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莉河南曲剧 柳琴戏演员刘莉莉择一事终一生

刘莉莉河南曲剧 柳琴戏演员刘莉莉择一事终一生(1)

“你呀,三岁就能跟着我哼哼戏了。那时候,团里排现代戏,你听得多了就跟着我唱……”刘莉莉的母亲曾这样告诉她。当年3岁的刘莉莉如今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柳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梨园之家的耳濡目染、父亲在艺术上的悉心引导、艺校的专业训练、入团后打磨锻造共同成就了一个对柳琴戏心无旁骛的演员。

她,苦练基本功;她,掌握诸多传统戏;她,长于戏曲突破和创新。身为戏曲小剧种演员,不仅对柳琴戏倾注了所有的时间与经历,更将保护、传承、传播柳琴戏当做自身责任。记者 焦腾

刘莉莉河南曲剧 柳琴戏演员刘莉莉择一事终一生(2)

刘莉莉河南曲剧 柳琴戏演员刘莉莉择一事终一生(3)

梨园世家,能文能武

出身于梨园世家,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刘莉莉对戏曲有着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和熟悉感,最终,这种亲近感和熟悉感成为她的职业引领。

12岁,刘莉莉考入临沂市艺术学校,四年的时间里学习了《休丁香》《姊妹易嫁》《潘必正与陈妙常》《秦香莲》 等剧目;16岁,进入临沂市柳琴剧团。“受父母的影响,我从小喜欢听、喜欢看柳琴戏,可以说是伴随着柳琴戏长大的。我父亲是我们团里第一个国家一级演员,他对我的影响十分深刻。”刘莉莉告诉记者,在她艺术之路上,绕不开的便是父亲的帮助、支持和引领。

在刘莉莉心中,父亲是英雄式的人物,除了不演旦角,什么行当都能演,是“无所不能”的演员。“父亲曾参加过文化部举办的第三期培训班,在那里学了很多戏曲组合。重点是,他并没有学生角,而是学旦角的戏曲组合,比如,折扇、水袖等,目的就是回来教给我,而我通过父亲学会了诸多戏曲程式。”刘莉莉说。

1986年,刘莉莉从临沂市艺术学校毕业,进入临沂市柳琴戏剧团。两年后,她接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出大戏、现代戏《风流母女》。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并不是柳琴戏的剧本,而是锡剧本子,18岁的刘莉莉对锡剧并不了解,对该剧的表演有些摸不着头脑。另外,刘莉莉在艺校里学了传统的四出戏,没接触过现代戏。“我父亲认为第一个戏打不好基础,以后表演很容易就走歪了。他带着我自费去锡剧院学习。我们看了一场演出,女主角表演真的很好,现代戏中融入了传统戏曲程式表演。父亲就说最好是能让她教教我重要场次的身段表演。可是,女主角并不教给我。”刘莉莉说,最后想出用“易技”的方式,将自己戏曲传统折扇组合和女主角主要场次的身段表演进行交换,终于得偿所愿。

实际上,刘莉莉参加红梅杯比赛获最佳表演奖、第一届山东戏曲名家展演等各类演出,都有父亲的陪同,父亲同时担任艺术指导、演出“管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在剧团组织中青年业务展示之际,父亲特意给刘莉莉排了一出京剧《穆桂英探谷》,把柳琴戏的唱腔完全融进去。父亲要求她要文武兼备,作为一个好演员,要能武、要能唱。

“从小练了四年的功,但之后一直演文戏,也没演过武戏。角色要扎靠,耍枪、拿马鞭、走翻身、下腰。为了这部剧,又把功恢复了一下。实际上,最早练走翻身老想吐。”刘莉莉告诉记者。

刘莉莉河南曲剧 柳琴戏演员刘莉莉择一事终一生(4)

