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

L9-11真书的技法3

我现在讲真书的取势手法,不是教你分析笔势,那是二级课程的内容,我是带你读帖,理解古人取势方法。譬如上一课讲到真书常有增加或减少点画的情况,这算不算真书取势的手法?其实不算。考证一下,这些字都是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往往是繁体和简体的区别,并非书法家随意增减。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1)

作为官方正体的正楷字,目的是规范汉字写法。《五经文字》张参序,确定正楷规范有四个来源,但规范既立,一点一画都定死了,不能增减,这一来把艺术变化也限制住了,这是很大的矛盾。真书所用的字形,范围广得多,真书是最晚出现的书体,它是隐藏使转的行书,而行书是用使转写隶书,使转本身来之于草书,篆书隶定或隶变对真书都有影响,所以,真书是成分复杂的书体,和正楷字的写法不同。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2)

真书起于钟繇之时﹝约200﹞,正楷字确立于开成石经﹝837﹞,是真书早了六百多年,到唐代已经非常成熟。书法家不是要创造一个新字,这不是你的工作,我们注意力是放在点画和使转上。今天再讲真书点画伸长和缩短的问题,性质差不多。

﹝5﹞伸长笔画。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3)

你看这两个「大」字,欧阳询的一撇短,柳公权的一撇长,但这与裹束和结字有关,是艺术风格的问题,跟取势没有关系。就两个字的文字基本结构而言,完全一样,就书法取势而言,也完全相同。今天要说的「伸长笔画」,是指文字基本结构起了变化,我们选择这样的字形,会影响到取势。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4)

如「民」字,晋唐人往往把倚戈势伸入上面的口字形中,而正楷字是不伸入的,究竟哪一个写法对?这就不是艺术风格,而是涉及文字基本结构。如果你临帖时有点犹豫,不如先去查一查「民」字怎么来的。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5)

「民」字本义很恐怖,是一把锥子刺入眼睛,这把锥子的手柄用肥笔表示,甲骨文把肥笔写成一横。这眼睛是人的左眼,甲骨文写法使我想起三星堆的青铜面具,你看这面具的左眼,是不是跟甲骨文非常相似?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说:「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抓住了俘虏,把他们左眼刺瞎,作为标志,这种人归入「民」,当时「人」和「民」身分不同。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6)

经过春秋直到秦朝,「民」字逐步演变,但这把锥子始终是插入眼睛的。这一特点被保留下来,晋唐真书常常这样写。智永等未必见过甲骨文,这写法只是根据传统。锥子缩短、不插入眼睛是隶变,秦简上就有了,现在的「民」字,应该是根据熹平石经而来的。在这个例子中,两种写法虽然文字基本结构不同,但取势没有分别,奋笔势移位、斸钩势和戈法,智永真书「民」加多了一点,这是辨别符号。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7)

「民」字加辨别符号来之于草书习惯,草书「民」和「氏」几乎一样,所以在「民」字右上角加一点。草书早于八分,草书在西汉已经流行,八分产生于东汉,所以不少草书习惯影响到八分,然后又延伸到真书,称之为「草字楷化」。但请注意,这一点并非一定要加,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民」字真草都加了点,但关中本「民」字草书没有加点,王羲之《十七帖》也没加。最让人搞不清的,是智永真书《千字文》中的「纸」字,无论墨迹本还是关中本,居然都加了点。《干禄字书》收入「纸」两种写法,说「上通,下正」,我们看到上面这种写法有点的。不过《四库全书》收入《干禄字书》时,把这点删除了,可能以为这一点只是石花。

简言之,「民」加点,「氏」不加点,这是常例。「氏」加点,这是破例了,自己心中要有数。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8)

有时伸长笔画会影响到取势,如「异」字。现在正楷「异」,上面是「田」,下面是「共」,而《兰亭序》中的「异」上面是「甲」,中间一竖很长。这是汉隶和晋唐楷书的通常写法,大多数人都这样写。「田」和「甲」看起来只是中间一竖长短之别,但对于取势却有很大的区别。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9)

我在八级课程17课简单讲过《兰亭序》「异」字,甲骨文、金文「异」字,是一个人举起双手把面具往脸上戴。这个字有三部分,首先是这面具,然后是大字形双手举起的人,还有两只手,隶定后变成两个小十字形。甲骨文、金文中还有一种写法,就是这个面具脱离了人头,所以另一种解释,这是头顶着重物,双手扶持前行。有些简写法省略了人的躯干,就是大字的中竖,小篆写法就属于下面这一组。汉隶、行书、真书都保持金文三部分,不跟从小篆结构,但《五经文字》直接从小篆隶省,上面讹变成了「田」,开成石经中的「异」字同样如此,反而成为正楷规范字。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10)

可能有同学会想,《五经文字》所定正楷字「异」,看起来应该是《说文》小篆的隶定,不是隶省。其实《五经文字》收了两个字,注曰:「上《说文》,下隶省」。可见唐朝的《说文》版本和现在有些不一样,小篆「异」上面是照金文「畀」的形状写的。就这个写法而言,下面的「异」确是隶省。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11)

