》里,也被提到过。

这对联,并不难,难的是,要符合语境,更要符合情绪。

公孙策对的是: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中秋;而包拯对的是:八目加贺,贺年贺月贺升平。

【注意:这里的赏和贺在对应的联子里,都是繁体字的写法,而不是文中的简体字。】

一副下联,公孙策和包拯所对应的是截然不同的。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4)

在高丽太子的上联中,他倾向的,是家国社稷,以小见大,讲究的是家国情怀。从这一点看,包拯的下联,跟上联的家国社稷,形成一种递进对应关系。

老百姓关注的,朝廷关注的,可不就是家国的平和喜乐,社稷的歌舞升平吗。

也就是说,包拯的下联里,折射出的,是他心中的大义,家国社稷,是更高层次,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符合的,是上联的语境问题。

再看公孙策的,他的下联,更倾向寄景于情,从风月节日入手,带着个人情绪的抒发和寄托,更关注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倾向于对应情绪。

也就是说,包拯关注的,是大方向的,公孙策在意的,是身边的。从这一副对联里,他们两个人的不同就已经展现出来了。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5)

02、情商极高,懂得分析利弊,作出取舍

纵观整部剧看下来,其实公孙策的人设,更接地气,也更符合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他这样的人,往往吃的开,往往能够把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都经营的很好。

而坎坷波折,往往都会是包拯这种一根筋到底的人的。

事实上,包拯是典型的情商不及格,公孙策是情商极高的人设。

他们之间在剧中的存在,是互补的。

与其说,包拯聪明,不如说,他在自己的熟悉的领域里,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分析查证的能力,当然,这也是在足够聪明的前提下才有可能。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6)

但公孙策不同,得益于他从小的生长环境,以及他爹在官场上的交际,公孙策对人对事,更擅长从多方面去权衡考虑,并且立刻作出准确的判断。

举个例子:高丽太子在进入庐州城的时候,遭遇了刺杀,高丽太子十分不满,公孙策的爹承诺会尽快找出刺客。

之后,一行人坐在桌子边分析刺杀事件背后可能的原因和对应的嫌疑人。

这时候,涉及到的就是高丽人出使大宋的原因,主战派和主和派有可能的做法,以及高丽内部本身的一些暗流涌动的一些事。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7)

在他的分析中,我们知道,高丽太子出事,得益方会是谁,谁嫌疑比较大。

胆小又怯懦的公孙真,自然不可能在公孙策面前,跟他讨论这些朝廷上的事情,而他能这样分析,推论,无疑是跟他从小浸润在官场环境下养成的本能反应。

此外,在包拯查出杀害高丽太子的凶手有可能是楚楚和小艾的时候,就连包拯都在纠结八贤王为何不作为,这时候,反应过来的仍旧是公孙策。

“听闻八贤王是精贯日月,廉公有威的大忠臣,我也相信他是个明察秋毫的人,为何刚才,他不站出来主持公道呢?”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8)

“他已经做了,执法,要不枉直,不漏恶,但执政,则计算利害多少,斟酌短长所宜……”很明显,包拯执着的真相,对人心,对不同人所处的立场,处境,位置,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

又或者说,他沉浸在自己构设的理想的状态里,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和自己一样,坚持“真相只有一个”,坚持真理,而不是权衡利弊的。

权衡利弊,趋利避害,这本就是每个人的本能。

同样都对八贤王并不了解,但公孙策对于八贤王此行的目的,想要的结果,做法,全都心里有数,能做到他这样的通透,其实很难。

正因为他通透,所以他看出了八贤王也不愿意伤害无辜,不能明着下结论,而是暗示时间很晚了,择日再审,给包拯更多的时间,让他去查找真相,去证明小艾和楚楚不是凶手的事实。

这种通透,不是包拯这种一根筋的聪明能够做到的。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9)

03、对包拯,他有瑜亮情结,也懂得低头

公孙策曾经说过:包拯,你是我唯一佩服的人。

他和包拯同在一个书院里上学,学院里,聪明的学子很多,包括聪明,却傲然不可一世的展俊,包括音乐才华横溢的蒙放老师,包括应明院士……

聪明人很多,但公孙策除了自己,他只认包拯一个,他想一较高下的,也只有包拯一个。

比起和谁都是好朋友的包拯,公孙策其实完全是外表傲娇,内心细腻柔软的角色。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10)

他傲娇,总是得理不饶人,但有点什么事,他能立刻全方面分析,从理出发,作出合适的取舍和选择。

他总心心念念着要跟包拯一决高下,哪怕包拯从来不接茬,他一个人也能比的很开心。

就连八贤王,都对他赞誉有加,甚至说,他是真正的君子。

小兮印象最深刻的,是蒙放假死以后,包拯整个人颓唐沮丧,成日里借酒浇愁,谁都劝不住,这个时候,公孙策找过来了。

他把包拯打了一顿,刺激的包拯第一次对他恼怒起来,大喊:“公孙策,我告诉你,我不是怕你,要比智慧,你输定了。”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11)

明显,公孙策的激将法奏效了,他要的就是包拯这句话,要的就是包拯的振作。

“好,我等的就是你这句话,包拯,你不是说你脑筋好吗?我现在有一个难题解不开,如果你能帮我解开,今天算你赢。今天打了你多少下,到时候我会双倍奉还的……这个难题是这样的,书院里有一个很聪明的同学,和我敬重的院士,还有一个对我很好的老师相继被杀,可我一点儿头绪都没有……”。

这是第一次,公孙策主动认输,主动在包拯面前,放下姿态,承认自己不够聪明,至少,没有他聪明。

在这种时候,他想的,不再是输赢,而是尊师重道,是对包拯这个对手的惺惺相惜,是不愿看着他就这么颓废下去。

之后,他全力配合着包拯的步调,调查真相。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12)

和包拯比了那么多年,他总想一次,但是在堂堂正正的情况下。

他聪明,可他的聪明和展俊的恃才傲物,和包拯的低调内敛都不同,他的聪明,是带着圆滑和世故,带着周全和成全的。

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明显,他更懂得顾全大局,作出适当的选择,输一次又如何,大不了下次再比呗。

公孙策在剧中曾经无奈地对包拯说过一句话:“跟着你一起出生入死,状元也没考成,到最后功劳都是你的,这就是我公孙策的命。”

是的,如果不跟着包拯,也许他走的路,经历的风景,会和包拯完全不同,可他却也心甘情愿地跟着。

这种骨子里的气量,其实是包拯没有的。

少年包青天公孙策破了几个案子 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孙策(13)

结尾

公孙策这样,傲娇,别扭,聪明,却又通透,圆滑世故却又懂得周全大家。

在现实中,他这样的人设,才是最讨喜的,相反,一根筋的包拯,很多时候才是被排斥的那种。

以前看这部剧,总觉得公孙策这人不怎么样,但常看常新,直到今日才发现,他这样的,才是在现实中吃得开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