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家名段100首马金凤(马金凤唯一获得)

作为我国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老师是戴着一头桂冠的人:“豫剧功勋杯”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豫剧“五大名旦”之一,抗战时期的“四大名旦”之一。同时,老人也是20世纪舞台生命最长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之一,是老一代中唯一跨世纪的豫剧名家。 《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这些是和马金凤连在一起的,河南乡村和城市的老百姓,但凡上点儿年纪抑或懂点儿戏曲的,几乎没有不知马金凤的。 尤其是1956年进京演出的《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剧坛,此后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 至今,老人还担任着洛阳豫剧团团长,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剧坛艺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

“我该是当今世界‘第一人’,像我这样的年龄,在戏剧舞台上演出的,在世界上大概找不出第二个来!”马金凤老人诙谐地说。她还说,到2008年,她要带自己的10代学徒,为奥运同台演出。 这话我信。

豫剧名家名段100首马金凤(马金凤唯一获得)(1)

实际上,若以老人行动的自如,精力的充沛,面色之光润,哪里像一个82岁高龄的老人? “主要是社会安定带来的福啊!”问起老人为何保有如今的“不老”形象,马金凤老人说。她说,正是社会的稳定,她才能有机会在青岛儿子家度假。 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落雨了,风也开始肆虐起来,但老人说,这些都不算什么。真正可怕的,是时代的风雨,她说,日本鬼子的侵略那才是真正的台风,。 老人心中的台风在60多年前。

借唱词痛骂汉奸走狗 “我1922年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苦艺人家里。我学唱戏,是苦日子逼的。我本来姓崔,不姓马,6岁跟父亲崔合利学唱河北梆子。我7岁登台唱戏,与父亲同台演出了《三义记》、《刘二姐赶会》,一下唱响了,被誉为‘七岁红’。8岁时我跟父亲逃荒到河南开封,开始学唱豫剧。为了给我奶奶治病,父亲忍痛把我当给了戏班,当了35元钱,没等父亲来赎我,戏班又把我卖给小科班,卖了75元钱,一个礼拜我被卖了两回。”马金凤说,“我15岁到开封演出,没多长时间,日本人打过来了。” 这是真正苦难岁月的开始。 为躲日本兵和飞机的轰炸,母亲和马金凤仓促逃出开封,本想躲一阵就行了,身上只带了“头脑盒”(化妆盒),没成想跑到朱仙镇,逃难的人们如水一样卷来,马金凤再也回不去了。 从朱仙镇到新郑,没到车站,当地戏班听说马金凤来了,力邀她去演出。 但妆还没化好,又传日本人就进了车站,马金凤戏没演,和母亲继续逃命,逃到了新密。 在这里,有个戏班,那是当地煤窑为敬老君爷而成的班子,叫太乙新班,马金凤加入了戏班,并由此受到燕长庚等老艺人的熏陶。

豫剧名家名段100首马金凤(马金凤唯一获得)(2)

从这里,马金凤接触到《老征东》(即后来的《穆桂英挂帅》)等爱国戏,也从此,对穆桂英爱国印象非常深,马金凤立下志向,学穆桂英,演好戏,演爱国戏,坚决不给日本人演戏。 在太乙新班的日子,马金凤和剧团常常到郑州、洛阳等地演出,挣些钱。 有一次,马金凤随班到郑州一个叫公寨的地方演出,正演出时,当地一个汉奸恶霸,借自己升官请客为名,派一个兵痞到戏班,让马金凤去唱堂会,掌班李莫以马金凤生病为由,将兵痞打发走了。但不久,汉奸又派了好几个兵痞前来,声言,如果马金凤不去唱,就将李莫抓走,还不准戏班离去。 此时,给马金凤拉琴的蔡香林,预感难逃一劫,对马金凤说:“不去恐怕凶多吉少!”马金凤说:“那该怎么办呢?” 蔡香林说:“咱只管去,但有个原则,卖艺不卖身,咱唱完戏不要赏钱,起身便走,若是他们有非分之想,我拼了这老命保护你,如何?” 也只有这样了。那天还下着大雪,马金凤和琴师就深一脚浅一脚地被兵痞们押解着到了汉奸那里。 此时,已经是深夜,汉奸和他那帮狐朋狗友,个个搂着妖艳的女子已经喝得酩酊大醉,见到马金凤,立马狂嚣地让快唱。

此时的马金凤,早已憋了一肚子的火,就要发作。一旁,经见过太多岁月的蔡香林生怕她闹出事端,吃了大亏,就先调了一个折子戏《樊梨花征西》让马金凤唱。 接下来的折子戏是《二度梅》,这出戏又叫《陈杏元和番》,是说:唐德宗时,山东历城县令梅奎为官清正,被提升为吏部尚书。因得罪奸相卢杞被判斩抄家。梅子良玉被高僧陈日高救回扬州报恩寺。陈弟日升归里,寺内探兄,买喜童(良玉)回府养花。腊月初二,梅奎忌日,梅花盛开,日升偕妻、子(春生)、女(杏元)摆案祭梅时,风雨打落梅花,杏元、良玉哭跪求神,败梅重开。良玉暗祭亡父,为婢女翠环听得禀报主人……日升将杏元许婚良玉。卢杞唆使唐德宗命杏元和番……路经邯郸,杏元以望乡为名与良玉同上丛台,尽诉未婚夫妻别离之苦。杏元欲自尽,王昭君显灵,将其送至河南节度使邹伯符定州原郡花园,邹妻收其为义女。良玉化名穆荣做了邹伯符的幕僚……杏元窥见穆荣之金钗。夫人得情,促其联姻。

在唱到《骂相》一场陈杏元怒斥奸相卢杞一段时,马金凤不觉入戏:“既然是马青龙战表打就,你就该奏明君叫武将出头,荒乱年你不让武将争斗,平定年他怎能挂印封侯!你不该上金殿瞒龙启奏,力逼我闺阁女番邦去游,你身居宰相职百官为首,穿红袍戴乌纱你不如马牛。” 接下来,台词本应是“骂一声卢杞贼,你不如禽兽!”但马金凤唱着唱着,不觉走向那个汉奸,用手指着汉奸,台词也改成了“骂一声卢杞贼,你这汉奸走狗!”