220场《沂蒙情》成就经典角色

2011年10月10日,《沂蒙情》第一场公演;2013年,《沂蒙情》获得了“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刘莉莉凭借在戏中的出色表演拿到“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同年,《沂蒙情》获得第六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戏剧类表演作品奖”;2015年,刘莉莉又带着《沂蒙情》拿到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沂蒙情》在现代戏的基础上,不仅融入了传统程式表演,而且融入现代舞蹈。不管是年轻还是年长的观众都觉得很新颖好看。一般的现代戏基本没有传统程式表演,没有太多的“动”,但是《沂蒙情》 中刘莉莉饰演的山杏始终在音乐中舞动着。山杏从第一场开始便穿着3套服装在里面。因为时间原因,来不及穿,只能一套套脱。头饰换不完,戏装脱不完时就需要她唱导板了。

2015年,《沂蒙情》参加梅花奖竞演,导演梅晓对山杏这一角色进行再次加工。“导演在原来的基础上,融进去好多表演,山杏需要更多地边跑、边唱、边演。对演员有很大的挑战。”刘莉莉说。

《沂蒙情》体现沂蒙女人的坚强坚韧、无私奉献,也就赋予了山杏很多感人情节和魅力,演员就要将人物的肉体和灵魂一起演绎出来。目前,刘莉莉已经演了220多场,也哭了220多场。“本身唱腔、台词很感人,会不由自主地流眼泪。演员哭不能大哭、眼泪掉下来还需要唱。该爆发的时候要爆发,该忍的时候要忍,情感宣泄需要把握好火候。”刘莉莉说。

在各类表演中,刘莉莉能够快速地捕捉人物特点,根据导演要求完成角色表演,这背后是她的天赋与付出。值得一提的是,刘莉莉还有戏曲绝活,比如打花舌。“我从小在艺校里就开始练,所以就很自如地打出来了。其实,学习这个技巧是因为我母亲。她曾经排过一出《济公传》,饰演的狐狸仙会用到这个技巧。而我演闺门旦和大青衣,行当不一样,但母亲要我学会柳琴戏特有的打花舌。”

刘莉莉河南曲剧 柳琴戏演员刘莉莉择一事终一生(5)

刘莉莉记得在《沂蒙情》里面用了两次打花舌,其一是高高兴兴出嫁时的山杏; 其二是山杏往家跑去穿上嫁衣等着满堂回来。“这是一头一尾,用了两次,只要每次用这个技巧,下面就会有叫好的观众。”刘莉莉说。

传承,一直在路上

专业的训练让刘莉莉的表演技艺日臻成熟,不仅表演质朴细腻,而且唱腔委婉优美。她在《沂蒙情》《王宝钏》《白玉楼》《沂蒙魂》《又是一年桃花开》《崔家沟》《牧羊圈》 等几十出传统戏和现代戏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角色。同时,刘莉莉也带着诸多柳琴戏剧目去到世界各地演出。

目前,刘莉莉在临沂艺校带柳琴课的学生,同时,也在团里面带三个学生,徐荣、王守艳、陈瑞斌。值得一提的是,王守艳、陈瑞斌曾获得山东红梅杯大赛分赛区一等奖,徐荣获得二等奖。其中,陈瑞斌是艺校毕业的。徐荣、王守艳都是声乐转戏曲。

“从表演上看,唱腔没问题,最难的是身段表演,因为没有戏曲基本功。走台步、圆场都太需要基本功了。比赛前,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地去教,口传身授。唯有戏曲演员是最不容易的,需要唱念做打武、手眼身法步全部掌握,同时要融入到人物当中去。”刘莉莉表示。

去年,临沂市成立了以“刘莉莉”名字命名的沂蒙红色文艺轻骑队。巡演、戏曲进学校,将戏曲送到偏远地方。“我们就以分队的形式,将戏剧、歌舞等综合起来,一辆小中巴我们就可以送戏下乡了。”刘莉莉说。

刘莉莉河南曲剧 柳琴戏演员刘莉莉择一事终一生(6)

