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

先秦儒家三圣是指在先秦时期儒家三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也就是儒家的三位圣人,这三位圣人分别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阐述了儒家思想,发扬了儒家思想,并在先秦不同的时期之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传播,发展,改革。玄山带具体带大家前来认识一下先秦的儒家三圣。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1)

第一至圣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至于孔子的介绍,小编在前一篇东方三圣概述里边,已经详尽介绍过孔子,下面将要侧重介绍其创立儒家学说,孔子作为一个没落旧贵族的代表,其父亲原本是鲁国的上大夫,后来因为父亲战死致使家道中落,孔子是其父的遗腹子,孔子年幼时起,即十分好学,曾向当地的有名长者请教过很很多学问,并精熟于放牧、驾车、射箭、打猎、制衣等等当时的下层人民生活应掌握的技术,孔子都曾进行过深入的学习。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2)

但后来孔子随着年岁渐长,见闻渐增,其学识也更为广博,在后期接触到周人周公所留下来的“礼制宗法”孔子对这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周公所留下来的天子治理之术,极其之推崇热爱,在后来经过不断学习及思想觉悟提高之后,深深沉迷于此道,并根据自身见识及周代所留之礼制宗法遗物,并且鲁国当时浓郁的社会风气色彩等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思想的一派学说,自成一派。成为百家之中第二开派之人。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3)

并开始了聚徒讲学,孔子的这一举动打破了夏商周三代以来庠序之教的官学体系,并第一次出现了私学,孔子以私人身份开始讲学,并在讲学之时只是向学生收腊肉、大雁等礼物作为拜师礼后,但如果孔子遇见家庭极为贫困之人,也可免收拜师礼,足可见孔子仁爱之心,经过几年年收徒讲学,孔子之名气在当时越来越大,齐,国中孟孙氏曾派南宫敬叔跟随孔子学习,后来在南宫的资助下,孔子得以奔赴周都洛邑进行深造,并在老子的指点下对三代留下来的书籍进行系统学习,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学说,从而使得儒学日趋完善,但老子对三代留下来的东西并不是太过于热爱,老子从另外一个方面打开了孔子的一个世界,但是孔子和老子的道并不相同,周都洛邑的考察学习结束之后,这两位圣人便分别了。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4)

回到鲁国之后,孔子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出仕举措,但是孔子在仕途上并不如意,先是在鲁国帮助鲁国抵御了齐国的进攻和侵扰,保全了鲁国的利益,之后在齐国大夫的设计下使得当时的鲁君沉迷声色,孔子不得已便离开了鲁国,带领弟子开始了自己长达13年的周游列国之行。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5)

但这13年的周游列国之行,也并没有取得什么好结果,反而是越走越难,越走越困,进入了难以前进的道路,被困于陈蔡,受辱于卫宋,北阻于晋国,南困于楚国,后在经历过一系列碰壁之后,孔子终于不得已以老病之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鲁国。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6)

回到鲁国之后,并整理自己生平所学,开始著书立说。其门生弟子及后人汇编成一本书,即是后来流传之《论语》,自其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据说有子张之儒,子夏之儒等其中后来的有一派便成就了后来的亚圣孟子。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7)

第二亚圣孟子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8)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鲁国人。孟子年轻时不甚好学,其母曾为其改变学习环境而进行三迁,三次改变居住环境,最后在一个是儒家学者讲学之地,孟子终于爱上了儒生读书之举,最后其母在便在那里定居下来,这便是流传千古的孟母三迁故事。其实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有待考证,但是其中鼓励孩子在好的学习环境下成长这个启示倒是可值得推广推传千古的。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9)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家大师,孟子离孔子生活时代约有百年,其作为孔子之孙子子思之后再传弟子,孟子的思想从一方面上可以说是根红苗正继承了孔子儒家思想之正统。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10)

但是此时孟子生活生活的社会时代,与孔子时期相比,社会矛盾更为剧烈,社会动荡更为加剧,社会之土地兼并、诸侯征伐、人民困苦等更为严重,周天子的威信日趋下降,这些现象在孟子时代更为突出。孟子不愧是儒家一代大师,在面对这些现象的时候,孟子果断提出了“王道行仁政”,这些有益于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大学说大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上迸发极大的色彩和影响力。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11)