如果照《开成石经》正楷规范字写法,那就必须把上面的「田」写完,才能写下面的「共」,也就是老老实实写下来,很难变换,而且中心产生很大空白,中宫空虚为真书之病。如果上面是「甲」,则上下两部分立即打通,你看王羲之取势,「甲」的外框是竖笔势移位,其次连续四横奋笔势,把「甲」和「共」的横笔都写完,然后以「甲」字中竖和「共」字两短竖,组成顾盼势,最后写下面的两点,八字形斗鹑势。顿时整个字气脉贯通,跌宕而下,中宫也实了。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仅仅因为「田」字中竖伸长了,影响到整个字的取势,意趣完全不同。

寿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12)

又如这个「寿」字,笔划太多,结构复杂,这还算是照顾你的,《五经文字》收两个「寿」字,上《说文》,下隶省,正楷规范字就是照《五经文字》的。如果采用上面这写法,人还怎么长寿?《五经文字》两种写法都不好,隶书中横笔有照小篆绕来绕去,但中间那一竖都开始伸长,打通上下,最后形成真书「寿」写法,书法家都用这种。你还可以把中间的「口」,如王羲之改为两点,更为灵动。坚持不肯把中竖伸长的,如颜真卿,我看还是伸长的好看。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13)

有时候把虚笔写实,也可以认为是点画的延长。如「为」字,通常起手第一势为羊角势,锺繇写为一个斜置的马桩势,中间那一横,其实是虚笔实化,是第一点的延长。在这个例子中,马桩势替换了羊角势,历史上不止一个人写过,如颜真卿、欧阳通等。

〔6〕缩短笔画。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14)

在历代真书作品中,经常可见到有些字缩短了笔画。这是什麽字?猛一看很多人不认识,这是「纲」字,柳公权写得很规范。《灵飞经》只是把右旁的外框,缩短了写,这样一来,「纲」字右旁变成「四」字形下面加一个「山」。从文字学角度说,为什麽可以这样写呢?「纲」字左边是绞丝旁,右旁是「冈」,查一查「冈」,《说文》:「从山,网声」。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15)

「网」这个字有点特殊,《说文》收了五个写法,第一个写法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显然是渔网的象形,甲骨文「网」或竖写,或横写,小篆笔画比较简单。第二个写法下面加了声符「亡」,繁化了。第三个更繁,声符旁加多一个绞丝,丝纲古代用于捉鸟。第四个古文,删除网格交叉笔画,只留下声符「亡」。第五个是籀文,比小篆多一横,也是甲骨文演变出来的。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16)

很多字中包含「网」,如这里四个字。小篆左右两边都下垂,但隶书都缩短了,「网」好像一个「四」字,放在顶上。这有什麽好处呢?这样一来下面的部件左右就不受约束了,比上面的「网」写得宽都没关系,方便出雁尾。这里四个字都是下面宽过上面,真书继承了隶书写法。回过来看「冈」字,也许因为下面的「山」笔画少,又没有雁尾,所以「网」左右两竖缩短或不缩,随君所便。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17)

「冈」左边加上绞丝旁,成为「纲」字,这一来,绞丝旁占了三分之一的空间,好在八分是扁平的,「冈」还不至于侷促,所以在隶书中右旁的框架有长有短,两种写法都有。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18)

但真书「纲」字就不同,真书是方形的,左边加了绞丝旁,右旁空间变得很狭窄。「冈」字有五个竖,写起来要很小心安排,《灵飞经》采用《曹全碑》写法,马上解除逼仄之感。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19)

类似的字如「刚强」的「刚」,这字有七个竖,所以也会把框架缩短,让出空间。缩短框架的写法,《干禄字书》列为通用之字。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20)

竖笔多的字不容易写,如「佛」字也有五竖,唐碑中当然有照写五竖的,如果笔画细还比较容易,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但通常竖笔粗过横笔,临颜真卿《多宝塔》就要很小心。欧阳通把左边数过来第2竖缩短,近于一点。很多写经干脆省略这个竖,或写成类似起笔动作,这一来安排上就方便多了,你可以试一试。

黄简讲书法入门教程(九级课程真书篇11-真书的技法03)(21)

真书中横竖撇捺都可缩短,如「愿」字,隶书有繁简两种写法,从简写这种发展出行书写法,第一势取羊角势。虽然刘德升和锺繇的行书不可见,但从王羲之、欧阳询等人作品,可以推想。锺繇《宣示表》中的「愿」,把羊角势的长撇缩短了。今天就讲这些,下次继续。谢谢。

本节要点:

  • 真书的技法——大圈:
  • 〔5〕,伸长笔画。
  • 〔6〕,缩短笔画。

复习思考:

  • 「益」字中间,欧阳通用长撇长捺,欧阳询缩短捺笔为一点,锺繇撇捺均缩为点,类似的例子还有吗?
  • 「尽」字,《阴符经》中间一竖很长,柳公权中间一竖较短,你觉得哪一种好看?有没有影响取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