刘莉莉河南曲剧 柳琴戏演员刘莉莉择一事终一生(7)

演戏先做人,刘莉莉对父母、戏曲前辈怀有敬畏感恩之心。在刘莉莉看来,他们为她提供了专注戏曲艺术的可能,让她能够永远专注下去。

“面对人物,不要去演你自己,要去演人物、走入人物的内心。作为一个演员,对戏曲要专注,进入这一行,就注定是要做一辈子的。”刘莉莉说。

追溯千年史,著述万卷书

修复家谱,找寻文明根源

刘莉莉河南曲剧 柳琴戏演员刘莉莉择一事终一生(8)

崇文堂家谱坊

刘莉莉河南曲剧 柳琴戏演员刘莉莉择一事终一生(9)

二代传人刘忠禄制作的《刘氏族谱》

“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然而,对于当下的社会来说,家谱几乎是一个快要被忘记了的存在。令人惊喜的是,在临沂市沂南县,省级非遗项目传统家谱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刘玉平几十年来修复着一本又一本家谱,记录那些被遗忘在幽暗深巷中的往事。 文/图 记者 许倩

安放岁月的记忆

那些随时间泛黄的记忆,在手下化作一页页纸张上鲜活的墨迹。家谱修复的,不止是残章碎片,还有那些遗留在残章碎片上的记忆。经由家谱,可以窥见那些夹藏在书页缝隙中的过往,和那些被遗忘在幽暗深巷中的故事。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曾说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古来名人入史、官吏入志,百姓入谱。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史、志、谱三位一体记载和传承着浩瀚的中华文化。

在沂南县汉街诸葛宗祠南邻,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正门题写着“崇文堂家谱坊”的牌匾。推门进去,不大的空间内存放着整整三面墙的家谱,书页中班序着古今风流人物,也谱写着天下兴盛世家。这一切,都源于对家谱的修复和制作,来自刘玉平多年来的收藏和整理。

说起来,刘家制作家谱的技艺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至刘玉平这已经是第五代了。“我的祖上就开始编制家谱,先世莒县刘家菜园人是西汉城阳王刘章嫡系后裔。受皇室家声、汉风遗韵的影响,历代族人关心家族文化,注重编修家谱。”刘玉平告诉记者,清朝中叶,刘家庄的刘注是当地有名的“细木匠”,雕刻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后来被莒县“福兴泰”家谱坊聘请做雕板工,掌握了制作家谱的全套工艺。

刘莉莉河南曲剧 柳琴戏演员刘莉莉择一事终一生(10)

没过多久,因为遇到战乱,刘注返回沂水县界湖街(今沂南县)创建崇文堂家谱坊,因做工精良,名扬四乡。其子刘忠禄、孙刘式、曾孙刘恩兴肯堂肯构,子承父业。然而,好景不长,后又因兵燹、动乱,一度间断。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刘玉平自幼喜欢拜读老谱和祖林谱碑,成年后便承接祖业。2003 年,刘玉平在沂南县城成立沂南县氏族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并重建崇文堂家谱坊作为家谱展馆,开始为各姓氏编制族谱。

改进传统家谱

编制家谱多年,刘玉平修复了很多家谱,收集了很多史料,也根据这些史料佐证了一些信息,其中有一件事情让刘玉平印象深刻。2013年6月,因沂南县大庄镇河阳社区建设项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临沂当地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了3座清代墓葬。墓葬中共出土了37件(套)精美的丝织品,为研究清代当地望族家族墓地的葬俗、礼仪、婚姻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让大家感到不解的是,尽管当地村民知道这是沂水县刘氏家族的祖林,但三座古墓既无墓碑也无墓志,墓主人身份无法确定。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沂南县博物馆馆长来到崇文堂家谱坊找到了刘玉平。刘玉平对照刘氏家谱上的有功名的族人信息,结合墓主人胸前“官补”的级别,确认了墓主人是一位五品官员。