孟子比孔子幸运一点,在梁国的时候,梁惠王对孟子很是器重,曾经委任他为客卿,向孟子请教过很多问题。但是梁惠王也仅是对孟子所讲的“王道行仁政”等思想有向往之心,却无推行之实际行动,所以孟子在梁国的时间里,也仅仅是作为一个客谈教授辅助身份,对梁国当时的政治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12)

另一个方面,当时的梁国,也就是魏国,在面对秦国的屡屡进攻之下屡屡失败,并且西败于秦,东辱于齐,北败于赵,南败于楚,使得当时先代开创的大好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得已将都城迁到梁,并改称梁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梁惠王怎么可能面对自己国家政局不稳的情况,实行孟子所说的仁政王道呢?所以孟子也可谓是生不逢时。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13)

孟子还在齐国待过,并做过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并且担任齐宣王的客卿,孟子在齐国的时候。当时的齐国君主沉溺于山东沿海之富庶丰饶,并未意识到其他诸侯国带来的政治威胁及军事威胁,尤其是当时的秦国已经萌生了商鞅变法等事件,这些山东诸国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孟子的思想明显已经不符合,当时土地兼并、国家战争、阶级变革的历史大环境,并与当时历史进步的道路已经是背道而驰的。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14)

所以孟子这一思想,虽然在今天看来很有人道,很有人情味,但是在当时的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争相兼并这样的大环境下,又怎么可能得以实现呢?所以在后来孟子所走的道路也与孔子一般,最后只有回到老家进行著书讲学,曾与门下弟子共筑其书,其中《孟子·梁惠王》《孟子·公孙丑》等篇里详细记载了孟子当时的论辩。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15)

孟子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上,可以说是把民主和重民轻君这些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也导致后来被明太祖移除孔庙,这是后话了,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思想脱离了孔子原来的骨架,但也不失对儒学做一种发展,此外孟子还是一位雄辩大师,其中他的鱼与熊掌之辩,生与死之辩及义与利之辩,在今天读起来仍是振奋人心,可以说是矍铄千古,在2000多年前的大环境下,能写出如此雄辩奇瑰的文章,想来也只有孟子这样的文学大师、思想大师、儒家大学者、大圣人。可以写出来吧。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16)

第三后圣荀子。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17)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赵国兰陵人。荀子出生于燕赵之地,身上具有墨家游侠之色彩,及法家名士重法之印象。荀子所处的时代也是山东六国渐渐对秦国没有制衡之力,秦国频频东出,山东六国频频失败,这时山东六国不断向秦国割地赔款、朝贡遣使、质子求和。从这方面看,荀子所生活的时代又相比于孟子所生活的社会时代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阶级分化更加明显,社会对立现象更加突出,所以在这一些时期的荀子对儒学的思想又产生了一个有质的变化。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18)

荀子对儒学思想的重点变化在于对自然的认识,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大自然的存在有其自然之规律,并不会因为人好或者坏而就去影响他,并主张人要逐步认识自然进而战胜自然,这与传统儒学之中的从天道,法先王之思想有一定的出入,可以算是对儒学的一种创新创设新创举。后代的儒家学者普遍不认同荀子的思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荀子在其儒家思想学说之中暗含了法家色彩,荀子是一位既儒又法,外儒内法的大学者、大思想家、大圣人。荀子不仅精通于儒学,训人之教、传道之业、仁义之学,更精通于法家,法治之道、权谋之术、政治之道、军征之术。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19)

荀子可以说是先秦儒家三世之中最为博学之人,他不仅身兼前面儒家两圣之学说于一身,更是融入了当时社会上悄然兴起的法家与墨家之术,并对法家学说有自己独到见解,荀子认为重法,并崇尚法治,其曾经在秦国进行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认为秦国之所以每次对外作战都能获得胜利,是因为秦国当时的行政效率极为迅速、政治清明,并不像山东六国那样的拖沓腐朽,所以间接性导致了秦国每次对外作战都能取得胜利。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20)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21)