做贼心虚,当汉奸听到“汉奸”二字时,虽说已是九分醉意,但还是听出了马金凤的意思,恼怒之下,汉奸拿起手边铜壶砸向马金凤,早有准备的蔡香林赶忙拿胡琴遮挡,这才没让壶砸上马金凤的头。 “官人息怒,闺女因为发烧,唱错了词……”蔡香林打圆场。 “让他们滚,滚走!”喝得大醉的汉奸的狐朋狗友本也是“附庸风雅”,以为汉奸嫌马金凤唱得不好,叫嚷着让马金凤走,几个兵痞拿枪托一阵乱砸,将马金凤、蔡香林搡出门外。 出了门,马金凤二人并不多言,在半尺深的雪地里猛跑,不成想马金凤掉进了枯井,无奈,蔡香林脱掉身上的大褂,撕成条系成绳,才把马金凤救出来。 到戏班,戏班连夜开拔,等汉奸酒醒再要抓指着鼻子骂自己的马金凤时,戏班已经走远了。

豫剧名家名段100首马金凤(马金凤唯一获得)(3)

装叫花子智勇救人 1943年,马金凤随戏班来到漯河大华剧院住下,准备在这里演出。 哪成想日本鬼子入侵到这里。 无奈,演员们三三两两到附近农村躲避。“正是麦黄梢儿时,我和母亲,还有几个老师就躲在麦地里,趴在地沟里,这一躲就是20多天,饿了就嚼些麦穗。日本人不来时,就到村里唱唱,村民管顿吃的,就这样维持生活。”马金凤说,虽然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日子就像昨天。 但这样的日子也没有维持多久,当地汉奸为了讨好日本人,就想逼马金凤这样的名角出来唱戏,他们把掌班等三个老艺人抓起来,放风说如马金凤不出来唱戏,就杀了三个人。 听到消息,马金凤母亲就把团里的人叫在一块儿商量,马金凤决定去演这场戏。 很多人不赞成,认为这无疑是送死。

马金凤说了自己的想法,她是从《西皇庄》这出戏里受到启发,那个戏讲的是一个大恶霸欺男霸女,为非作歹,官府准备拿他可是无法入寨,最后,派了十个女将,化装成卖唱的人混了进去,结果里应外合,拿掉了恶霸。 马金凤的意思是化装进入日本宪兵队长的公馆,出其不意制服鬼子,救出三个老艺人。 就这样,马金凤和团里的20多个会武功的年轻人都分别化了装,带着三节棍、九节鞭和短刃前往日本宪兵队长的公馆,打武戏的一班人都不想活了,想杀几个日本人过过瘾。

而马金凤呢,更是一套“奇装异服”:上衣是沾了饭污的老蓝布大襟褂子,下身老土布裤子,光着脚。脸上就更“别致”:眼角是黄黄的眼屎,嘴角是抹不净的口水沫子,脸上浮着一层土。怀里抱着自己的孩子,手里牵着捡来的孩子,完全一副叫花子模样。 马金凤走进日本宪兵队长的公馆,其他跟随的武生散在四处,以备不测时冲进去和日本人拼杀。 日本人一看马金凤病歪歪脏兮兮的样子,有的女眷干脆捂起了嘴,宪兵小队长一看马金凤,不相信似的询问商联会长,待确认是马金凤时,不由哈哈大笑:“马金凤?中国太落后了,名演员这般模样?”遂轻蔑地摆手:“开路!开路!统统开路!” 得了这话的马金凤和团员们,立马出门就走。此时,大华剧院的演员们也早已做好了准备,速速离开了漯河。 待到后来醒悟这是马金凤用的一计时,马金凤他们早已跑远了。

借化妆掩护战士逃脱 1942年,马金凤在郑州北下街演《西厢记》,她饰演“莺莺”。正化妆时,突然闯进来一个小伙子。 “好心的大姐,有便衣追我,救救我!” 便衣是马金凤深恶痛绝的,被便衣追的,马金凤自觉是好人。 那一刻,马金凤下意识地拉小伙子到身边,按到凳子上,拿油彩往年轻人脸上抹,又拿“张生”的衣裳裹住他。 “看看你,不听话,妆都不会化!” 此时便衣进来问:“见人没?”

“没!”马金凤一边回答,一边继续捣着年轻人的额头数落着。 便衣走后,年轻人说:“那是宪兵队的人!” 马金凤说:“什么也别说!” 领着他到后台,让他从女厕翻走了。 1955年,马金凤在西安长安剧院演出,一个年轻妇女拉着一个小孩到她身边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马金凤不解。 “1942年,一个小伙子,你把他救了!” 马金凤这才知道,被救的那个小伙子原来是个女的,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