在崇文堂家谱坊里,至今仍保留着一部等待族人出现的家谱。这部五年前偶然得到的家谱被刘玉平珍藏至今。“有一天晚上我在家谱坊会客,出门送客时发现路边有一个包裹,俯身一看是一包袱旧家谱书。”作为一名家谱收藏家,看到偶得的旧家谱,刘玉平感到十分惊奇。当他把旧家谱打开看时,其破旧程度同样让他感到吃惊。

“这套家谱总共八本,蓝色布面的封面下夹杂着数张宣纸,多数册本朽烂,布面零碎脱落,纸张零乱不全,仅有一册纸张完整。”刘玉平回忆,家谱里的文字全是手写的,字体是清秀的小楷。“看文字内容里面有一个暗红底黑字的半截书签,写着‘吴氏宗’三个字,应该是《吴氏宗谱》。”刘玉平猜想,这套家谱成谱应该在民国或者清末光绪年间,不是本地吴氏家族的家谱,看族人埋葬地名应该是浙江宁波一带的。

至于什么人把这套家谱放在这里、为什么放在这里,刘玉平也进行了推测。“这套家谱应该是外地来沂南居住或工作的吴姓人从老家带了出来,搬家或者布置新房子的过程中因家谱朽烂残破不愿意放在家里。但家谱上有祖宗名字,不能毁坏和丢弃,于是就给家谱找了一个安身之处。”

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再修家谱时,往往时过境迁,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到了近一二十年,独生子女成长起来之后,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女孩,没有男孩,以往家谱中只续男性的惯例就得打破。”刘玉平说,在近年来编制家谱时,他主张不仅将女性续编入家谱,还把独生小孩写入父母双方的家谱中。而当下续写家谱,刘玉平也会顺应要求,他主张将当下新观念、新风气、正能量写入家谱中。

刘莉莉河南曲剧 柳琴戏演员刘莉莉择一事终一生(11)

传承家族变迁史

在家谱坊二楼,三面墙上收集了8000余册各种姓氏的族谱,既有颜真卿后代颜氏族谱,也有全省各地历史上各大名门望族的族谱。从事家谱修复多年,刘玉平先后为100多个姓氏编修家谱300余部,十万余册,让不少人知道了自己身世的来龙去脉,也续写了历史上不少大家族的后代故事。

然而,提到传统家谱的技艺传承,刘玉平坦言,仍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民间散存的古旧家谱大多保存在古稀老人手里,受潮霉烂,迫切需要抢救保护并予以拍照修补。此外,许多祖林的谱碑历经风吹日晒,文字模糊不清,亟需予以抄录、辨识、拍照和考证。”

传统家谱制作以手工工序为主,一部完整的家谱要有谱名、谱序、凡例、世系、传记、家训等20余项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有着既定的古制和俗成。其制作流程包括初稿、排版、校对、印刷、折页、装订、装函等环节,需要使用特选的纸张、用胶、用线、骨签和布料。刘玉平编制的大多数家谱都来自县市级及以下乡镇大姓,那些注重家风、家训传承的家族,往往会遵循传统规范续谱。某一姓氏家族人多的,一部家族的续写编制耗时一年半载,家族人少的,也得干几个月。

“找传承人的话需要能读懂文言文、认识繁体字,够这一条件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事业,所以找个合适的传承家谱技艺的人还是很难的。”刘玉平坦言,传承技艺是最难的事情。“我现在收了一名徒弟,我们俩一起传承着这项技艺。”

为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了解家谱文化,家谱坊免费开放并义务提供寻祖寻根、人物考证等服务。如今,家谱坊成了一些热心家谱文化的老年人的交流场所。每到节假日和周末,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家谱制作技艺,查看本族族谱,了解家族的历史渊源。

对刘玉平而言,正是艰难才更要坚守。“我要积极参加非遗展示活动,尽力收徒带徒,弘扬传统家谱文化,努力传承传统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