荀子最为出名的并不是他的学说有多么的振奋人心,而在于他有三个极其著名的弟子,其中第一个不得不提的便是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代表,又是韩国的王族公子,韩非子年轻时期即已仰慕仰慕兴王富强之术,政治王道之学,便拜师荀子,进行法家学说及儒学的深入学习后来韩非子走上法家之道,并得到秦始皇的重视,后虽在其师弟李斯的暗害下,死在秦国,但韩非子在我国法家学说历史上也不失为一代大家。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22)

第二位弟子是李斯,李斯是秦朝的宰相,曾经辅助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天下,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质上的宰相,李斯的功绩不必多说,在陪同秦始皇在数十年里连灭齐,楚,燕,韩,赵,魏,南越等国,并建立起大一统的秦王朝,而且李斯在刑名法制之上亦有独到之处,及多次为秦始皇设立刑名、造碑石刻、颁布法令,帮助秦王朝巩固天下的政治。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23)

李斯个人的工业在历史上也可是排名排名前列,但李斯之为人殊为可恨,史记其中曾经记载过一个仓中老鼠的故事,便证明此人目光短浅。只顾偷食仓中之米,而无顾仓中是否还有米?终于在最后秦始皇驾崩之后与宦官赵高篡改遗诏,致使秦王朝土崩瓦解,在流民起义的大情况大背景下秦王朝终于消亡。李斯所在数10年间建立起来的千秋功业,也欣欣然在他们的作死手中一下子倒塌了,只剩下苍凉万里长城和楚霸王埋下的千万孤魂。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24)

第三个弟子是汉文帝的师傅太尉张苍,这个张苍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张苍曾经做过汉高祖的官,并在后期陪同汉高祖第四子汉文帝刘恒去到代国做了代国国相,并在代国期间辅助汉当时的代王刘恒抵御匈奴、发展农业等,后来文帝入主天心中宫,成为皇帝,并拜张苍为御史大夫、太尉后张苍以高龄去世。文帝对张苍极为看重,认为张苍亦师亦父在自己早年生活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给予了张苍很高的礼制待遇,在其死后厚葬。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25)

玄山微言

在下认为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就譬如修路,孔子是第一个修路的人,他只是将路开辟出来,路并不是那么的宽那么的平。他的后继者孟子,在孔子原有的基础上对这条路进行了修缮,使得这条路既平又宽,更加使人易于行走,但是这条路上还有一些存在的问题。这时候就到了荀子了,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最后一代大师,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26)

他对儒家的这条路进行了一定的修缮,但是荀子也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道路,他将自己的学说之中融入了法家色彩。并很重的一部分融入了法家学说使得自己的儒学参杂了不一样的成分,使得后世的儒家学者对荀子本人的学说进行了很多批评,以至于近几千年来孟子的地位一再提高,基于孔子同等,但荀子的地位一再下降,渐渐甚至要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如果不是因为有《道藏》的收集,这本书今天的人也看不到了。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27)

以后世的评价而言,对于孔子和孟子的评价相对比较高,但对荀子的评价相对于负面程度非常之重,我想很程度上,应该是因为荀子教出了两个法家集大成的弟子,这样的行为在后世的读者看来是离经叛道的,所以他们并不深入的去挖掘荀子思想中儒家的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看法,反而一味将荀子打为法家学派,是为背叛先秦儒家道统的人,这样的行为,这样的看法是极其不正确的。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28)

荀子的思想亦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其人能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不为天命,不信鬼神等等,这些具有其特色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之中看来,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创造价值,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所以足可证明先秦的儒家思想、儒家的学派代表人物的并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他们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于天地人生宇宙万物之间的真理,他们曾积极的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自己的时间去验证,但是很可能因为他们的一时之差或者个人因素导致融入了一些不一样的色彩,所以在后世封建卫道者的极力攻击之下荀子地位一落千丈,直至近代方有所上升。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29)

这就是先秦儒家三圣,这篇文章仅代表有个人意见,虽然也有人认为复圣颜回及述圣子思等均可作为儒家圣人代表,但究其考虑在历史长河中的贡献,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等。综合考量,认为只有这三位才称得上先秦儒家三圣的名号,当然如果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在评论区下方进行讨论,本人还是爱好交流的。

儒家五圣介绍 先秦儒家三圣功垂万世(30)

谢谢大家,码字不易,如果有喜欢的关注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